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枪与圣经的对话
1. 我流泪了
本来没准备看《血战钢锯岭》,更没想到要写什么影评,或者说观后感,但昨天看了一个基督徒写的影评后,我愤怒了,其他几个基督徒的反应更使我心碎,他们从根本上否认《血战钢锯岭》这部史诗般的杰作,主要就因为主人公道斯是一个“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简称“安息会”)的会友,而安息日会是基督教的异端,于是,这影片的罪就大了。还好了,幸亏他们当年不是美国的领导人,如果是的话,根本就不会授予道斯荣誉勋章,而道斯是第二战中唯一的一位获得了荣誉勋章的“拒绝服兵役者”。
不错,安息日会在历史上的确有异端的信条,但这几十年来,他们已经改正了,已经被多数正统的基督教宗派所接纳,并认为这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是非常少的现象。
退一万步说,就算道斯的信仰甚至有严重的偏差,但自认为信仰纯正的诸君,有几位能像他一样,按照耶稣的原话去接受耶稣的话,爱你的仇敌。想起了奥古斯丁的一段话,不要夸口你认识耶稣,魔鬼也认识,只是他们不爱耶稣。
因此我决定去看一看这部电影,礼拜一下午三点四十分这一场,和儿子一起去看,门票不到七美金,因我是老人,有点优惠。我们父子是第一个进影院的,后来来的人也不多。
我有点担心,怕这部影片无法感动我,因为我从昨天开始就读了一些评论,并看了介绍道斯的一个短片,连剧照都下载了许多,会有新鲜感吗?
没想到,影片开始的很普通一行字就深深感动了我,编剧根据的是真实故事,看到“真实故事”这几个字,我马上想到了另外一个非常古老的真实故事,它记载在一部古老的圣书中,是《圣经》的《创世记》,上面写到:“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人类历史的第一次杀人就从此开始了。起因是嫉妒,还是仇恨?也许兼而有之。
电影在进行中,很快就抓住了我的心,不容我多想,但看到道斯把枪对准他父亲的时候我流泪了。道斯说他恨他父亲,他在心里已经把他父亲杀过许多次了。
道斯知道耶稣下了一个明确的命令:“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意思指饭桶)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意思指傻瓜、疯子)的,难免地狱的火。”(太5:21—22)对这句话,道斯知道得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犯罪了,得罪上帝了。耶稣的这段话,是道斯整个心灵世界的基色,他之所以不摸枪,就因为他自己曾经谋杀过父亲。
父亲打自己,他可以忍;打他的哥哥,他也可以忍;但一次又一次打他的母亲,他实在无法忍受,所以,他在心中把父亲杀了。不要用弗洛伊德的弑父情结来解释它,这只是在无数家庭中一次次发生的真实故事,我之所以流泪,就在于我和道斯有同样的感觉,青少年时,看着父亲对母亲大发脾气,看到母亲流泪,我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仇恨,我没敢想杀他,但我恨他,希望父亲永远也不要回来。
在道斯走入低谷,面临军事法庭的审判时,他的酒鬼父亲悔悟了,为儿子奔走,拿到了关键的特赦信。那一幕,令我深深感动,在一部战争片中,导演竭力表达的不是仇恨,而是和好,饶恕。
没有饶恕就没有爱。
2. 主,我听不到你的声音
影片另一次让我流泪的,是道斯那个祈祷:“主啊,你让我来到这里,究竟要我做什么?我听不到你的声音。”当时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流泪,回来后细细反思,那不正是自己成为基督徒二十多年来最大的苦痛吗?有时候,你和道斯一样在深渊中求告,主,我听不到你的声音,我听不到你说爱我的声音。而在我心灵中却常常回荡着另外一个声音:“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
千古,只有这一问,是问题。
“你为什么离弃我?”
