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亲密关系中的心理疆界

2015-12-24 作者:陈义勇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375d1d2a1dd11713ed219939a1e8b7c8.jpg

  最近读完《过犹不及》(BOUNDARIES, 蔡岱安译,道声2001年出版。),实在是获益匪浅。
 
  人之间是要有界限——心理疆界的。如果一般人之间需要心理疆界,朋友之间需要心理疆界,那么亲人、家人之间,也需要心理疆界吗?答案是肯定的。越是亲密的人,之间越是需要有明确而且稳固的心理疆界。
 
  有位牧师一语道破家庭关系奥秘:健康的家庭是暴风雨中的避难所,不健康的家庭是避难所中的暴风雨。世界上最大的心理伤害,往往来自最亲的亲人。父母的虐待,手足间持续的冲突,夫妻之间的暴力与冷战……
 
  这些伤害如果来自不相干的人,我们可以对其敬而远之,退避三舍。但是如果来自亲人或家人,后果就可怕了。例如幼年时家庭的伤害,能引发日后许多心理疾病。
 
  那么心理疆界是什么,又有什么用呢?把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推卸给别人,是心理入侵者;越过自己的权利范围行使别人的权利,是操纵控制者。心理疆界就是拥有自己专属的责任领域和明晰的权利范围,抵挡侵略者的入侵,拒绝操控者的操控。
 
  明确心理疆界,可以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主权,不侵犯别人的权利,也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不承担别人的责任和后果,也不让别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和后果。
 
  心理疆界是我与非我的界线。
 
  为什么需要心理疆界呢?
 
  首先,为了人格完整。
 
  一个国家需要明显的地理疆界,以保障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一个健康的人同样需要明确的心理疆界,以保障其人q uan和人格的完整。
 
  没有明确心理疆界的人没有办法对自己负责,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弄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干什么。一个人如果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这个人的人格显然是不健全的,心理一定有缺陷。
 
  其次,为了尊重别人。
 
  没有心理疆界的人,通常会剥夺别人做决定的权利而不自知,并且认为理所当然。
 
  我们知道,如果有物体入侵人的身体疆界——皮肤,会导致人发炎、受伤。同样,如果入侵人的心理疆界,也会导致人心理受伤。
 
  一个人的价值感,源于对自己责任的良好履行,并享受履行自己责任的成果,就像一个农夫耕种自己的田地,并且享受自己田地的出产。如果农夫不能决定自己要种什么,他怎么收获他想要的呢?
 
  可见,心理疆界的入侵,是对别人自由意志的践踏,会导致别人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
 
  第三,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身心健康。
 
  如果长时间入侵一个人的心理疆界,会导致那个人的人格破裂。这在中国家庭中,显得尤为突出。父母长时间控制儿女,导致儿女没有办法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许多父母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幌子,把孩子应当负的责任全部承担了,把孩子学习生存技能的机会剥夺了。当孩子成年后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又抱怨孩子无能。岂不知自己扮演的正是刽子手的角色,把孩子心灵上的肌肉全部凌迟掉了。
 
  这样的孩子,人格怎么可能健全,又怎么可能承担责任?我们的传统文化,实在塑造了太多这样的刽子手父母。
 
  如何建立或修复自己的心理疆界呢?
 
  许多人从小被家人剥夺了说“不”的权利,什么事情都逆来顺受,以至于成年后对自己身边的人,亲人、朋友、利害关系人,尤其是上司和有权力之人,不敢说“不”——说“不”简直是逆天!
 
  他们被迫挑起别人的重担,承担完全不属于自己的压力。他们累得半死,又恨自己无能。
 
  这样的人,身边肯定有人总是无视别人的权利,把自己的责任强加给别人,习惯越权替别人做决定,且当作理所当然。让这样的人停止入侵,是相当困难的。
 
  这样的两种人在一起,简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天底下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关系!入侵者不知道自己在伤人,被侵者不敢反抗和保护自己。这样的关系如果不去处理,有可能导致悲剧发生。
 
  学会说“不”
 
  如果要结束这样的恶性循环,受侵者首先要学会说“不”。
 
  说“不”,对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对一个习惯被侵犯的人来说,却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都非常惧怕,害怕一旦拒绝别人的要求,就失去了对方的爱和赏识,失去自己付出了许多艰辛才维持下来的一份关系。
 
  对教会中的人来说,拒绝人更会产生很深的罪恶感。他会认为,拒绝别人代表着没有爱。
 
  如果是这样,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爱,什么不是爱!
 
