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我祝你不幸并痛苦”

2017-07-15 作者:文道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1.jpg

  ——美国大法官的毕业致辞背后的故事

  罗伯茨的致辞绝非孤例,他只是一群父亲中的一员,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经历不幸和痛苦,“学习在风暴中挺身站立,并学会怜悯”。他们解读“人生苦难传递的信息”时,有着同一个智慧的来源。毕业的儿子是罗伯茨的养子,因为家族遗传癫痫病史,他和妻子没有生育。

  本周,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在儿子中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在社交网站热播,而后引发中文媒体、自媒体疯传。他作为美国两个世纪以来最年轻的首席大法官两度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时候,都没有引来这么多粉丝。《华盛顿邮报》评论说:“罗伯茨首席大法官本年度最好的作品,不是某个案子的判决书,而是在儿子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有网友称他为“最有深度的大叔”。

  听听深度大叔对着麦克风如何说——

  “通常,毕业典礼的演讲嘉宾都会祝你们好运并送上祝福,但我不会这样做。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我希望你们在未来岁月中,不时遭遇不公对待,这样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愿你们尝到背叛滋味,这会教你们领悟忠诚之重要。抱歉,我还希望你们时常会有孤独感,这样才不会将良朋挚友视为理所当然。愿你们偶尔运气不佳,这样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进而理解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当你们偶尔遭遇失败时,愿你们受到对手幸灾乐祸的嘲弄,这才会让你们理解体育精神的重要性。愿你们偶尔被人忽视,这样才能学会倾听;感受到切肤之痛,才能对别人有同情的理解。

  无论我怎么想,这些迟早会来临。而你们能否从中获益,取决于能否参透人生苦难传递的信息。”

1.jpg

   罗伯茨两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样样都很棒,也经历病痛中的软弱

  1955年1月27日,罗伯茨出生在纽约州西部的布法罗市。8岁时,父亲携全家迁至印第安纳州北部的长滩。父亲是当地一家钢铁公司任职,母亲在家做全职主妇,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罗伯茨从小接受精英式教育,高中时,罗伯茨已是校橄榄球队队长、校报主编、诗班合唱团成员、话剧男主角。作为该校当届成绩最好的学生,他在1971年考入哈佛大学,1979年以优等成绩获得哈佛法学院博士,曾担任《哈佛法律评论》的执行总编。

  毕业后的罗伯茨在白宫和律师事务所之间辗转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1993年在打高尔夫球的时候,他突然癫痫发作,随后几个月都不敢开车上班。1996年,41岁的罗伯茨,与同样已到不惑之年的律师简?沙利文(Jane Sullivan)结婚。考虑到家族有癫痫病史,罗伯茨不愿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结婚前,罗伯茨征得沙利文同意,两人决定以后不再生育。2000年,夫妇俩收养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本次火爆异常的毕业致辞,就是在儿子杰克的毕业典礼上。

  这期间,罗伯茨成为全美律师中在联邦最高法院出庭经验最丰富的人,被誉为“律师中的律师”。2005年7月,小布什总统提名罗伯茨接任即将离任的最高法院的女性大法官奥康娜,当得知民调结果后,奥康娜笑着评价,“除了不是个女人,罗伯茨样样都很棒”。因为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病逝,同年9月,布什总统提名罗伯茨出任首席大法官。

  2005年10月,罗伯茨就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第17任首席大法官,年仅50岁。在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中,罗伯茨属于保守派。他和妻子都是天主教徒,经常全家人一起去教会。他反对堕胎、反对同性婚姻,妻子也是热忱的、主张生命权利的社会活动家。2007年当全家人一起度假时,罗伯茨癫痫病再次发作被送往医院急救,引发了媒体对他健康情况的担忧。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信仰传承,使得他的毕业致辞充满睿智的实话。

