女儿喊我作“大哥”!
2025-01-22
作者:杨牧师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女儿读小学一年级已满一个学期,变化很大,又长高了,掉了四颗牙了,更勇敢了……她很努力、很阳光,每天都很开心,几乎不用我们操心她的学习。有时夜晚望着她熟睡的小脸蛋,都会感恩如此生命来到这个家,感谢她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感叹时间过得真快、真快!
这几天,应该是她在学校里学了的口头禅,每每和我聊天或争执时,就不自觉地喊我:“大哥,你什么什么”“大哥,你怎么怎么”“大哥……”
被那一脸稚气且认真,又崩了两颗门牙露出的小“黑洞”之人儿用那“凶巴巴”的语气喊“大哥”,内心真的感到很是忍俊不禁!
我也没有反对这个“大哥”称谓,除了知道在这一年级小娃心中之“大哥”的亲切地位外,也很是喜欢孩子与自己亲密无间的乐趣。
甚至会跟她说:“爸爸老了,年纪那么大,叫‘大哥’有点不合适,要不你叫我‘大爷’吧!”
得到的回应是:“不行,我就要喊你‘大哥’!”
于是乎,我欣然接受了这个小娃喊的“大哥”!也愿意做一个喊我“大哥”的孩子的父亲。
因我知道,我需要的,是她对我的爱、对我的亲近,而不是恐惧与害怕!

由此,我也常常思考,我们所信的父又是怎样的呢?他是喜欢我们如何与他相处呢?
他是一位愤怒的父亲呢?还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呢?他是喜欢我们的战兢与畏惧呢?还是喜欢我们的尊敬与亲近呢?
我认为,应该是后者。
或许,因为某些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人们常会把“父”这个角色塑造成严肃的、畏惧的、很有距离感的,甚至负责惩罚犯错孩子的。
故,不经意间也常会将所信的“父”定义成如此严厉形象,而不是经中所描述的那位等待浪子回家、张开双臂拥抱孩子的“慈父”。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在某些教会、某些群体中,却是对至高之父的信仰存在着某种可怕的认知。这种认知,有源于某种神学的,也有源于某种人为的。
于是,常会听到某种我称之为“恐吓”的论调——你不好好“事奉”,你没有“信心”,就会惹他的怒气、就会受咒诅、就会不顺利、就会得不到福气……你看你看,上次某某某生意失败,就是因为“贪爱世界”;谁谁谁孩子生病,就是因为“爱家人胜过爱父”……
说实话,在教内,说这种话的人、这样的论调,作为牧者的我看多了、听多了,甚至,它们还常常出自一些“领袖”之口。
我只能提醒——尽量远离这样论调的人!

在我个人对信仰与人性的认知中,我始终认为,人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相信”和获得改变“旧我”的动力,是因为“爱”,而非因为“恐惧”。
如果我们试图用对“惩罚”的恐惧来震慑一个人,迫使其相信和改变。我想,就算会获得某种“相信”与“改变”,但此种信要么只能是暂时的,或者是扭曲的,这样“信”的人,生命和心理也是不健康的。
试想,如果一个人是害怕“下地狱”才选择相信、才选择做好人、才选择事奉,这样的信仰是我们的信仰吗?
这,不是我们的信仰,反倒是拜偶像的信仰!
我们的信仰所要宣讲的,恰恰是永不改变、永不言弃的爱,完全的接纳、无条件的赦免,这才是使人改变的动力。
而非相信一位怒目圆瞪的“阎罗王”,然后因为恐惧它那带着铁钩的鞭子抽下来,而瑟瑟发抖地活成一个“好人”!
希望我们都可以知道:父要我们的事奉,不是出于恐惧,也不是出于为了和他“做交易”(好像多干点,他就会多给点“工资”;不干,他就“扣工资”),而是出于对他的爱!
他要我们的,是甘心、乐意、没有勉强的事奉,而非像那在怒气冲冲之“判官”面前的可怜虫,只是因为害怕那随时会抽下来的鞭子而手脚发抖恐惧无比地去“事奉”。
他要我们的,是心怀感恩、平安喜乐的生活,而非好像一个面对暴君的“太监”,恐惧战兢,只为获得上头那点少得可怜的“赏赐”。
想想,如果我们的信心是那种恐惧的、交易的,那和身边看见的那些迷信无知、拜鬼拜神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悄悄告诉大家一个我曾或许会被某些“属灵人”认为“大逆不道”的困惑:如果到了宇宙的终极,仍旧还有一个永恒惩罚的地方(称为“地狱”),那里有亿万的灵魂被永恒的烈焰燃烧,永恒地痛苦哀嚎……这真是我们永恒之父愿意见到的吗?(此神学问题,大家可以思考或留言讨论,点到为止且不人身攻击哈??)
相信今晚的这篇文,又会引来“骂声一片”了,但是,我已无所谓了!
因为,我真心喜欢女儿喊我作“大哥”!我真心相信至高之父也如此喜欢他的孩子以他为荣、与他亲近!
愿我们,愿每一位真心相信之人,都同蒙慈父的爱!活得平安、喜乐、勇敢、自信!只因——他就是爱!
他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
他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他里面……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