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一元钱的纠结

2015-11-20 作者:小白羊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3506803496484881955.jpg

          礼拜后开车回家。途经十字路口等一个很长的红灯时,一行乞者走了过来,本打算关闭车窗欲作冷漠状完事,但犹豫了片刻,余光打量了一下:她身体消瘦,皮肤黝黑,60来岁的农妇模样。我紧忙问妻有没有零钱,妻子找了一元硬币给了她,然后她说了几句感激的话便离开了。随后妻子调侃道:“她或许比我们都有钱啊!”我说:“我刚刚也是想关上窗算了的,这不才听完讲道么!”妻子也不再言语。

  类似马路口乞讨之事,遇到过颇多次。耳边有太多关于行乞欺骗之说,且也不乏有媒体的报道。想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纠结,仿佛给与不给都是不对----给了吧,像是被欺骗了似的,还担心会不会纵容了骗子的行为;不给吧,心理上又有些过意不去,路口乞讨,骗不骗的暂且不说,危险倒是真的。所以多数时候还是选择给了,尽管很多时候不是心甘情愿。

  但是,不妨退一步思考。靠行乞生活,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的表现。试想一下,有几个亿万富翁是靠行乞发家的,又有几个亿万富豪甘愿去行乞。换句话,像这样的老妇靠以体力,脑力劳作生活,可供选择的工作真的很有限,乞讨或许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可能有人认为她乞讨的钱财会被自己的子女索要,但这又何妨,如果她的子女是富豪,哪怕只是土豪,我想再怎么着,也不至于让自己的母亲上街乞讨吧!假如老妇真有那么不幸,对其施以怜悯也是未尝不可吧!

  在欲关车窗的刹那,也有这样的顾虑及猜想:别人开着豪车都无动于衷,我一经济型车主岂不显得太得瑟;她说不好真是个有钱的骗子呢,说不定都买楼房了呢!本有的怜悯之心被臆想借口慢慢蚕食,冷漠一点点的将其取而代之。很多时候,明明有了怜悯之心,而只是宁愿选择相信是假的,而不愿伸手找一枚硬币,为此制造一个心理平衡罢了!这时,与其说是顾虑,毋宁说是已经习惯了冷漠,懒惰和嫉妒!“怜悯”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一种高尚品德,只是碍于面子,败于懒惰,哀于嫉妒才渐渐被冷漠吞噬掉了。

  论到乞讨者,古今中外有之。相比国外乞讨者的坦诚,国内欺骗式乞讨的确伤了不少人的心,以致看到乞讨者便有思维定势的不良反应。但这并不能成为不施行怜悯的借口,因为不乏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故而需要劳驾一下,擦亮眼睛。于我来讲,最终还是选择宁愿相信一位年迈的老妇人的乞讨是真正的需要,某种意义上这是施行怜悯的机会。虽然拿出的钱少得微不足道,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项慈善举动呢?

  从另一角度来讲,人并不是财富的拥有者,只是管理者,而真正的拥有者是上帝。懂得了这些才能明白富有如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世界首富为什么能将大部分财产用于做慈善事业。经济学上有个着名的“马太效应”,其来源于<<圣经>>马太福音,意思就是:多者愈多,少者更少。一个人连一笔小的金钱都不会恰当的支配使用,上帝怎么会把更多的财富交给他管理呢?

  回想上午讲道之内容,有门徒问耶稣怎样才能承受神的国度,耶稣回答的就是将那些善事做在弟兄中的最小的一个人身上,就是做在了上帝的身上!这句话实在太经典!年迈的老妇人站在我面前,她就是我要怜悯的一位,至于她乞讨的钱财如何分配已经不关我的事,有没有怜悯之心存乎一念之间,才至关重要!

  一元钱的确不多,却代表了一颗怜悯之心,交到乞讨者手里,那就是做了慈善事业。在上帝面前,穷人的一文钱和富人的一万贯是等价的,因为上帝衡量的是人心!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