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在路上的彷徨与归宿

2008-07-03 作者:罗博学  
来源:城市国度 SUN我也要投稿

陕西卫视开播的《西凤开坛》,是一档高品位人文对话节目,几乎每期必看。这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从多维角度投射出社会诸多层面的景观。每期都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当下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科学、社会、文化、艺术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如果说《百家讲坛》是一档类似于施教类节目,《西凤开坛》则是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思想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心灵的交融,构筑成精致的精神大餐。

本期《西凤开坛》主题是“在路上”。借以纪念美国作家凯鲁亚克的著名小说《在路上》出版50周年,以“在路上”为中心主轴,探讨“在路上”对于当代人的精神意义。本期邀请的嘉宾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宁和作家许知远(Blog)。     在豆瓣搜索《在路上》的相关条目。如下简介: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小说写得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为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他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

《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这是一个纷繁多变的时代,每一天都会诞生许多新的故事,新的事物。遗忘并不会使我们满足,那只是自欺欺人的设想。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效率提高,假如神从高空俯视众生,呈现于眼前的,是一双双游走不定的脚步,和每一颗游离飘荡的灵魂。每一个人都处于“在路上”的基本状态。正仿佛小说中所要表达的,“在路上”是人类的精神状况,一次非常艰辛而充满无限迷惘的旅程,是人类渴望安歇而不得安歇的生命诉求。或高官贵族,或平民百姓……都在路上奔波、逃离。不断的拥有,又不断的失去;不断的即将进入光明,又无法真正逃离幽暗。不同阶段会设定不同的路标,到达既定目标,又开始下一个阶段的跋涉……一直到众生抵达死亡边缘,仿佛一切都已远去,所有努力换来的只是无尽的虚无,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我们站在死亡的地平线上,由此感到惶恐和迷惘。这就是一切意义吗?

这种非常意义,似乎告诉我们一件重要事实:人生是荒谬的,生与死便是人生的全部。被这种终极性问题困扰的人,注定将裹足不前,容易形成悲观厌世的消极思维,于个体和社会,都无多少益处!思虑生死难题,这是纯粹哲人的使命,提炼生命与生活的精华,以思想与智慧开启封闭的灵魂之门,为了使人类进入恒定的光明,寻求生命的真义。这依旧可以被理解为哲人“在路上”的沉思状态,并不代表他们已经找到了真正的意义,已经彻底告别“在路上”的彷徨处境。哲人首先告诉我们:“要认识你自己”,这会避免许多麻烦。认识人的局限,承认永恒空间的超越存在;认识人性的残缺,在成长与生活中磨砺自己的品格,渐趋完善。这样,也许在路上的感受会截然不同。正如保尔·柯察金的那一段至理名言,人生的一切况味,都已经伴随着个体的奋斗,获得了一定价值。

在节目中,周宁对“在路上”的命题有更深理解。他认为,一个健全的人生必定经过并具备三种境界,也可以看作“在路上”的三个层次。

①:生存状态的“在路上”;

 

②:生活状态的“在路上”;

 

③:生命状态的“在路上”。

 

三种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给了我们从物质到精神的飞跃,从物化需求到心灵需要的转变,也可视为超越信仰对大众的真诚呼唤。

生存状态的“在路上”是当下每一个人的普遍状态。维持生存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先决条件。“生存”,造就了一双双极力飞奔的脚踪,以及那些充满智慧与机巧的头脑。生活状态的“在路上”似乎又更进一步,人类除了生存,还有更高更文明的需要,便是如何创造一个精彩丰富的生活空间。野兽自然不用想太多,牠们在同类斗争中能够维持生存就万事大吉。追求幸福、光明、自由的生活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本能。生命状态的“在路上”显然已经跳出了一般性范畴,回归到终极性的问题:生命的意义,生存的意义以及活着的意义。当我们的一切需求得到满足,必定要回望灵魂深处的声音。我们瞬间发现,人生的荒谬在于我们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是徒劳,死亡是每一个生命的必由之路。如同《圣经·传道书》所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们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便能够认真地对待生命,对待活着,以及要以恰切的信仰抚慰灵魂的苍白。这是信仰所要告诉我们的。

当代许多人都奔波在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的在路上。窃以为,生存状态的行者反应在很多打工者身上,生活状态的行者反映在社会地位较高的“白领”以至于“银领,金领”身上。极少部分人能够具备真正的智慧,思量生命状态的回归与满足。如果一个人生不具备生命状态的在路上,不具备精神信仰的寻求,那是不可想象的。信仰的缺乏使每一个生命越发憔悴而冷漠;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也如此。缺乏信仰的力量,人类距离文明,距离民zh u和自由,还相当遥远!

许巍的《在路上》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特有的迷惘与无奈;戴望舒的名诗《雨巷》,精致地叙述了在路上的彷徨与踌躇。

可以想象,当米开朗基罗创作巨幅油画《创造亚当》时,他的心灵世界无限度扩张。人类双手和上帝的手若即若离,而人类的漫长历史,都凝聚在双手交汇的那一刻。

节目现场,一位同学问周宁先生,他认为生命的意义或价值应是什么?周宁摇摇头,蛮幽默地说:“你如果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我只能告诉你,我不知道。我如果告诉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就成牧师了”。他鼓励每一个人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都应该确立自己的生命信仰,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智慧。

 在路上的彷徨,必定因为信仰而获得永恒的道路。如此,无论在路上有何种艰辛或困苦,便都可视为一种人生风景了。

【作者简介】 罗博学:1986年出生,雅博网作者,基督徒作家,来自西安。先后在海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余篇。如北美的《海外校园》、《国际日报》、《中信》,《东西方》、加拿大的《真理报》、以及大陆《西北电力报》、《青年文摘》、《家园》、《华夏散文精选》、《芥菜籽》、《信仰之旅》等刊物,并常见于“人民网”、“信仰之门”、“一五一十”、“雅博网”、“爱思想”等思想文化网站,在“中国学术论坛”、“影响力网站”开辟个人专栏。现为华人基督徒文学艺术者协会会员、网站编辑、《OC爱梦想》执行编辑。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