  圣经说:“爱里没有惧怕……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约一》4:18)出于惧怕才去“爱”,这是真爱吗?就像一个重病者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去做繁重的体力活,这是爱吗?这是惧怕!这不仅让自己生命受损,还可能陷别人于不义。
 
  拒绝别人的要求,真的会失去别人的爱吗?爱是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参《林前》13:4-8)。
 
  真爱是永恒不变的存在,不会因为拒绝而改变。耶稣就是真爱的原型。如果因为受拒绝就不再爱,这样的爱是虚假的。带条件的爱,不是真爱,是操控,是利用!如果感情以利用和索取为前提,这样的关系有必要存在吗?
 
  怎样练习?
 
  怎样学会说“不”呢?当事人应当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练习。
 
  何为安全的环境呢?就是一个可以接受你的拒绝,但依然爱你的团体。可以是信得过的朋友,可以是理解你、愿意为你而改变的家人,可以是有教牧辅导恩赐的牧师、传道人、心理治疗师,或者是存在同样问题的支持团体、成长小组。
 
  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合适的时候,真诚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愤怒、痛苦;例如希望侵犯者停止操纵、控制、侵害。一定要很真实地表达,得到他们的理解,请他们支持自己,重建内心倒塌的墙垣。
 
  他们的理解、接纳和爱,能医治心理疆界长期被破坏而产生的恐惧、伤痛。让心灵在爱的环境下,一点点成长、壮大,充分体验合理拒绝别人而来的释放,以及成长的快乐。
 
  当心理足够强大时,可以尝试进一步突破,对控制欲强的朋友和家人说“不”,告诉他们:因疆界不清,我内心是如何痛苦、受伤和不满!从现在起,要划清界线,不可再越权操控,我只做责任范围内的事。
 
  当成长到可以对老板和有权力之人说不的时候,基本上就完成了心理疆界的修复。
 
  即便如此,初建的墙垣可能并不稳固,必须继续依赖支持团体。所以要请他们陪自己多走“两里路”,以求持续成长。
 
  合乎圣经?
 
  也许弟兄姊妹会问,心理疆界是一个纯心理学的概念,还是也合乎圣经的理念?其实圣经里有关城墙和地界的教导,都是疆界的原型。上帝本身的属性和特征——三位一体,更可以给我们启示。
 
  三位一体是一个奇妙的概念,道出了所有亲密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圣父、圣子、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位格的神。就位格而言,是彼此祂独立的,这意味着性情、职责和许可权都有不同。祂们又是合为一体的。合一意味着属性、目标和步伐的一致。
 
  祂们彼此相信、相爱、尊重、配合,同心创造、救赎、管教,让时空有序运行,让人类在爱中成长,代代繁衍,生生不息。祂们共同努力,建造公义、圣洁、和平、荣光普照的永恒国度。三位一体的上帝,为人类在爱里的独立、合一与建造,作了美好的榜样!
 
  三位一体的上帝,又造出二位一体的人——丈夫和妻子:“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创》2:24)
 
  不过,夫妻是成为“一体”,而不是成为“一位”。这表明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目标与步伐合一,而不是彼此之间的滥爱与混杂。
 
  健康的夫妻关系需要各有完整、独立的人格,和彼此明确的心理疆界来维系——丈夫和妻子各有独自的责任、义务和许可权,各自但彼此相爱、尊重,彼此配合,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努力完成上帝所赋予的家庭的使命。
 
  如果夫妻之间的心理疆界不清楚,就意味着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会产生长时间、近距离的操控、侵犯与伤害。这样的婚姻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这与上帝的创造背道而驰。
 
  不仅夫妻关系需要明晰的心理疆界,任何健康的人际关系,都必须以独立的人格和明确的心理疆界来维系。
 
  夫妻、亲子、手足、亲人、恋人、朋友、同事、同僚、上下级……只有在心理疆界独立的基础上选择去爱,带着乐意的心情去体恤、关怀、帮助,才是健康、稳固的关系。
 
  团体的健康必须以个体的健康为基础,任何成员的不健康都会影响团队的健康。如果成员之间相互操作、控制、胁迫或者侵犯,即便在表面上是给予、付出、忍耐,那也不是真爱。那是要胁和妥协,施虐与受虐,与上帝所创造自由的爱背道而驰!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