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服”如何穿
“圣服”无论在教会历史还是当下中国教会都是颇具困扰的文化与神学问题。如何理解“圣服”的意义?圣服如何穿?本文就尝试从信仰及文化的内涵入手,就此尝试做一点简单的探讨。
一、服
服装有两大基本意义:
第一是功能性的,避寒;
第二是美学性的,遮羞,而把人装扮得更美。
从圣经看,没有犯罪以前人是不穿服装的。为什么呢?因为,首先没有犯罪以前人没有罪,没有羞耻,没有寒冷。因此不需要功能上的穿衣服的需要。其次,那个时候的人已经足够完美了,无需要用衣服来装饰。
后来,人犯罪了。为了遮羞,避寒,上帝就杀了祭牲,把动物的皮做成衣服给人穿上。可见,最早的服装就是上帝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有着救恩的意义和内涵。表达了上帝的美学与救赎恩典。因此,人穿戴合宜的服装本身就是对上帝自己的尊重与纪念,也是对救恩的演示与表达。因为上帝都在爱与救恩的意义下给人制作和穿上的服装。因此,就这个意义看,服装有其神圣性及神学的意涵。
二、圣服
到了摩西时代,上帝特别分别为圣了利未人作为祭司起来侍奉上帝。为了表达这种侍奉的伟大神学意义和内涵,也为了让以色列人容易区分不同职份的祭司的圣职和侍奉,及强调信仰的分别为圣。上帝特别吩咐摩西按照上帝自己指示的样式为这些祭司按照不同的职分制作不同的圣衣。用不同的颜色及装扮表达不同的信仰及神学的意义。比如:圣服三种基本的颜色:蓝色代表了属天的颜色,表示圣职是与上帝相关的。红色是流血牺牲的颜色,代表牺牲救赎;紫色是代表尊贵。圣服上帝的十二个胸牌代表以色列12个支派。不一而足,每一个细节都有起神学的内涵。
一般而言,圣服有四个基本的意义表述:
1、功能性
穿戴圣服的功能性意义。如遮掩身体,合身可以穿戴,可以适应温度,有益健康,表达尊贵,区分职分等等;
2、宗教性
以圣服的色泽与饰物等等,代表背后的属灵意义。即,借着这些颜色及饰物等等传到背后的信仰与神学的意涵。这一点在五经中有明确教导。
3、文化性
所要表达的宗教性意涵,需要以人本身的文化可以理解的方法去表达。圣服一定有民族文化的特色。这就是圣服的文化性。
4、美学性
当上帝要摩西按照祂指示的样式制造圣服时,圣服是合身的,无论是颜色还是款式,它都符合黄金分割等的基本的美学要求。
三、圣服如何穿
(一)、圣服可以不穿
旧约的祭司有任职时专门的圣服,但新约的侍奉者是否也要穿戴专门的圣服呢?从圣经和教会历史,并从神学理解。这并非必须。耶稣和十二使徒都没有圣服。耶稣甚至说,人子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何来圣服?最初的几个世纪,在基督成为罗马国教以前,没有特权的基督教都是没有圣服的。应该说后来基督教出现“圣服”制度,其所表达的神学性,或者侍奉职分的功能,远远比不上教阶制的意义。
使徒时代和教父时期的教会尚未有自己专门的服侍,从第一到第三世纪,信徒和传道人身处何处,便着何处的服侍——教会为了区别于异教教士的服饰,故一般选择穿戴平民百姓的服装。主后四世纪时,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后,教会教职人员选择了类似罗马元老及贵族的服饰——华贵而高雅的一件长至小腿的长袍,外加斗篷,再配以腰带和颈巾——类似今天圣公会的崇拜服饰。五世纪后,“蛮夷”受遥远的中国军队的抵抗,远逃至欧洲,开始入侵罗马帝国。罗马解体后,占领了罗马的“蛮族”要求国人一律穿戴他们的类似“战衣”的服饰——恤衫和长裤(shirtandtrousers),这种服饰类似今天我们常用的穿着,简单、舒适而方便,受到一般百姓的欢迎,因此到了八世纪时罗马的人民几乎都穿戴了这种服饰,而教会教士们则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服饰,而且变得愈加复杂化。到了马丁路得改教时,他们意识到聚会中牧师圣袍的颜色太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长袍有喧宾夺主之嫌,故屏弃了天主教复杂的圣服服饰。路得和加尔文选择了当时大学的学术制服(academicdress)——黑色长袍,在崇拜中穿戴,这种服饰当时一般为学者和特别有教养的人士所穿戴,教会选择这种服饰强调了传讲上帝圣言者既要注重上帝的圣言,也兼具学识。由于加尔文曾在日内瓦服侍,故此黑袍又名——GENEVAGOWN。后来,神职人员的“黑袍”就一直在基督教新教中延续至今,不过因为圣服始终有着用地方的文化理念表达福音内涵的“符号”的意义,其间因为文化理念的不同,在不同的教会体系和不同的地区,圣服的发展也有不少变化。