在道斯祈祷时,他没有听到上帝的声音,但他听到了人的呼救:“医疗兵,救命!”他知道,这是来自上帝的声音,因为耶稣说过:“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太25:42—43)熟读圣经的道斯一定知道这一点,他会听到主耶稣在一个伤兵的呼喊中呼喊,我要死了,救命!他听到了。几十年后,德兰修女也听到了,她在穷人中的穷人中,听到了基督在苦难中的呼求。
没想到我写这篇文章引用了这么多圣经的经文,但是,如果不了解这些,怎么可能了解道斯,怎么可能理解他置生死于不顾,一遍又一遍地祈祷:“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
“让我再救一个”,就是上帝呼求的反应,他用整个生命去回应。那一夜,他救了整整七十五人。
他甚至救了自己的敌人——受伤的日本兵。他亲身实践了耶稣的教导:“要爱你们的仇敌。” (太5:44)因为他的主耶稣基督就是这样爱的,在十字架上耶稣还向天父祈祷,求天父饶恕那些把他送上十字架的敌人。
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他救下的那几个日本兵,没有活下来。影片虽然没有明说,但暗示的很清楚,是道斯的战友们把他们打死了。影片如果明确地表现这一点,那它包含的力度就会更强有力了。
仇恨,它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战争,虽然的确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别,但即使在正义一方,也有邪恶在,有的是无法避免的,有的是可以的。但无论如何,否定不了在正义之上,还有爱,有上帝之爱。而道斯正是这样理解“不可杀人”的,他说,耶稣要我们彼此相爱。
在纪录片中,道斯对采访者说,我愿意像基督一样,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救人”就是他听到的上帝的声音。
3.两个道具
《血战钢锯岭》被誉为“教科书一般的经典大作”,令人极其震撼的战争大片,还原了战争的真实面目,让人看到了活生生的人间地狱,一时间,你仿佛就在地狱之中,这一切,诸多的影评已经再三说过了,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很难忘记这些极其血腥又极其宏大的场面。但这一切,又都是围绕着一个主线展开的,就是道斯的我不能摸枪,进而,我不能杀人。
枪,是这部战争大片中一个基本的道具。
道斯不能动枪,就是因为他拒绝杀人。因为十诫上写的很清楚:“不可杀人。”道斯遵守这条命令的举动,引起了一些基督徒的评论,众说不一,说白了就一句话,就是在战争中作为士兵你还是可以杀人的。但他们忘记了耶稣那个明确的命令“要爱你们的仇敌。”你总不能说我杀了你因为我爱你。更重要的,他们忘记了耶稣的榜样,当耶稣被 b u的那一夜,一些士兵来捉拿耶稣。耶稣身边的一个人,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一个耳朵,耶稣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太26:52)
道斯在纪录片中说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你不能想象基督会杀人。不知道为什么,导演没有把这个关键情节拍到影片中,太有力的道白。
道斯跟上帝保证不再动枪,但一进到军队就是这一杆杆枪,从这些枪中,《血战钢锯岭》不仅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也凸显了人性的伟大,这最基本的本质就是“勇敢”,用另一个词来说,就是大丈夫。枪林弹雨、赤手空拳,这鲜明的对比,一次次凸显了道斯的伟大。这,也被许多人评论过了。
在我看到的诸多评论中,影评人都忽视了影片中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基本道具,就是那本小小的圣经。如果没有它,这部影片再伟大,它所达到的也不过是人性的高度而已,而把这样的高度当作绝对高度,那不过是制造一个偶像而已,英雄,战争中的英雄。
据《时代周刊》的影评说,无论你是否喜欢梅尔·吉布森,你都不能否认他所达到的高度。问题是这个高度是什么?是战争写实的高度,是人性的高度?或者,是英雄主义的高度?说到底,都不是。大导演吉布森达到的高度是灵性的高度,信仰的高度,这高度不在于人,而在于圣经,在于上帝,在于耶稣基督。道斯最伟大的品质,不是勇敢,而是信仰,是信靠上帝使他勇敢,无所畏惧。
难道不是这样吗?自从道斯的未婚妻将小小的圣经送给他之后,这本圣经就在电影中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从道斯在兵营中在读圣经众被殴打,到关禁闭而圣经与他为伴,到他在战场上被抬下来时他寻找圣经,到他再次上战场前拿着圣经祈祷。这一切都告诉观众,上帝的话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的力量,就是我在困难中随时的帮助。
影片中有一个特别经典的场面,就是是道斯从战场上第一次撤下来后,他的战友来跟他谈话,他们俩彼此拿的是什么?一个是枪,一个是圣经。这简直就是枪与圣经的对话,也就是说战争与信仰,而道斯对自己的未婚妻说的一句话,就说出了影片中最重要的一句台词:“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这就是道斯生命的秘密,这就是《血战钢锯岭》的秘密。
2016.12.12
【作者简介】 范学德,50年代出生在中国大陆。19岁入党,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1985年考入**中央党校,获硕士学位。在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哲学多年后,于1991年秋来到美国。在教会中与基督徒激烈辩论信仰三年半后,于1995年年初信耶稣,成为基督徒,一年后到慕迪圣经学院读研究院。毕业后他经常在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布道,其它时间从事写作,出版了《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心的呼唤》、《梦中山河——红小兵忏悔录》、《活在美国》和《细节中的文明——寻找美国的灵魂》等十多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