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中,那些疼痛的盲点
2019-06-18
作者:静默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初恋,虽痛过,却更感恩。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更能成熟、平静地对待婚恋,更在上帝不离不弃的爱中得到医治。
文 | 静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段别人无法触及、深埋心底的旧事。我亦是如此。
他先向我表白
我的初恋短暂却又痛彻心扉。信主后盼望着主内美好的爱情,很珍视爱情的圣洁,因此暗暗决定,一生只谈一次恋爱,就是与我未来的丈夫。也因此,一直坚守着。
直到两年前的夏日,24岁,等来了他。对方是位外国弟兄,一直对我很照顾,但一开始,我在心里是拒绝的,因为肤色不同,生长环境有巨大的差异,我也从没想过要嫁给外国人,离开中国,离开南京的教会。我的内心一直挣扎,直到暑假,突然得知他要去新加坡的医院实习,要离开南京一段时间,我才发现自己对他其实很不舍。
离开的前一天,他提前为我过了24岁生日。这个时候,我内心的感情也越来越清楚了。一个月的分离,我们经常在QQ上分享代祷事项,分享彼此的生活,彼此挂念着。一个月后,他回国,我向上帝呼求,如果是他,就向我显明。当晚,收到了他的信息,约定第二天见面。
就这样,他在回国的第二天,正式向我表白了。我深信对方就是上帝为我预备的丈夫,我为上帝奇妙的带领而感恩。他向我立下了三年的约定,等他三年,研究生毕业后我们就结婚。在爱情面前,时间和文化差异仿佛都变得无足轻重;即便随时可能离开中国,到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也变得无关紧要了。
我满心憧憬着未来的家庭生活。当时我也在考研,心里筹算着考上研究生,三年后一起毕业、结婚。然而,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的筹划和憧憬竟然被一一击碎。
我提出了分手
原以为,爱情很简单,两人若彼此相爱,一切都不是问题。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他曾是剑桥、牛津的留学生,高中就离家留学,非常独立,也很优秀;而我只是普通学校的大学生。但我们都是基督徒,所以并不在意学历上的差异,反而在信仰上有很多探讨。他对我也很坦诚,把他破碎的家庭、独立的生活都如实地告诉我,而我更多地是心疼地握着他的手,一起祷告;也说好毕业后随他去新加坡,做他的妻子。
本以为,彼此信任的两个人会一直走下去,就在我每天都为我们的关系感恩之时,伤害也开始了。他立志成为出色的儿科外科医生,他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恋爱后,我在仙林,他在江宁,一周见一次面,每次见面我们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在一家安静的店里聊天。记忆中只坚持了一个月。随后,他的学习越来越紧张,于是他提出只是电话联系;后来,电话也没有了;再后来,就失联了。直到在我考研前几天的圣诞节早上,我接到他的电话——“Jane, Merry Christmas.”(珍,圣诞快乐!)然后,又是失联。
考研后,我本想认真地解决一下我们的问题,但他却一直回避。不管怎么问,他的回答永远是“对不起,学习太紧张,我的压力很大!”却对我们的关系避而不谈,只说,他还想考博,他要成功。他希望我等他成功,然后回来找我,继续爱我。
我们之间的恋爱,好像变成了我跟记忆中的他在恋爱。最后,我只好提出分手。从失联到分手,我纠缠了好几个月,基本是在煎熬中度过。我深深地自卑、羞愧,觉得被他欺骗,感情被玩弄,害怕面对别人的嘲笑与不解。几个月来,我想逃离教会,逃离弟兄姐妹,觉得自己如此失败,常常看着教会中一对对开心的恋人,心痛不已。
本以为,我的考研没希望了,恋爱也无望了,就去工作。就在跟公司说好,毕业后留在公司的第二天,我收到了通过考研初试的通知。为了麻痹自己,我每天拼命地工作,偷偷地流泪。为了让他知道学历在我眼里一文不值,我任性地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却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所有人都劝我要放下这段感情,可我却依然活在自我欺骗和自我麻木中。我常常问上帝:为什么当初的美好说没就没了?如果他不爱我,为何要有当初的付出与体贴照顾?为何要欺骗我的感情?
