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亚伯拉罕(二十一)

2012-08-22 作者:大漠  
来源:本站原创我也要投稿

【经文】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我现在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果然尽象那达到我耳中的声音一样吗?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创18:2021

二十一、为所多玛代求

所多玛与蛾摩拉是圣经记载的两座典型的罪恶的城市,其遗址在现今的以色列境内,约在死海南端附近的利桑半岛以南的浅水之下。所多玛、蛾摩拉与押玛、洗扁、琐珥合称为“平原五城”。当年罗得与亚伯拉罕分开时,向亚伯拉罕要的就是这片约旦河的平原地区,因为这片地区土壤肥沃,注入死海的淡水河流,足以维持当地的农作物,而且青草茂盛,适宜放牧牛羊。罗得选择了这片平原,过起了舒适的生活,并且逐步把自己的帐棚挪移到了富庶的所多玛。可是,就在罗得居住在所多玛的时候,这里发生了一场四王与五王之战,罗得的全家也在这场战役中被掳去。如果不是亚伯拉罕率领家族和盟友把他及全家从基大老玛那救出来,罗得的结局就不堪设想了。

日垂西山,整个山丘被一片乌云笼罩起来,亚伯拉罕与神同行在丘壑之间。三位访客与亚伯拉罕一起来到了一块高地,其中两位访客朝所多玛城走去。只有一位访客与亚伯拉罕坐在高地之上。这位访客就是神,就是耶和华。亚伯拉罕纵目远望,一条狭长的溪谷,于灰暗的天空下,泛出一道鱼鳞似的闪光。那是奔流着的溪水,正朝着通往死海的水面奔流着。神这时候与他的朋友亚伯拉罕相对而坐,并手指着下面的两座城告诉亚伯拉罕:“所多玛与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我现在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果然尽象那达到我耳中的声音一样吗?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亚伯拉罕对神的这句庄严的话语从不怀疑,对神的这种推心置腹的话,心升一种感动。这是神公义的一种展示,这种公义横亘在人类的时空之间,任何力量都无可摧毁。神的作为不是轻率的,不是一时的激愤,更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听风就是雨的浮躁,神要亲自到所多玛去察看,看看到底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与他听到的是一致的。

这时的亚伯拉罕把目光投向那个并不遥远的地处,两座城被浓重的乌云笼罩着,不时有闪电划过长空。显然,所多玛和蛾摩拉城里正在下着暴雨。暴雨中的两座城,看不见它的一点骚动,反而静谧而安详,无比的宁静。他的侄儿罗得就居住在这座城中。他知道,神一旦毁灭这座城,他的侄儿罗得也是不能幸免的。他不清楚这座城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但神的话是绝对信实的,神既然要剿灭这座城,其罪恶也一定是到了非毁灭不可的程度了。按照神的话,那罪恶已经灌进了神的耳里,罪的声音已经如雷一样震撼了神,但他知道自己的侄儿罗得不会像所多玛人那样,因为罗得和自己是同一个信仰,都是信的耶和华信的是真神。在所多玛城,罗得可以说是个义人,对于义人,神是包容的宽恕的也是眷顾的。

基督徒都知道神是个灵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神与亚伯拉罕同行究竟是他的灵伴随亚伯拉罕,还是幻化为肉体的人与他同行,这是一个神学上的奥秘,我们不是神学家,没有必要去朝深度探讨,只能留给日后的神学专家去研究探讨。我们是信仰者,只要知道神与亚伯拉罕同行就可以了。神对亚伯拉罕说的这段话,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神的性格特征,他绝不轻易毁灭一个城,更不轻易毁灭整个人类,只有当人类的罪恶达到了一个巅峰,在神忍无可忍的状态下,神的公义之手才会伸向我们人类。所以,很多不信神的人见到俗世上的罪恶,就以此相问,怀疑神的存在。说既然有公义的神,为什么不毁灭这个罪恶的世界呢?实际上,这是我们没有看到神慈爱的一面所致。神不会盲目地毁灭他所造的人类的。在当今的时代,激荡在整个世界空间里的是神的爱,无论任何角落都充满了神爱世人的恩典。这个世界尽管罪恶累累,但神依然眷顾我们,给我们悔改的机会。即使到了神要毁灭我们的时候,他也要像对待毁灭所多玛一样,会亲自察看的。就是到了毁灭我们人类的那一天,对于我们中间的依靠神的公义之人,神也是会眷顾的,也是会救拔我们的。因为我们是他真正的儿子,额上有神恩赐给我们的印记的。因此,圣经里有句名言:不要怕,只要信。(可5:36

这时的天空已经黑云密布,眼瞅着会有一场暴雨来临。作为神的朋友亚伯拉罕,其心志是属神的,他的公义与善良这时候便彰显出来。他听到神要毁灭这两座城,便走近神,问:“无论善恶,你都要剿灭吗?”,接着,亚伯拉罕提出,“如果所多玛城有五十个义人,你还剿灭那地方吗?”而且,亚伯拉罕为了被神接受所问,进一步说:“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乎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这是朋友之间的相问,是没有芥蒂的是那种掏心掏肺地一问一答的。神的的确确地把亚伯拉罕当做了自己的朋友,于是坦然地回答了亚伯拉罕,神便说:“我若在所多玛城里见有五十个义人,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那地方的众人。”

