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之缘
算盘之缘
本站作者:大漠
现在很少有用算盘的了,但那挂满了大珠小珠的算盘,于我日常的生活里,如同在电脑上下载资料时,不约而闪现出的一幅游戏画面那样,总是从我储存的记忆里,鲜亮亮地跳闪到我的面前。就在这个瞬间,一把很普通甚至很老旧的算盘,却旋幻出另一副模样,精致而粗犷。精致得如同我小时候折叠过的小纸船,玲珑而可爱,使我迷醉在幼稚和天真的童话里;粗犷得如同荒原上挺拔而出的一棵大树,卓然不群而慈爱有加,叫我的意识里汹涌出一股子想要拥抱他的冲动。
与算盘结缘,是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小小瘦瘦的我,肩膀上挎了个黄色的书包,手里拎了个大算盘,一磨一蹭地走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到了校门口,上课的铃声一响,我赶紧急急地朝教室跑去。这么一跑,身后的书包,铅砣似地,一颠一颤的,小手里的算盘,沙哑的铃铛那样,哗哗啦啦的乱响起来。老师见了我这副样子,本来矜持的面孔,却抑制不住地绽开了花朵一般的微笑。于是,我就嬉皮笑脸地把手里拎着的算盘,朝老师那么一摇一晃儿。这个姿势,就是我给老师敬的礼,算盘发出的响声,就是我对她说的“老师你好”的动作性的语言。到了座位上,我便和其他同学一样,腰板挺直,把头昂起,正襟而坐地把算盘摆放到书桌上。接着,开始听老师讲课。黑板前挂着一个一米左右长,半米左右宽的大算盘。老师一边教我们口诀,一边在上面拨弄着算盘上的大珠子。因为算盘珠子裹住的滑杆上,挂着一层毛茸茸的软刺儿,使珠子怎么摆弄都可以固定住。所以,老师的大手把算盘珠摆弄的得珠随口诀,很准确地把珠子移动到计算的位置上。让我们随着她念着口诀,把书桌上的算盘与黑板前的算盘相对照,看看我们算盘珠摆的位置对不对。那时我们用的算盘,框和珠子都是木质的,长约300厘米,宽约200厘米左右,只有串着算盘珠的滑杆是竹子的。算盘的色泽,多数都是黑色和栗子色的。就这样,我们学了半年的算盘。
这期间,我学会了算盘口诀,但打起来有些类似老牛拉车那样,是很缓很慢的。虽然如此,命运却在悄然中安排了我与算盘的不解之缘。十多年后,怎么也想不到,我被分配到商业企业的粮店工作。这个工作,不是只知道把粮食放到秤里,过下斤两就结束了。而且晚上要结账的。如果是粮证员,收款员,保管员的话,那更要接触计算工作了。所以,粮店每时每刻都需要计算工作的,而计算的工具就是算盘。这时候用的算盘,和我小时候用的已经不一样了。整个算盘都是竹子制作的,唯有算盘珠是硬塑的。算盘宽约10厘米左右,长短不一,最短的有20厘米左右,最长的有35到40厘米左右。开始我本以为自己小时候学过算盘,没把这件事放到心里。可是,当我看到粮店里老师傅打算盘的时候,我几乎是瞠目结舌了。那算盘被打得噼里啪啦的,如同跳跃的音符一般,规则而又韵律均匀。但是,有这种水平的哪个粮店都有,时间一长就不足为奇了。可是有一位姓郑的老师傅,他的水平就不一般了,他在粮店管理所做统计的,那算盘打起来,不是韵律均匀和规则了,简直就是一首朗诵诗,声音柔和起来,如细雨润物似的,亲切而浸人肌肤。铿锵起来,有如雨打芭蕉那样,可以迸溅出一片美丽的景色叫你欣赏。这样打出的算盘,显得美妙而和谐。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打起算盘,眼睛根本就不瞅算盘,还能腾出嘴来和你闲聊。仿佛他手里的算盘,不是算盘,而是一个小精灵,遨游于数据的海洋,很轻松很准确地就把你需要的数据打了出来。在我眼里,可以说是把算盘打到了炉火纯青而出神入化的境界了。厚厚的一本帐表,不出几分钟,保证准确无误地统计完毕。有一次,我居然看到他一边打算盘,还一边和人下棋。如此的本事,让他在单位里赢得了“神算盘”的美誉。
不久,我做了粮店主任的工作。拢帐做表,是我每天必做的,甚至收款员和保管员一旦空缺的时候,都由我来替换。这样,我就时刻也离不开算盘了。但是,算盘在我手里,像一个笨拙而又憋屈的小孩,老半天也憋不出一个数据。由此促成了我第一次收款时,居然少收了顾客三十二块钱的粮款。这个数,恰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当时把我惊得额头浸出了一颗挨一颗的大汗珠。我和粮证员两人,把帐表翻来覆去地核对,直忙活到半夜,也没找到差在哪了。最后我只好自认倒霉,补上了少收的粮款。从这天起,我就暗下决心把算盘打好,就天天早上练习几遍,渐渐地也就可以应付工作了,但与那些老师傅相比,依然是天壤之别。以后我又做会计员,算盘几乎是不离手了。虽然这样,但我很喜欢模仿郑师傅的样子,喜欢听拨打算盘的声响。期望我手里的算盘,也出现那细雨润物和雨打芭蕉的景观,也变成个小精灵。可是,多少年过去了,算盘反而叫我痴呆起来,弄出了几个关于算盘的笑话。有一次,妻子问我的父亲多大年龄了,我居然很自然地把算盘拿了起来,很认真地算了一下,把在一旁瞅着我的妻子逗得哈哈大笑。她这一笑,把我羞得满脸火烫火烫的……
【来源】2012年5月26日《时代商报》
【作者简介】 大漠,2009年8月28日在沈阳东关教会受洗归主。2012年开始在《雅博网》网站做文字侍奉至今。先后在《信仰之旅》、《文化中国》及网站发表信仰文章近200篇。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