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游移在物化的世界里

2011-08-15 作者:罗博学  
来源:中国学术论坛我也要投稿

《游移在物化的世界里》

文/罗博学

 

【Iphone浪潮

 

 

这个时代,走在大街,或地铁上,随处可见那些打扮时髦的青年,用手指触摸着手机。一点一划,就轻易割裂了现实和虚拟。对他们来说,手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通信工具,而是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的数码产品。似乎只要有钱,便可以开通无数的网络应用,将一款精心购买的智能手机,配置成卓越的掌上电脑。

在这个手机品牌日新月异的时代,苹果推出的“Iphone”,无疑引发了一场新一轮的通信技术的革-命。“iPhone”由苹果公司(Apple, Inc.)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1月9日举行的Macworld宣布推出,2007年6月29日在美国上市,将创新的移动电话、可触摸宽屏iPod以及具有桌面级电子邮件、网页浏览、搜索和地图功能的突破性因特网通信设备这三种产品完美地融为一体。iPhone引入了基于大型多触点显示屏和领先性新软件的全新用户界面,让用户用手指即可控制iPhone。iPhone还开创了移动设备软件尖端功能的新纪元,重新定义了移动电话的功能。(参-《百度百科》)

“Iphone”在美国销量如何,我不得知。它进入中国市场后,却引发了无数场的利益争夺战。由于Iphone高端的配置以及不菲的价位,大陆普通人消费不起,所以国内一些中小型的电子企业,费尽心思打造属于中国人的山寨版iphone,稍微正规的数码企业,也开始从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进发,比如三星(Samsung)、诺基亚(Nokia),都推出了不同系统的智能手机。正版Iphone价位在四五千元人民币左右,但山寨版只需一千多元甚至几百元。山寨版Iphone尽管外观和正版相差无几,但系统性能显然无法比拟。因此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拥有一款名副其实的“Iphone”,是尊贵和地位的象征,是梦寐以求的梦想。

自2007年,Iphone第一代诞生以来,苹果公司已相继推出了2、3、4代Iphone,据消息称,2011年9月份,第五代即将上市。可以预料的是,苹果手机已成为全球通信市场的龙头老大,未来可能还会诞生更先进的技术。

 【我要……!

当下,广大的中国消费者,把“Iphone”冠以“爱疯”的绰号。这既是谐音,同时也是双关语,说明Iphone在中国通讯市场已遥遥领先,甚至许多中国人为此茶饭不思、萎靡不振。

最近有两起“爱疯”事件,发生于大陆“90后”身上。一则,某高中二年级男生为了买一款“Iphone”,不惜卖掉自己的右肾;一则,某初中二年级的女生在网上发布公告,如果有哪位人士送她一款“Iphone”,她不惜献出自己的初夜权。

这两起事件一被传媒曝光,引来无数唏嘘。透过事件本身,人们看到了一个疯狂时代,人们对物质拼命的占有,以及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的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传统。这两名孩子的追寻,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本质,也映射出人们心理层面的躁动与不安。

有人通过这两起事件,反思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令许多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从小与亲人关系的疏离,使他们更渴望“家庭”之外的抚慰,而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能够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社交和娱乐平台。我身边有许多“90后”,他们对网络游戏的痴迷、对电子数码的热衷,几乎已到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大陆很多城市的网吧,曾是他们生活的支柱,日益增多的游戏厅,也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很多“50后”“40后”的老一代,尚且不知道手机是什么,但是很多小学生,个个把玩着名牌手机。他们用手机抒写着自己的人生,用手机完成着友情的必要联络。但是如果你问到他们一些人文社科方面最基本的常识,往往又会露出空洞的目光。

事实上,这些孩子并没有错。他们只是以一个孩子的非理智态度,真诚地向社会表达了自己的需求,而这份需求是家人无法满足的,更是社会无法满足的,他们只能以自己的身体,换取外在的拥有。一个急速旋转、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如同一列飞速行驶的列车,丝毫不顾及飞速行驶带来的最终结果。