亚伯拉罕与神的关系在这段经文里,可以说表现的淋漓尽致了。如果没有这种朋友关系,一个人是很难接近神的,即使接近神,谁敢这样与神说话呢?最要命的是,亚伯拉罕也许由于救所多玛城的心过于迫切,不停地追问神。他的这种追问,如果是人与人之间的朋友关系,这么追问也会叫人絮烦的。用我们东北人的话说:太磨叽了。神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你了,你怎么还这么磨叽呢?但神就是神,他了解和清楚亚伯拉罕所说的,也知道亚伯拉罕是公义善良的。最后,神答应他只要这座城里有十个义人,我也因为这十个人的缘故不毁灭那城。这才使亚伯拉罕放心地与神离开,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幔利橡树旁的帐棚里。这种放心,绝不因为亚伯拉罕自己的侄儿罗得会被宽恕,而是认为所多玛城再怎么罪恶,难道连十个义人都没有吗?他根本不相信整个全城的人都是罪不可恕的。人观察人是看外貌,而神观察人是看内心。所以,神所听到和看到的不是亚伯拉罕所能听到看到的。神与亚伯拉罕这次对话可以看出,人就是人,神就是神,人与神虽然是朋友,但人对神的了解毕竟是有限的,毕竟是造物主与被造物有着显著的区别的。亚伯拉罕对神的信心应该说是可以的了,但就是这样的信心,到了关键时刻对神的公义与慈爱还是多少有些不放心。亚伯拉罕虽然被我们看做信心伟人,但对神的信也绝对不是一点杂质也没有的。从这次与神的对话里就可以透视出来。应该说,凡是人凡是被造物没有一个是完全的,都是有缺陷的。亚伯拉罕也是这样,也绝不例外。由此来看,我们对待身边的弟兄姊妹绝对不能过于挑剔,对于我们的教会,对于我们的牧师更不能东挑鼻子西挑眼的,应以宽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人身上的不足,以及信仰上的软弱和跌倒。对教会和牧师身上沾染的世俗之气,我们只能以善意来对待,给予善意的指出和批评,不能以敌对的眼光去看待,更不能因为他们身上的世俗之气使我们看不见神的作为。当年马丁路德批评教会赎罪劵的事也是以善意的态度来指出的,只是后期教会对他的迫害才导致了教会的大分裂。所以,我们应当以史为鉴,以亚伯拉罕为榜样,不断增强对经文的认识,对圣经人物的认识,以使我们对神的慈爱之心的认识。

亚伯拉罕向神为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座城求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神的赤胆忠心。因为神这么做,很容易让世人误解神的作为,认为神是残酷无情的,这样就不荣耀神。不管是作为朋友还是信仰者,这是必须要对神提出来的。这表明的是朋友之间的那种肝胆相照,对亚伯拉罕而言,更多的是表示对神的爱。神自然是理解的,正因为理解亚伯拉罕,才对亚伯拉罕一句接一句的问话,没有一点责备,才一点一点地向亚伯拉罕说明和解释。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二十多年没见的侄儿罗得,为他担心,怕因为城毁人亡之时,罗得及他的全家也会夹杂其中。他对罗得的爱,在这漫长的二十多年里是始终如一的,他忘不了罗得跟随他不远千里来到迦南,陪伴他度过了艰辛的沙漠之旅。况且罗得是他兄弟哈兰的儿子,他有责任保护这个侄儿,因为他也是自己的一根血脉。这一点,神也是知道的。我们敬拜的神并不反对人间的亲情的,相反,神是喜欢人们之间那种亲情和睦的场面的。况且,人间的亲情关系是神造成的,是从亚当夏娃那延伸而来的。在后来的“十诫”里,神明确规定让人要孝敬父母,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的内容。

亚伯拉罕向神的求告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对所多玛和蛾摩拉城的担心也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激动的内心如同大江的翻涌,是与整个城市相联系的,这不是说明他这个人善恶不分,而是证明他从神而来的善良和公义已经深深植入了他的心灵。虽然最后证明在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座城,真的连十个义人也没有而被神毁灭,但神对亚伯拉罕的这种善良和公义之心是极为喜悦的。

亚伯拉罕在求告神的时候,对神的敬畏以及谦卑的态度,应该成为我们祷告上的典范。亚伯拉罕总是说那么一句,“求主不要动怒”,或者“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等。我们越是与神亲近越要敬畏神,因为我们毕竟渺小,毕竟是受造物。神是大海,我们不过是海中的一滴水而已。可是,我们祷告上的错误,总是把神当做自己的服务员,希望祷告什么神就成全我们什么,否则就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神的存在,而导致最后离弃神而远离神的恩典。

在亚伯拉罕向神求告的这件事来看,这里还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神不毁灭这个世界,其中这里有我们这些信仰基督的人的原因。因为有我们这些信他的人的存在,神就宽容饶恕整个的人类。假如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座城有十个义人神就不会毁灭它,那这两座城就借了这十个义人的光。我无意于叫世人都来感谢我们这些基督徒,但的确是因为这个世界基督徒的存在,在保守着这个世界的安宁。否则,就我们人类所犯的罪恶神早就不会容忍了。这不是我的夸张和遐想,而是这段亚伯拉罕与神的对话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可是,不是基督徒的人是绝对不会想到这一点的,他们只认为世界上没有神,即使有神,也是那些泥塑木雕的偶像。因为这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而真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的局限性恰恰就在这里,总是以看得见的为实。如果我们的手机听不到声音,那人就会否定信息的存在,否定电波声波的存在。所以,人总是愚昧的。人只有在认识真神以后,才会逐渐地清醒和聪明起来。

【作者简介】 大漠,2009年8月28日在沈阳东关教会受洗归主。2012年开始在《雅博网》网站做文字侍奉至今。先后在《信仰之旅》、《文化中国》及网站发表信仰文章近200篇。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