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介绍--耶路撒冷*受难之路
以色列迁都耶路撒冷之举,虽在中东地区引起轩然大波,但以色列始终信守其独立宣言中,容许宗教自由及保护圣地之声明。所以,尽管缠斗千年的民族仇恨,使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纷争四起,但是耶路撒冷旧城圣地仍分由犹太教、基督教、亚美尼亚东方正教,天主教和回教等宗教团体管理,所属宗教活动得以和平共存,各自拥有千古不灭的信仰精神。
历史绵延3千年之久的耶路撒冷,古往今来不知历经多少民族和宗教色彩的替换。世代更迭或曾使耶路撒冷建物风貌朝设暮改,却丝毫无损教徒心中圣地的荣耀光彩。对犹太人来说,从3千多年前戴维王于耶路撒冷建立以色列王国以来,代代子民之于圣城的被敬和渴慕从未间断过。2千多年前,耶路撒冷是耶稣生活、传道及被钉上十字架、然后复活的地方,因此,对基督徒,新约圣经所述有关耶稣使命和受难的圣迹,皆集于此。而1400多年以前,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又在这里升天。饱受宗教传统、历史文化和政zh i、神学熏陶的耶路撒冷,是世上唯一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认定其信仰源流及精神指标之不朽圣地。
耶路撒冷城名,以希伯来语原意有「和平的城市」之说,此地民族,不管是犹太人或阿拉伯人见面或道别,都会互道:「撒冷?撒冷」( Shalom),有和平、你好、再见之意。
耶路撒冷有新旧城之分。圣迹遍布的旧城区又分为亚美尼亚区、基督教区、伊斯兰教区和犹太区。从文明和历史角度来看,新城属于现代的以色列,而旧城则是宗教的以色列。在这个没有熟读历史简直寸步难行的城市,举目所见都是和宗教有关的文化生活。走在耶路撒冷,最能体会出那种历史迎面扑来的感觉。诸多保留于几个世纪前的建筑、衣着和行止风尚,几乎使人怀疑坊间是否就此驻足不动了。
圣地介绍---受难之路
旧城基督教区的苦路(Via Dolorosa)是耶稣于被交于巡抚彼拉多(pilate)受审判,而背负着十字架上路,遇见了母亲、最后被钉死于十字架和涂抹香膏更衣整个受难路途。
苦路第一站起自耶稣受审地,到第十站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跨越了犹太区及伊斯兰教区,第十站至第十四站皆位于现今的圣墓教堂之内。
耶稣受难仪式,每周五下午举行,历时约两小时,于天主教神职人员引领下,教士和信徒皆神情肃穆地,沿着苦路到每一站背诵圣经和祷告,以色列警察则沿途戒护着。
圣墓教堂位于各各他(Golgotha)山丘上,现今分由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亚美尼亚教派和科普特教派(Copts) 、叙利亚正教等五个宗教团体共同管理,此外衣索匹亚教士在顶层还有一间小室及教堂。
沿圣墓教堂入口右方楼梯而上,可见祭坛内全为描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和黑衣圣母玛利亚之壁画,此为第十一站。两座祭坛之间,小礼拜堂下方,有块裂痕白色岩石,是耶稣死亡的第十二站。第十三站近入口大厅上,以烛台环绕四方形石板,当年耶稣被涂抹香亭之处。沿石阶下行经天使教堂,来到一间置有白色大理石台,挂祭坛画的小室,即苦路最后一站耶稣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