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谁是我的邻居呢?

2013-05-16 作者:耶米玛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路10:25-37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26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27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28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29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30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32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33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35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36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37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耶稣在这里讲了一个叫当时的听众感到很失望的比喻。就是[路10:25-37]经文。从刚才所读的经文中,我们知道因为有一位律法师问了耶稣一个问题:我该做甚么才可以承受永生?从而耶稣和这律法师就展开了一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耶稣把律法师所关心的问题作出了两重的逆转,耶稣把讨论的核心完全的扭转。而更重要的是,耶稣透过了两重的逆转,表达出他对于一个信主的人,真正关心的是甚么?究竟耶稣这个叫当时听众失望的比喻,对我们今日这班听众来说,有甚么意义?在整段对话中,耶稣带出了两重的逆转。

  第一:从自我到为他谁是我的邻舍?明显这个提问的人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是人的本性,在国人眼中,住在我附近的人就是我的邻舍,同时我们说:“XX住的好远”,是指与自己住处距离远。耶稣讲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是为了回应律法师的一个提问:谁是我的邻舍?其实,对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犹太人一向把「邻舍」解释为「自己的同胞」,一般犹太人皆认为「邻舍」并不包括外族人及与他们敌对的撒玛利亚人,而法利赛人的倾向是连平民百姓都不纳入「邻舍」之列。但其实,「邻舍」在希伯来文中,即一个和自己有任何交往的人。所以,在[利19:34],邻舍就包括了寄居的外族人。所以,每一个人都可被介定为自己的邻舍。律法师向耶稣提出此问题,只是想耶稣表示自己的立场。他要耶稣答复他,谁是他的邻舍,他对邻舍的责任以何处为止?他要耶稣界定有谁值得爱,有谁不值得爱?面对这样的提问,耶稣以《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作为回应。但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其实的是一个令当时犹太听众失望的比喻,当耶稣讲到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去耶利哥时,对犹太人的听众来说,自然会认为这个是犹太人。而这个犹太人就在路上遇到抢劫,被打至半死。幸好有祭司和利未人行过,但他们竟然没有施救援,只是行过。这多么叫听众失望,但这不是最失望的地方,从犹太人的角度看,头两个神职人员走了,不要紧,从传统推算,应该还会有第三个人出现—一个犹太平民。所以自然期待第三个犹太人的出现,但耶稣竟然说第三个人出现,却是一个撒玛利亚人,是否出错了?撒玛利亚人—这个与犹太人有民族仇恨的人,竟会主动帮助一个犹太人?

  在比喻中的撒玛利亚人会帮助一个受伤的犹太人的原因,经文(第33节)指出是因为他动了慈心。所以他能跨越民族的仇恨,帮助犹太人;动了慈心,使他是冒着中了贼人的阴谋的危险地去提出帮助;动了慈心,使他不止把伤者送到族馆,还付出当时人两日的工资,足够伤者住三周半,并且答应会回来支付不够的金钱;动了慈心,使他帮人帮到不是只看自己有无,而是全然以被服侍者的需要去作出行动;动了慈心,使到这个撒玛利亚人没有问,我应该帮助这个人到那个地步?

  耶稣的比喻,反映出「谁是我的邻舍」根本是一个错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应先界定爱的对象然后以爱待之。比喻中的撒玛利亚人,按犹太人的定义绝非受害者的邻舍,但却以仁慈待他,另一方面,那些按一般犹太人的定义,应当把受害者看为邻舍的祭司及利未人,却不顾而去。因此,作邻含的事实本身并不代表必然引发爱的行动;相反,有爱,才会则产生爱邻舍的行动。所以,正确的问题不是「谁是我的邻舍,而是「我可以成为谁的邻舍」?成为别人的邻舍,就是做个「怜悯他」的人,随时随地尽自己的力量给予别人所需要的帮助。律法师关心爱我该爱谁,耶稣问及谁是爱的主动者;律法师想及自己的责任到何处为止,耶稣却要我们想及别人,设身处地的提供帮助。当人问谁是我的邻舍,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划一个圆圈;而当耶稣问谁是受伤者的邻舍,就是以有需要的人为中心,去划一个圆圈,而我们是否愿意进入别人的圆圈内,成为别人的邻舍。耶稣邀请听众从自我作为出发点,改为以为他人利益作出发点。简单说,「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这条诫命,不应从「邻舍」定义的角度着手,乃应从「爱」着手;因为基本的是爱。而不是做邻舍的事实。人若有爱,便会知道谁是他的邻舍,便会成为有需要者的邻舍。人若没有怜悯之心,就算是看到别人有需要,也都只会评估为别人付出是否值得,也都只会落入一连串的计算,例如对方是否可爱?是否值得爱?是否值得用这么多资源去爱这个群体?一连串的计算,根本不会带来行动。没有动慈心,是没有行动的。我们可以多关心小组吗?我们可以多关心小区内的需要吗?我们愿意参与操兵场吗?