新教徒强调人人都是祭司,他们认为圣服没有信仰及神学的根据,甚至认为圣服制度违背基督信仰。因此,特别反对穿圣服。一度在英国改教时代,早期的清教徒们,就是因为拒绝穿“圣服”而被处死。实际上,他们是宁可被处死,也不穿“圣服”。直到今天,新教很多教派都是拒绝穿圣服的。也不承认有所谓圣服。可见,圣服可以不穿。
(二)、圣服可以穿,圣服如何穿
我们在已知的认知中了解未知。圣服和一切教堂装饰,都是在以有形的符号,表达无形的信仰内涵。就这个文化意义看,圣服是可以有,可以穿的。
“服饰反映身份”!这可能是人类文化群体的普遍共识。不同的身份、行业在表达其身份、职务之象征的场合配饰其特定的服饰,在当今社会甚至被赋予其法律的特权。基督教亦然!基督教在其发展之始,就对信仰者的服饰有专门而较严格的要求,即朴实、端庄、高雅而具文化适宜(应)性(参提前2:9,林前11:2-17)。随着基督教从犹太教中脱颖而出,随之基督徒群体又成为社会最瞩目的焦点之一,近而又成为西方社会主流信仰,基督教教职人员便逐渐形成了统一且较固定的服饰(圣服),特别是在显示教职人员的圣职身份、行圣事时,圣服就成了他们表达身份和圣职的记号。
那么,圣服该如何穿呢?笔者以为,这依旧需要从圣服的四个意义入手:
1、文化性
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基督教圣服服饰不一而足,但不管圣服如何变化其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即圣服反映信仰者(教会)在文化处(情)境下对信仰的理解,圣服成了用文化记号表达对信仰阐释的象征性圣物。圣服表达了福音信仰的内涵,但这一内涵一定是用本土的(圣服所在之文化处境中的)文化理念(习惯)去诠释信仰,从而用一个较简单的图形(像)去表达其信仰的内涵。一般各原始宗教都有其图腾,不同的是基督教的圣服或圣服的图标不能作为上帝的象征去膜拜,但它却是用处境文化表达信仰理念的表征。
2、信仰性(圣服应当以自己的文化理解来表达信仰的象征意义)
圣服和一切宗教性的装饰,其目的都是在以自己的文化处境诠释背后的信仰内涵。也就是说,圣服有着象征意义。即以文化形态,预示信仰意义。
圣服的装饰应当有符合信仰的表述。必然,某地基督教圣服借用了佛教的观音坐在莲花上的图案。尽管设计者的初衷也许是想迎合中国文化,但却忘记了信仰的神圣性,及信徒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这一设计从一开始就收到各种非议。穿戴圣服,就需要以圣服来显示背后的信仰。因此,圣服当具备信仰性特征避免出现歧义。
3、功能性,或者适宜性
圣服不仅要有文化的表达,也需要季节的变化。这种适宜性包括了文化的适宜性、信仰的适宜性、身体的及气候的适应性等等。笔者曾经在一个夏天去一间教会证道。天气炎热,有没有冷气,按照教会的要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穿上厚厚的,黑沉沉的圣服。站在讲台上,站在聚光灯下,实在难受。这样的圣服不仅不能表达信仰的内涵。更让人穿着难受,看着难受。影响讲员的发挥,也影响听者的视觉。
另外,圣服的适应性要符合中国文化。在不同的季节,穿戴不同颜色或者形状的圣服。我们不能在婚礼上穿着当地丧服颜色的圣服,也不该丧礼上穿戴当地人婚礼颜色表达喜庆的颜色的圣服。
圣服当有自己的功能性需求,若是本末倒置,比如适得其反。
4、美学性
上帝是美学专家。祂所设计的都是美的。圣服的设计也当符合基本的美学原理。让人穿着舒服,看着大气,也能符合整个教会的崇拜氛围。营造出神圣、庄重、轻松、和谐的氛围。
最后,套用保罗的那句话:穿的不要论断不穿的,不穿的也不要论断穿的。或穿或不穿,都当是为了荣耀神,造就人。但如果我们要穿,就要穿出信仰与文化,美学与功能性的基本意义。不然,圣服不仅不能给人神圣,甚至让人贻笑大方,适得其反。
【作者简介】 张远来:雅博网作者,现居广州。本人为专职牧师,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借古鉴今》、《危机与契机》、《中国教会体制的反思》、《灵恩运动反思》、《我信故我思》、《广州教会发展现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