可惜的是,这辆列车上,乘坐的不仅有孩子,还有那些精明世故的成年人。不同的是,大部分成年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因此可以满足自己一切的需求,无论这些需求是否必要。与此同时,成年人在面对很多较为鄙夷、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相违背的需求时,比如去色琴场所,他们可以冷静地将其隐藏起来。在这个角度,孩子与成人,本没有本质的分别,好与坏,也没有简单的定论。

当我们每天打开新闻网站,或随意翻阅报刊,会惊讶地发现:所有新闻,表达的竟然是同一个主题:“我要……”。成人社会,有“我要爱情,我要包二奶,我要炒房,我要更多的钞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有“我要名牌,我要Iphone,我要伙伴们的友谊……”。当这些所有的“我要”,逐渐导致心理上的不安,致使人在自我的世界里永远得不到饱足,那么,再多的“我要”,不仅不会成为积极的人生导向,反而会使当事人走向自我伤害与彼此伤害的地步。

【人若渴了

其实,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物质如何丰富,自古以来,人心最基本的渴望是不曾改变的,人性最基本的真相也是不曾转移的。那些渴望的眼神,以及因为渴望而有的行动,在表达着个体的局限、卑微、无奈、以及面临诸多需要,而一时无法抉择的落寞。

回溯人类历史,从埃及金字塔,到秦始皇兵马俑,是古今中外的统治阶级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从唐朝的唐三彩,到明清小说,写满了中国人思想与审美的情操;多少年后,当后辈看到现代人对数码以及诸多物质的追随,必定也会发出悲凉的一笑……那些盛极一时的创举,如今却躺卧在冰冷的历史的长河中,被永远忘怀,被永远尘封。

当下,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提倡并运用一系列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诚然,这只是官方的说辞。在一个罪性不被正视的国家,再多政策,也只是z /-府用来保护利益既得者的方式。但有一点,人们意识到一切物化的存在都只是过眼云烟,一切科技带来的福祉,如果与那位赐给我们福分的创造主擦肩而过,也只是印证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哲理叙述。只有那赐给我们生命,且赐给我们恩典的,才是永恒的。

在上帝赐给人类的恩典里,有罪恶被洁净的喜悦,有真爱得到满足的快慰。

和大多数现代人一样,关于“我要”的故事,早已出现在圣经中。两千多年前,那个犹太的撒玛利亚妇人,在雅各井旁打水。她与耶稣相遇了。这一幕人与上帝相遇的场景,浓缩了人类漫长的历史。她渴了,每个人在尚未遇到上帝之前,都处在饥渴的状态。她有五位丈夫,耶稣立即看出她心灵的焦虑和干渴,她在并不贞洁的爱情中试图寻获自己的幸福。但是直到主耶稣和她相遇,妇人进入了新的世界。她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惊讶于自己一生的事,竟然被一位素昧平生的拉比说出来了。耶稣告诉她:“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她在物化的世界里,相遇了神性的穿透力。她就欢喜了。因为人生有了新的方向。

是的,这世界的一切都是被造物,包括Iphone,包括你与我。一个有灵的活人要在没有灵性的时代,寻找自己的欢乐,寻找与永恒相关的幸福,只有走向上帝,只有回归耶稣基督的爱,才会产生对物质、对世界、对人类、以及对自我的恰切态度。

此外,别无它途。

【作者简介】 罗博学:1986年出生,雅博网作者,基督徒作家,来自西安。先后在海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余篇。如北美的《海外校园》、《国际日报》、《中信》,《东西方》、加拿大的《真理报》、以及大陆《西北电力报》、《青年文摘》、《家园》、《华夏散文精选》、《芥菜籽》、《信仰之旅》等刊物,并常见于“人民网”、“信仰之门”、“一五一十”、“雅博网”、“爱思想”等思想文化网站,在“中国学术论坛”、“影响力网站”开辟个人专栏。现为华人基督徒文学艺术者协会会员、网站编辑、《OC爱梦想》执行编辑。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