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国栋:画说中西——“问题文化”与“非问题文化”◆ 【《画说中西》是当代廖国栋先生《相遇与自在——作为信仰的哲学》一个组成部分。廖将中华文化命名为“非问题文化”;而将西方文化则命名为“问题文化”。此二者在他罗列的十四组中西绘画艺术中已经作出鲜明对照。“非问题文化”与“问题文化”显然构成了中西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以及政zh i方向。“非问题文化”直接面向“此岸世界”,对人性的关照显然不具备任何洞见。“非问题文化”是以孔孟之道作为基本支撑点,“非问题文化”却也往往失去了对人永恒性的探求和关照,从而造成几千年来国人颓废萎靡道德相对颓败的状态,更可笑的是,在文g e期间“非问题文化”大行其道,国人树立的偶像上帝即下令批孔批孟,这是颇具讽刺意味的历史真实。“问题文化”是以西方基督信仰为基本支撑点,基督信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元素,“问题文化”的拓展使人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竭力从局限的存在绝境从神的立场进行突围反击,其捍卫了人的尊严,并指出人类永恒的唯一可能性。】 【“问题文化”若以神的立场来进行干预和整合,会成为较为完美的“非问题文化”;而“非问题文化”引致的自以为是自立为神,恰恰成为了彻头彻尾的“问题文化”】 【第壹組】
“我在研究中西文化时看过不少画,以领会其不同的精神特质。这里选了两幅,左边这幅显见“问题意识”的影响,它使人惶惑,盼望得到拯救; 右边这幅恰成反照,由于人没有“问题意识”,故而怡然自得。”
【第貳組】 “这两幅画摆在一块,反差之大令人咋舌。“问题意识”侵害存在使之成为“问题存在”,人因此而以己为敌,看右边,那沾血的鞭子岂止抽在肉身上?存在本身没有问题,看左边,那人对存在有一丁点儿暗昧体验吗?”
【第叁組】
“问题文化意图反抗死亡,其视死由邪恶的力量引致,故而凛然悚惧。非问题文化对死无反抗意识,而顺应之。实际上,死是不能反抗的。” 【第肆組】 “在非问题文化,死非某种对人具威逼性的东西,因而人之降生,不为死之阴影所笼罩。问题文化与此相反,甚至从精卵结合那一刻,死已由时序的另一端进犯。” 【第伍組】
“对问题文化来说,人所在的世界亦属问题存在,故而绝非安居之所。非问题文化不仅肯定人,且肯定其所在世界,因而人与自然相谐并处。”
【第陸組】
“左边这幅画虽不见人,但人在画外,其肯定这世界是无疑的。右边这幅可就大不一样了,人厌弃其所在世界,唯愿早日超离。”
【第柒組】
“在问题文化,还有个绝然有别于这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非问题存在的世界)。非问题文化无需这样一个世界。右边的画是“桃源图卷(局部)”,它虽不同于俗世,却仍在此世界。”
【第扒組】 “象左边画中人那样纵情一笑,在问题文化是不可想象的。从另一个世界(伊甸园)被逐出,人便踏上了在这世界的遭惩之路。”
【第玖組】
“人作为问题存在,对己及所在世界信心尽失,故需向外吁求。而在非问题文化,人无问题意识,自可以己为助。”
【第拾組】
“问题存在是邪恶的,其本身没有善,因此“灵性生命”须从外向内植入。右边画的顶端是“圣灵之鸽”(亦即灵性生命),它有异于人。实际上,灵性生命为人所本具,看左边画,你能嗅出邪恶的气味?”
【第十一组】 “赞颂圣婴降生于世,暗含着对人的彻底否定。非问题文化与问题文化不同,其发端,人就被肯定着。”
【第十二组】
“生存世界的斗争事实也被问题文化拿来指证存在邪恶。这两幅画,一者冷傲,一者忧戚,何以如此?因为斗争之在前者,只看到恶的一面,而在后者,却非仅恶而已。”
【第十三组】
“基督被邪恶者所包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世事纷争,人是不可信靠的。而实际上,人除了靠自己,别无他途。”
【第十四组】
“在这世界,人可以生活于祥和中吗?在非问题文化,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在问题文化,却没这回事。为什么?问题!原因就在问题——它使人对己及所在世界绝望。”
【第十五组】
“记得当初看到右边画时,我不禁笑了,因它叫我想起类似左边的画。有问题还是没问题(即对存在有无问题意识)的差别竟至如此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