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历史渊源
(福音时报) 2009年10月11日,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将于山东济南举行,四年一次的全运会即将开幕之际,倡导全民健身的“全运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除了关注全运会上将进行比赛的项目之外,它的历史发展渊源也吸引了我们。
从赵晓阳编写的《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全运会起源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举行的运动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1910年10月18-22日,在南京劝业场举行南洋工业展览会时,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艾思诺筹办了“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这次全运会规定以华北、华南、上海、吴宁(苏州、南京)、武汉5个区为参加单位,全国各地出席的运动员有150人之多,其中华南28人、华北22人、上海42人、吴宁32人、武汉21人,运动员中主要是教会学校学生和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参观人数达万人以上。教练员、裁判员多数是美国人或英国人充任。比赛项目只有田径、网球、足球,篮球是表演项目,均为男子项目。
辛亥g e命后这次体育同盟会被追认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运动会从发起和会前筹备到组织及整个运动会的进程,均以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为主体,秘书、裁判等工作人员也主要由青年会的外籍体育干事担任,运动会使用的术语和工作语言全部为英语。通过这次运动会培养了一些中国体育人才,锻炼了一批中国运动员。此次大会已具有近代大型运动会竞赛的雏形,为以后参加远东运动会等竞赛活动创造了条件,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届全国运动会
1914年5月21-22日,由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组织的北京体育竞进会在天坛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负责人是北京青年会干事侯克伦(A.N.Hoagland)。运动会分东、西、南、北四区,四区运动员各自佩戴黄、红、绿、白四色标带,有96名运动员参加。项目设置有田径、足球、网球、篮球、排球和棒球,仍然均为男子项目。这次运动会第一天约有11000余人前来参观,这也是历史上在北京举办的最早的全国性运动会。
第三届全国运动会
经过10年沉寂,1924年5月22-24日,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阅马场举行,有武昌基督教青年会承担大会的一切事务。大会分华东、华北、华南、华西四区,菲律宾、香港及南洋华侨也派代表参加,有34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这次运动会的特点是:“一切现代运动的比赛都有了”,如田径、足球、篮球、队球、网球、棒球、中国拳术、童子军等,并且首次允许女运动员参加比赛。大会有熊希龄任会长,南开大学创始人天津青年会会长张伯苓任总裁判,田径赛的英制量改为公制,技术顾问仍为美国人,上海青年会体育干事葛雷。
第四届全国运动会
1930年4月1-11日,在杭州基督教青年会的积极促动下,第四届全国运动会由浙江省z /-府主办。参加机构22个,男女运动员1627人,日本神户华侨派了篮球队参加。
第五届全国运动会
1933年10元10-20日,国民z /-府在南京主办了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参加机构30个运动员2243人。至此中国终于形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运动会。
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第一届至第七届远东运动会的筹办,选拔比赛,裁判规则等事项,都是基督教青年会美籍干事蔡乐尔、麦克尔、葛雷、艾思诺主持,运动会的术语也为英语。基督教青年会所做的这些都对近代中国的体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各地的现代体育社会化作出了先驱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