2.jpg

  罗伯茨的全家福

  罗伯茨是这群美国父亲中的一个

  罗伯茨16岁的儿子杰克就读的中学是新罕布什尔州的卡迪根山中学。这间私立寄宿男校,1年学费和住宿费高达5.5万美元。因此罗伯茨在演讲中特别提醒毕业生,他们在社会上都是享有特别多恩典的年轻人,更该懂得对身边的人付出爱和关怀。

  “当你进入到新校园,主动向负责清扫落叶、铲雪或整理垃圾的人打招呼,并自我介绍。记得他们的名字,然后带着微笑向他们打招呼。”这是在操练谦卑的功课,谦卑乃是认清身边人的价值,并且看别人的价值超过自己。

  曾担任过美国参议院院牧的隆美尔牧师,也曾在自己的儿子高中毕业时叮咛他,要学习谦卑的功课。他说:“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彻底的羞辱,没有经历过破碎并在主面前的痛哭,如果你未体会到靠自己不可能成就上帝所要求你做的事、扮演好上帝要你扮演的角色——不管是儿子、女儿、丈夫、妻子或是商人,那么你就必须更加谦卑。上帝并没有叫你去做一件你可以独自完成的事,因为若是如此,你可能就不需要上帝了!你就不可能转向祂、依靠祂。”

  作为牧师的父亲隆美尔,把作为大法官的父亲罗伯茨在毕业致辞里铺排开的意思一语道破。人需要逆商才能成长,人生不可能不经历痛苦和困境,然而“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所谓“老练”,英文就是指一个人的品格。所以才有了罗伯茨这篇“我祝你不幸并痛苦”的演讲。

  在美国文化的信仰脉络中,这绝非孤例,只不过借助发达的网络,中国人的阅历这些年间真正扩展了。另一位著名人物也曾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经历“不幸和痛苦”——

  二战期间,身在太平洋战场的麦克阿瑟将军在写给独生儿子的家书中,为儿子祷告说:“主啊!求你塑造我的儿子,使他坚强到能够认识自己的软弱;勇敢到能够面对惧怕;在诚实的失败中,毫不气馁;在胜利中,仍保持谦逊温和。恳求你塑造我的儿子,不至空有幻想而缺乏行动;引导他认识你,同时又知道,认识自己乃是知识的基石。我祈祷,愿你引导他不求安逸、舒适,相反的,经过压力、艰难和挑战,学习在风暴中挺身站立,并学会怜悯那些在重压之下失败的人。”

  如果1940年代有社交媒体,麦克阿瑟的中国粉丝一定不比罗伯茨少。

3.jpg

  “同情的理解”将带我们到不愿去的地方

  罗伯茨肯定了“不幸和痛苦”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就回答了为什么恶会存在。人的恶在各个层面造成苦难、不公、贫穷等不幸。藉着这些不幸,可以让我们珍惜美善、爱好公义。寇尔森说得好:“在审判到来之前,神将使用自堕落以来蹂躏一切创造的‘荆棘和蒺藜’来教导、督正、净化,并改变我们……这是我知道的相当透彻的事:我生命中最大的祝福,是由苦难而来;我也在无数人的生命中,看见了同样的过程。就像医师在接骨时,病人会疼痛;当神在调整我们的性格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痛苦。然而这是成为整全、健康的唯一途径。”

  耶稣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会遇到苦难,但基督已经战胜了世上一切的苦难。以色列的诗人也说:“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苦难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塑造一个人,罗伯茨说:“无论我怎么想,这些迟早会来临。而你们能否从中获益,取决于能否参透人生苦难传递的信息。”

  维琴尼亚出生在秘鲁贫穷的乡下,后来透过世界展望会的帮助,接受教育成为一名护士,并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村里服务周围近1500名受助儿童。她放弃城市里舒适的生活,行囊里装满医疗补给品。她每上山一次至少待上十天,徒步逐村走访,帮助山区的妇女和孩童。

