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时期的天文历法制订大多有洋人参与?
明清时期,多位西洋传教士在钦天监担任要职
从明朝末期到清朝嘉庆年间,中国的钦天监始终由一个特殊群体所掌握,他们就是来华的耶稣会士。
钦天监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是当时的国家天文台“台长”。
但是,古人相信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宇宙星辰的变化,决定着王朝的旦夕祸福。因此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
那么为何中国朝廷会把如此重要的职责交给一群外国人呢?
1634年,汤若望协助徐光启完成了《崇祯历书》的修订
明崇祯年间,朝廷准备修订新的历法。深受西方科技影响的宰相徐光启,就推荐了他的教友,耶稣会士汤若望,让他到钦天监供职。
此后,直到嘉庆年间的将近二百年里,朝廷的钦天监职务都是耶稣会士负责。
对于朝廷来说,天文推算如果出现差错,那么就是一件惊天的大事,关系到其皇位的稳固。
“荧惑守心”是古代最凶天象,是帝王驾崩的恶兆
在古代,天文现象如果出现“反常”,帝王往往会检讨自我,反思执政措施。因此钦天监的工作不容有错。
而来华的耶稣会士,几乎懂得天文学,因为这个学科是当时欧洲教会学校的七艺之一。
而且为了更好地在上层阶级宣教,耶稣会士所受的教育也是最好的,他们算是当时世界上最精通天文学的人群,因此朝廷聘用他们,也就不难理解。
当然实践检验真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杨光先发起教难,排斥钦天监耶稣会士时,展开了一场中西历法竞赛。
当时中国、回回、西洋三种观测法,预测日食发生的时间。
康熙年间的历法之争证明了当时西方历法的精密性
结果南怀仁为代表的耶稣会士获得完胜,证明了西方天文学在当时的先进性。
此事也让年幼的康熙皇帝大开眼界,重用来自西方的耶稣会士,让他们担负起钦天监的重责。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满清朝廷出于维护本民族统治的需求,对汉人多有防范,怎么敢把钦天监要职交给汉人呢?
正如法国传教士张诚所言:
“康熙不准传教士在有汉人和蒙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
而耶稣会士作为外来人,不用担心他们有异心,因此让其负责也就正常不过了。
而对耶稣会士来说,他们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根本还是为了传福音,让国人认识上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得到皇帝的认可,而在朝廷里工作无疑是最好的机会。
不但可以为教会赢得宽松的发展环境,甚至可以向帝王传福音,带领其信主。
于是耶稣会士都答应了朝廷的任命,在钦天监里工作。
耶稣会士在钦天监的工作,极大促进了中国天文学以及历法的发展。
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以汤若望为例,他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这个历法后来被满清改为《时宪历》,并沿用至今,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农历。
当然汤若望只是在原有中国历法的基础上,借助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修订而成。
虽然并不是网上谣传的“德国人发明了农历”,但如果没有汤若望的修订,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也许就是另一个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