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父亲,我的良师益友

2024-06-16 作者:李世铮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李氏父子.jpg

               父亲,我的良师益友          

 

上世纪50年代,我的父亲出生在陕北农村,读过4年小学,便成了生产队的一名社员。此后20多年,父亲和祖辈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贫瘠的黄土地上耕耘。34岁那年,父亲决定外出求学,5年之后,成了一名牧师。成为牧师之后,父亲一直没有离开过村子,也没有离开过土地,他立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家乡教会。

过去30多年,父亲从来都是一边务农,一边服侍。因此,父亲一直拥有两个看似互不相干的身份:一个是农民,一个是牧师,但他把这两个身份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农民的身份养家糊口,用牧师的身份建造教会,两种身份共同塑造了他的品格,见证了他的信仰。

在父亲身上,我看到了敬虔、睿智、勤奋、坚强、乐观……所以我一直认为,父亲是我的良师益友!

威尔士诗人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有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对于这句话,我深以为然!从小学到大学,我遇到过数十位老师,好几位校长,他们给过我知识,给过我学历,给过我眼界,给过我胸怀,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记求学之路上遇到过的这些恩师。然而,父亲在我成长历程中扮演的角色,却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无法比拟的,他是我真正的良师!

少年时代,我的梦想一个个破灭。一筹莫展之际,父亲给我读了一段话:“我从前年幼,现在年老,却未见过义人被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讨饭(37:25)”父亲摘录的这段话,让我学会了生活!此后的20多年,我的日子一直紧紧巴巴,但至今尚未讨饭。无论生活多么不易,我都乐观地奋斗着,坚持着!

18岁那年,已经务农两年多的我突然有了求学的机会。父亲背着我的行李,步行10里山路,送我到镇上乘坐长途汽车。那一路,爷俩聊了很多,父亲的几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一定好好学习,好好做人。无论做哪一件事,都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给别人怎样的印象?给自己怎样的回忆?”父亲这一席话,让我学会了做人!这些年,我不敢说自己人缘多好,但至少不是没有朋友的“孤家寡人”!

学校毕业后,我为一次换届会议付出了很多心血,满以为能换来“一官半职”,结果却是“颗粒无收”,只有20多岁的我,无比失落,无比低沉。父亲微笑着问我:“你能一口气说出5个教宗的名字吗?”我想了几秒后说:“不能!”父亲又说:“那么,你能一口气说出10个神学家的名字吗?”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能,别说10个,20个都能!”父亲说:“这就对了,在教会服侍,不要看重权力,而要看重学问,努力做个神学家吧!”和父亲的这一次对话,让我学会了做事!从那以后,我把自己的理想转移到读书、思考、研究和写作上。成为神学家肯定无望,但我没有迷失侍奉的方向!

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曾说:“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父亲不一定读过这句话,但他的确是这么做的!父亲当然有他严肃的一面,但在我和弟弟面前,从来都没有给我们“高高在上”的印象,常与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我和弟弟都算不上“成功人士”,但我始终认为,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如果有人采访父亲,让他说出自己的“教子之道”,他可能不能总结出甲乙丙丁。不过,在我看来,父亲的“教子之道”可以总结为这三点:平等、尊重、爱

父亲坚决反对“父权思想”,主张和孩子平等、友善地相处。孩子对父母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的时候,允许表达,不只可以质疑,而且可以反驳。一家人在一起,可以开玩笑,所以家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在我的印象中,我和弟弟的青春期都没怎么叛逆。这么和谐的家庭,有什么可叛逆的呢!我的同事、朋友经常表示,很少和父亲交流,主要原因是没有共同话题。我和父亲却不然,我们见面,经常会聊到天亮,就是视频通话,也能聊上两三个小时。我和父亲,几乎可以做到无话不谈!

我和弟弟还是未成年人的时候,父亲不只一次对我们说:“你们18岁之前,我可能会反对你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这一点你们一定要理解。你们一旦年满18周岁,我就会充分尊重你们的自由。怕你们要去跳楼,我也只会告诉你们其中的风险,肯定不会去拉着你们。”父亲这么说,当然有玩笑的成分,但我和弟弟成年之后,他真的从不干涉我们的选择。不过,我们遇到人生中的重大选择的时候,父亲会以他的智慧帮我们分析其中的利弊。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也从不向父亲隐瞒什么。

有了平等,有了尊重,爱就自然而来!父亲的爱,不如母爱那么温柔,那么细腻,但他给予我们的是安全感、自豪感!从幼年到如今,我一直为自己有一位尊重我、信任我、疼爱我的父亲自豪!

今年秋天,我的父亲就将进入“古稀之年”,但他身体特别好,耳不聋,眼不花,所谓“三高”,一样没有。这个年纪,还能熟练地操作电脑、手机,村子里的同龄人羡慕不已。父亲常说,他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父亲“投之以桃”,我当然要“报之以李”,我得以实际的行动支持他!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说过:“独立、乐观、高瞻远瞩,而且发展良好的儿子是父母们最大的安慰和帮手。”母亲已回天家,不再需要任何安慰,成为父亲“最大的安慰和帮手”,就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看来,我就必须“独立、乐观、高瞻远瞩”,最好还能“发展良好”!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