  维琴尼亚没有携带睡袋或帐篷,而是随处在地板、树下或空旷处卧睡。她叫得出那里每个人的名字。当她拥抱一位丧夫不久、带着三个孩子的母亲时,那位母亲流下了得安慰的流泪。维琴尼亚认为,是苦难加深了她对身边之人的爱,当基督的爱改变了她的时候,她才感受到真正的爱,也想让别人感受到上帝的爱。正如罗伯茨在致辞中所说:“感受到切肤之痛,才能对别人有同情的理解。

  卢云有一次被邀请到神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致辞。面对台下大部分即将要成为牧师的神学生,他从讲台上倾身连问学生们三遍:“你爱耶稣吗?”他停顿了很长一段时间,等待大家的回应。接着他作出如下回答:“如果你回答‘是’,这就意味着焦急的心等待着一句安慰的话,颤抖的双手渴望被触摸,破碎的心灵期待被医治。……你的生命将不会安逸,也不应该安逸。它应该是艰难的,它应该是激进的;它应该是不平静的;它会带领你到一个你不愿意去的地方。”

  使徒保罗也曾经历过“切肤之痛”,他见证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祂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

4.jpg

  找到真正的自己

  罗伯茨在毕业致辞还提及年轻人面对自我价值确立的挑战——“最常见的建议是‘做自己’。但你得明白其中真意。如果你并非足够完美,就必须作出改变。这时,你就不能光想着做自己,必须不断自我完善。别人说‘做自己’,是希望你抵制按他人意愿随波逐流的冲动。但如果连你都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可能‘做自己’的,而如果不思考这些,你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对某些事情而言,‘just do it ’是不错的座右铭,但在你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之前,这个座右铭可不怎么样。”

  “如果你坚持以自己为中心,坚持为自己而活,拒绝舍己,那么你只会失去自己。但是,倘若你愿意放下自己,付出自己来爱神和爱你的同胞,然后在你完全舍弃一切的时候,当你以为一切都失去的时候,奇迹便发生了,你找到了自己。”这段《马可福音》8章的圣经经文是英国牧师斯托德翻译的。对于一个基督徒而言,当我们为主而活的时候,不再做自己,才能找到真实的自己。

  没有呼召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就像约拿,当他不明白何为呼召时,他以为自己目标明确,其实只不过是逃跑,只能在船上沉睡。巴恩斯牧师认为,人生通常一开始都有很高的期望,甚至有不少热忱,“但不知为何却上错了船,他们以为这艘船会带他们前往伟大的梦想,但那却不是神的梦想。在追逐错误梦想的路上,他们大受打击、过于沮丧,甚至是太过于成功,导致不敢冒任何的风险。他们认为生命这样就够了。或许工作到精疲力尽,或许是满足于沉闷昏睡的生命,或许是晚上喝太多酒,刚好可以麻醉自己而不需要静下来思考人生,或许买了新玩意儿让自己分心和快乐。这些都是在生命的错误抉择中保持沉睡的方法。”

  找到自己人生的天命和呼召,就是打开我们的眼界,在风雨飘摇的世界当中看见神。只有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愿意舍己进入神的呼召,才是真正的活。米开朗琪罗说:“当我属于你(主),我才总算能完全做我自己。”

  在毕业演讲的结尾,罗伯茨送给大家50年前鲍勃·迪伦在巡演期间思子心切,写给儿子杰西的歌——《永远年轻》:“愿上帝庇佑,护你前路;愿你美梦均可成真;愿你与人为善,相互扶持;愿你建成通往群星的天梯;稳妥沿它而上;愿你永远年轻;愿你成为正直之人;愿你成就真实自我;愿你永远感知真理,看向身边无尽光明;愿你勇敢无惧,坚强可靠;愿你永远年轻,拥有纯洁之心;愿你双手永远忙碌,愿你脚步永远轻盈;在变故横生之时,愿你根基牢靠;愿你心中永远充满快乐,愿你的歌声永远嘹亮;愿你永远年轻。

 

(本文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