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利玛窦为什么能在中国成功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1-11-29 作者:六口缸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微信图片_20211128175243.jpg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促进了天主教在华传播,搭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那么利玛窦是靠着什么,能够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实现这些伟业?他的成功之道都有哪些呢?

  热忱信仰

  在大航海时代,交通工具仍不发达,从欧洲来到中国可谓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因为海难、疾病死于途中者不在少数。

  利玛窦来华前,肯定知道此行的难处,可他出于热忱的信仰以及坚强的毅力,踏上了这条艰辛的航路。

  即使来到中国,他的宣教之路也并非一番平顺,他曾数次遇险,不仅遭遇过强人的袭击,有次渡河时差点被水冲走。

  而在前往北京的路上,曾遭遇到太监马堂的欺压,被关了一段时间。

  可即便如此艰难,他在信仰感召下,仍百折不挠,最终得以进入北京,并在此建立教堂,开创了天主教在华的福传事业。

  博学多闻

  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十分注重精英宣教路线,因而其教学水平处于当时西方的顶尖水平,伽利略等科学家也是出自耶稣会的学院。利玛窦在此学习了很多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他日后在华传播科技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到中国后,利玛窦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成为历史上首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因而,当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交往时,大家无不叹服他博学多才。

  孔子曾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而利玛窦行为正直,加上多闻,符合中国传统文人交友的标准。

  微信图片_20211128175338.jpg

  因此他虽然是一位高鼻深目的西方人,却因着博学多闻打破了民族、文化的界限,成为不少中国文人的好友。

  而正是他结交的这些友人,帮助他拓展了在华的教务,并一起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才有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佳话。

  适应策略

  利玛窦最为成功,且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他的适应策略。

  当时天主教内部广泛存在“欧洲人主义”,认为东方的民族除了接受基督信仰外,更要按照欧洲人的方式生活(比如葡萄牙化)。

  这就在基督信仰之上添加了条件,成为许多人接受福音的拦阻。

  利玛窦来华后,立刻发现这种方式不利于宣教,才打破了这种做法,采取了基督教中国化的方式。

  他先是剃着光头,穿着袈裟,以外来和尚的面目示人。

  但在瞿汝夔的劝说下,他又改穿儒服,以更好地进入士大夫群体。利玛窦不仅易服,更对中国文化、习俗采取了理解、尊重的态度。

微信图片_20211128175345.jpg  

  比如在祭祖、祭孔问题上,利玛窦通过对基督信仰与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允许信徒在信仰基础上参与其中,从而极大减小了宣教的阻力,得到了广大中国士大夫的认可。

  适应策略得以让基督信仰扎根中国,正如教宗方济各所言:

  “作为天主教传教士的利玛窦,采取政zh i适应、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的策略,蓄胡须、穿儒服,主张基督徒尊重中国传统,敬天、祭祖、尊孔,使天主教成功进入中国。”

  适应策略还打破了中西文化之间的隔阂,让耶稣会士以及中国文人找到了对话的切合点,从而促进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为两大文明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利玛窦采取的适应策略,在今天无论对于教会发展或是文化交流都具有非凡的借鉴价值,是值得今人效法、学习的。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