我可以放下了
在我受伤悲痛的半年来,我不愿回学校,一位单亲妈妈收留我半年,每天以慈爱包容待我。早起准备早餐,常常与我促膝谈心,我胃痛时为我准备便当;她的孩子时常在我发呆的时候邀请我陪她一起玩。另一位母亲约我交流,视我为女儿一般,很心疼我。还有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妈妈邀请我一起吃饭,牵着我的手为我的感情、婚姻、生活、工作、家人一一祷告。一位传教士师母则抱着我,为我向上帝呼求。
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深受感动,也意识到什么才是更宝贵的。弟兄姐妹的陪伴、鼓励、代祷,让我慢慢地走出伤痛,我把这段感情和他都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半年后,我搬到江宁,当初介绍我们认识的外国朋友为我不平,当着我的面给他打了电话,并打开了免提键。他并不知道我在旁边,电话中,他说,他依然想念我,但不敢见我,因为深深地伤害了我,对不起我。我默默地听完他的话。朋友鼓励他来找我,可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知道我可以放下了。
就这样,我的短暂的初恋结束了。
爱情也有盲点
这段恋情结束后,我开始慢慢反省自己,逐渐看清楚了自己的问题。诚实地说,当时,我的眼中只有他,其他任何人我都看不见。我把他看得太高,甚至高过了上帝。好像可以不跟上帝交流,但却不能不跟他联系。恋爱的盲目遮蔽了我的理智与眼目,我把他当做了我的偶像。面对父母的强烈反对,我也坚持着。
现在想来,上帝并没有任凭我这样悖逆下去,及时地拦阻、及时地提醒我,我虽痛却醒过来了。我自以为很爱他,其实并不会爱他,他也不会爱我,我希望他常常陪伴我,他则希望成功,给我充足的物质生活。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对待对方,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关系。可真正的爱,是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爱,去成全对方而不是改变对方。
也许,我们并不真地爱对方,也许爱的只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罢了。我迷恋他起初的照顾与呵护,喜欢他的温柔、绅士风度、成熟的外表和精湛的厨艺。进一步省察后,我发现,我们都是渴望被爱,都享受被照顾的感觉,而一旦触及对方生命深处,需要舍弃自己的时候,就都缩了回去。
爱需舍己包容
爱对方,胜于爱自己,愿意改变自己;即使爱到受伤的地步,依然不离不弃。提摩太·凯勒(Tim Keller)在《婚姻的意义》一书中形象地说:
“若爱,心或如刀绞,或竟至破碎。若要将自己的心完全保护好,就不可将心付与他人,连爱动物都不行。用无伤大雅的嗜好将心包裹起来吧,避免一切纠葛。将心锁在自私的棺材里,在那个安全、幽暗、静止、沉闷之处,它会变。它不会破碎;它会变得无法破碎,无法进入,无法救赎。若想避免悲剧,至少避免悲剧的危险,只有下地狱。”
若爱,必会受伤,因为为了对方放下自己的想法、固执,转而去包容、接纳对方。爱一个人,若只爱他的优点,这不是爱,而是占有的私欲。
曾经,我希望能遇到愿意照顾我的人,因为自己太大意,也不会照顾自己。现在看来,这种想法还是有些自私的。爱,是甘心乐意为对方付出,哪怕对方连切菜都切不好。
杨绛常听钱钟书说自己“拙手笨脚”,结婚后,她才知道原来这个鼎鼎大名的才子分不清左右手,不会系鞋带上的蝴蝶结,甚至连拿筷子也是一手抓;在生活上,他完全失去了“翩翩风度”,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处处依赖她,这叫她想起一个古老的词——“相依为命”。这一辈子,她都要照顾他了,虽然她也自小娇生惯养,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此番“相依为命”了一辈子,却极其融洽。也难怪钱钟书写下这样的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这就是一种舍己与包容的爱吧?
初恋,虽痛过,却更感恩。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更能成熟、平静地对待婚恋,更在上帝不离不弃的爱中得到医治。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