  这个令人失望的比喻中,耶稣带来的第二重逆转:从理论到行动律法师问耶稣:我该做甚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律法师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圣经告诉我们他是想试探耶稣,但我们在这里不必要理解律法师是立心不良,这里用试探这个字,可简单解释为测试。律法师是想测试耶稣作夫子的资格。所以经文第29节指出,他只想显出自己是有理的。换句话说,这个律法师来找耶稣,不是存心想设计害耶稣,他只是想试试这年青夫子,是否比他优胜:谁更有知识,谁更懂律法,谁更有口才……。这位律法师来,只是比试大家对律法的认识,来一场文斗。耶稣深明这律法师的心意,他没有直接提出答案,而是反问律法师,律法上写的是甚么?你念的是怎样呢?」律法师的回答,「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律法师对摩西五经非常认识,他合并了[申6:5]及[利19:18](第三句)两段经文去作出回答。而耶稣最后的回应是:「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律法师找耶稣思辩,只是想倾下,但耶稣却把对话停在你这样行。不单止这样,就在整段的对话,同样结束在耶稣邀请听众你去照样行吧!律法师关心的是在思辩中怎样显出自己有理,但耶稣关心的,是作为信神的人,有没有把爱真实地演绎出来。话说有一年青人去听“偶像歌手”的演歌会,那个“偶像”在台上大声疾呼:我好爱你们呀!你想个年青人会否真的相信,那个偶像是对他讲,他好爱这个年青人。我相信不会。但回望我们作为基督徒,又是否在好像那个偶像歌手一样,大声疾呼我们爱人,但却没有怜悯别人的行动?

  从电视新闻中得知,联合国开会讨论粮食问题,有一段关于德兰修女的记载:我在孟买有过一次不寻常的经历。那里正举行一个有关饥饿问题的庞大会议。我本该出席该会,但我迷了路。不知怎样,我后来到达那会场。而就在那会场的门前,我发现了一个垂死的人,与会的人士就在那里高谈阔论有关食物与饥馑的问题。我把那垂死的人带回善终会。他在那里死去,他死于饥饿。而在那会堂里面的人则仍在高谈阔论,讲及如何在十五年内生产足够的粮食……。

  路加福音的作者没有为这次对话记下事后的发展,我们不知道当耶稣讲完你去照样行吧之后,律法师有甚么反应。我相信,作者不去记载律法师的反应,是因为耶稣不单是向着律法师讲:你去照样行吧!我深信这句说话,是耶稣向着每一个基督徒讲的。律法师的反应对今日的我们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了。今日重要的是,我们面对耶稣的邀请,我们的响应是甚么。当我们读经文去到这里的时候,心中问了一个问题,究竟耶稣讲完之后,得到的是空洞的回声,还是信徒门真实的回应。今日在这个礼堂之内,剩下的是声音的回声,还是信徒的响应呢?路加福音的作者,在记载这段律法师与耶稣的对话之前,他记载了耶稣一段的说话:我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君王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耶稣指出,门徒能听到耶稣的启示,明白耶稣的心意,是何等大的福气。但愿我们这群领受了大福气的信徒,能明耶稣的心意,懂得回应主的差遣。唯愿我们今日听到主的差遣时,能作出相应的回应,不要成为听也没听见的信徒。

  主耶稣邀请信徒们成为一个懂得怜悯的人,能够从自我中心,转移成为一个为他的人。主耶稣邀请每一个信徒,不是成为一个认识信仰,却没有带来生命转变的人。弟兄姊妹,这段记载的结局,在于我们今日的决定,在于我们怎样回应主耶稣发出的邀请,在于我们今日是否接受耶稣所带出的逆转,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接受差遣,进入人群,接触受伤的心灵!

  愿神赐福给我们!

 

【作者简介】 耶米玛,雅博网作者,河北邯郸人,1999年8月20日受洗归主,2000年开始侍奉到今。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