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心我?—中国少数民族—仡佬族
2017-03-23
作者:佚名
来源:西南教会我也要投稿
分布
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二十多个县,还有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这族的特点是非常分散,多与其他民族杂居。
语言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各地方言差别很大,甚至在同一县的仡佬族也不能通话。汉语是他们普遍使用的语言,不少人还会苗语、彝语或布依语,大约只有四份之一人说仡佬语。没有本族文字,通用汉文。
历史渊源
仡佬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人。另一意思是竹,有史书认为仡佬是僚的后裔,约二千年前,僚人在贵州地区建立了夜郎国,传说夜郎国的大王从竹而生,因而以竹为姓,所谓姓是指整个氏族的名称。这夜郎国的遗族在史书上称为夷濮,时至今日,贵州的彝族仍称仡佬族为濮。濮人奉竹为图腾,并自称为仡佬(即是竹的意思)。以后,史书上也把这自称作为民族的名字。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在历史上,仡佬族沿着山川河谷往各省迁徙,部份仡佬族在东汉时已流入广西南部,甚至迁徙至中南半岛的越南。公元四世纪中叶,他们又曾大规模北迁至四川盆地北部。唐宋时期,部份仡佬族流入湖南。元代,又有部份居于云南。这些仡佬族在漫长岁月中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保留仡佬族称呼的只占少数。今日,贵州省的仡佬族多自称是本地人,广西的仡佬族自称啥该,意思是搬家。这些自称某程度反映了仡佬族迁徙的历史。
经济
在历史上,仡佬族曾有过辉煌的时间,但因为种种原因,被迫退向贫瘠的山区,古老的文化已然褪色。史书记载仡佬族是从事农耕的民族。至今,在田坝居住的仍种植各种稻米。住在山区的则种植玉米、小麦、荞麦、红稗、高粱、红薯、土豆等。此外,还有苧麻、烟草、油菜、茶叶等。
手工业方面,他们善于酿酒,著名的茅台酒就是源于仡佬族的牂柯酒。他们还长于采矿和冶炼,尤其是炼汞,到今天,不少仡佬族仍然在深山中开砂炼汞。部份仡佬族还铸造铁犁等农具。部份居于河边的善撑船,能驾小舟冲过激流险滩,以航运为业。
民族特色
仡佬族的婚姻与汉族相似,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多由父母作主,现在年轻人已有较大的自主权,父母一般都顺从子女的意愿来定亲事。其中较特别是迎接新娘至男家后,不拜天地,迳入新房。
仡佬族耿直忠信,注重礼节,非常好客,常留客人住宿,并以上宾之礼待之。仡佬族又有敬老的习俗,把好菜先敬给老人,年轻人都有义务替老人背负重物。
仡佬族村寨多在高山建造,古代房屋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的干栏,近代的房屋形式多样,与所居之地的民族看齐,最普遍是垒木板泥墙的茅草房。
饮食方面,以玉米为主,兼食面食、薯类等杂粮,喜吃酸辣。肉食方面有猪肉、狗肉、鸡肉。一般饮用泉水,招待客人才用茶。
衣着方面,与所居地的汉族或其他民族一样。传统的服装是上衣短及腰,袖背上绣上花纹,花纹以下用条布重叠。外套贯头衣(又称仡佬袍),由整幅青布造成,中间穿一洞,以便头部穿入。妇女穿无褶筒裙。
宗教
一.传统宗教
仡佬族奉行祖先崇拜,也崇拜大树神、山神、士地神和牛王菩萨等。但仡佬族地区没有庙宇、寺院、偶像,也没有系统的宗教组织和教义。他们最尊敬的是祖先,但祭祖方式各有不同。有些把祖先安置在房子中间厅堂里,以香烛供奉;有的地区有神龛;有的在灶房内放一块木板,或贴上几张纸钱,以示祖先位置;有的把最近的小山视为祖先的替身;有的在灶前默念祖先的名字,以表敬意。
原始的宗教带给仡佬族许多迷信和禁忌,带来生活和思想上的束缚,也影响了他们生活的各方面。族中有人生病,有时是用占卜送鬼神,或请喃吆解咒,也有请巫师施药治病。
二.天主教
十九世纪后期,曾有法国(France)传教士在贵州仡佬族中间进行传教活动,建立天主堂。有些仡佬族归信天主教,但人数不详。直至今天,仡佬族天主教教徒的数字无法确知。
最新情况
交通及邮电通讯设施不断改善,极大地改变了仡佬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据二○○五年统计,仡佬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3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中下)》,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中国统计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资料引自官方网站,网址: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6-04/14/content_254408.htm(下载日期:二○一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同上。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