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马礼逊与米怜

2007-07-11 作者:黄濠光  
来源:网络我也要投稿

马礼逊与米怜

2007-04-24 10:42:06

 


马礼逊和他的助手

 


广州外国商馆

 


广州十三行同文街

 


米怜及其夫人(左)及米怜(右)

 


马礼逊编印的中英字典

 


马礼逊翻译的圣经

 


米怜发行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国第一位牧师梁发

 


马六甲英华书院

 

黄濠光

    满清自康熙、雍正时代便禁止传教,百多年来奉行闭关自守国策,全国唯一的出口是广州,也只限於贸易活动。清z /-府对外国人有许多限制,定立〈防范外夷章程〉,规定外国人除一定日期经商外,不得在广州随意居留;因商务停留也只能在商馆内,且不准外国女人入城;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国人若教授夷人中文,一经发现,即处死刑。因著这些严苛限制,马礼逊於九月七日星期日晚上八点抵达广州时,便立刻被「关」进了夷馆。

冒险苦学中文
    马礼逊非法住在中国有两年之久,他开始入乡随俗,穿唐装、蓄辫子、留指甲、吃中菜。为了省钱,他租得货仓最下层一个房间,潮湿恶浊,家徒四壁,苦学中文。由於学中文是非法,他要付高薪聘请老师,老师也是冒生命危险来教他,身上常携毒药,以备万一被 b u,可即吞药自杀,免去酷刑。马礼逊孤独生活,也常为可能被驱逐出境而不安,而东印度公司亦不愿为一位传教士而承担中断贸易的风险。澳门方面,天主教神父十分敌视基督教传教士,希望把马礼逊赶离澳门。在这些重重压力之下,马礼逊要考虑加入东印度公司为译员,以便合法留在中国。

受聘东印度公司
    马礼逊於1809年二月二十日接受东印度公司的聘请,他向伦敦传道会陈述理由如下
∶「一、令我可以安全留居此地。二、其职务大有助於我学习中文之进步。三、所得之薪金可以减轻英国教会关於我传教工作之经济负担。四、也许可以令东印度公司董事们不再仇视传教士。」就在他接受东印度公司聘约的同一天,马礼逊和一位英商的女儿玛丽·莫顿小姐(Mary Morton)结婚。由於清廷的规定,他的新婚妻子必须留在澳门,而他因公务至少半年要住在广州,夫妇分居异地,甚少家庭之乐。

米怜加入往马六甲
    马礼逊婚後四年,第二位来华的基督教宣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夫妇於1813年抵达澳门。马礼逊热诚欢迎他,但正如马礼逊初期一样,广州不能居留,澳门天主教也不欢迎他。两年後,马礼逊差米怜夫妇去南洋,在马六甲发展宣教事工。这两对宣教士对基督教在华的开创,摆上了他们的生命,可归纳如下


    编纂字典∶马礼逊穷十馀年的时间编纂了六册《华英字典》,含四万汉字,共4595页,是世界上第一部中英文字典。

    翻译圣经
∶马礼逊於1810年译好及出版《使徒行传》,1811年出版《路加福音》,1813年在广州印好全部新约。米怜在马六甲协助马礼逊翻译旧约,全部卅九卷於1919年完成,连同新约於1823年出版,名为《神天圣书》。

    出版报纸
∶米怜在马六甲开设印刷所,於1815年发行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两年後出版英文The Indo-Chinese Gleaner(《印支搜闻》)。

    创办英华书院
∶按马礼逊提出的「恒河外方传教计划」,要设立学校,目的是教导华人青年英文,并向他们传播基督教信仰,并教导宣教士等华文。马礼逊捐出一千英镑为开办费,米怜於1818年十一月十一日在马六甲创办了英华书院,是华人第一所现代西式教育学校。该校於鸦片战争後1843年迁往香港。现今的校址位於深水练华街,每年十一月十一日为校庆日。

    领人归主
∶马礼逊在中国生活的一段日子,由於清廷的限制,他很难接触华人。他来华直至1812年带领印刷工人蔡高决志信主,并於1814年七月十六日在澳门受洗,是初熟的果子。今天澳门有间蔡高中学,是纪念这位中国第一个基督徒。蔡高和另一位印刷工人梁发随米怜去了马六甲。梁发追随米怜一年後,於1816年受洗归主,成为中国第二位基督徒。米怜逝世後,马礼逊於1823年按立梁发为牧师,成为中国第一位牧师。马礼逊在华传道廿七年,只见到十人受洗归主,但每一个都信得认真。

丧妻之痛
    马礼逊第一个儿子,生下来便夭折。他和妻子後来生了一双儿女,但由於健康不佳,玛丽带同儿女返回英国,如此一别六年,直至1820年才返回澳门全家团聚。但马礼逊公务缠身,不久又独自返回广州。翌年玛丽染上霍乱病逝。当时外国基督教徒不能葬於澳门坟场,东印度公司对马礼逊的处境甚表同情,几经交涉,终以一千英镑购得一块土地,可以下葬,这就是今天的基督教坟场,後来马礼逊逝世後也下葬於此。

    爱妻去世,马礼逊悲痛之情在写给朋友的信上,甚为清楚
∶「一见我亲爱的无母之儿女,绕著我的膝边哀哭,我真舍不得我的玛丽先我而去,离开这风浪环生的世界┅┅唉!失望是何等的重大啊,唉!是何等的难过啊!屋子中间,到处是纪念品,令人一见,便想到她┅┅」

米怜中年去世
在马六甲的米怜夫妇,诞下的孩子都夭折。梁发看在眼里,发觉基督徒对死亡跟中国人存有不同的看法。死亡不是绝望,乃是盼望,相信在天上会重聚。这是导至梁发决志信主原因之一。米怜师母於1819年产後去世,剩下米怜和儿子。而米怜於1822年染上肺病,於六月二日去世,只有卅七岁。马礼逊悲痛难名,写信给他的朋友说
∶「┅┅我亲爱的玛丽既死,现在又加上了米怜┅┅我并不埋怨┅┅只是为了只剩下我一个人而深感寂寞,但是上帝曾经支渭鸭我软弱的地方┅┅十五年来,我写作过多,乃致目力不很好,工作的力量也觉得有点衰退了┅┅」

回英述职与续弦
    马礼逊於1824年首次回英国休假,把米怜的儿子带回给亲人抚养。他二十岁时返回马来亚,继承父亲的宣教工作。马礼逊在英国各地讲道,宣扬在华宣教工作,得英王召见,他呈赠所译的中文圣经。同年,马礼逊续弦,与伊莉莎白小姐(Eliza Armstrong)结婚,两年後一起回中国。但伊莉莎白身体也不好,於1832年与所生的四名子女回英,留下马礼逊和前妻所生的大儿子在澳门。这次一别,他们在地上未能再见。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