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
姐姐天资聪颖,人也长得漂亮。皮肤白皙光滑,人家都夸她那脸皮子就像鸡蛋那么白似的。在姐姐5岁左右的时候,妈妈学了裁缝手艺,一有了新布料就给家里人照着流行款式做些衣服,尤其把姐姐打扮的很是出众。而且,姐姐在她的伙伴中是最爱干净的,很少有那个年代农村孩子的一些不良陋习。比如用袖口擦鼻涕、随便往地上一坐,不洗手就拿东西吃等。这让她在伙伴中显得出类拔萃。。
上小学时,姐姐在学习上,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她的作业字迹秀气端正,卷面干净整齐,数学更是她的强项。所以,她始终都是老师的宠儿,是班级的中心人物。她担任过一年文艺委员、5年学习委员。本来她生性腼腆害羞,出门见到人就爱低头而不敢向人家打招呼。没想到,同学的羡慕和敬重,逐渐使她开始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按照常规,姐姐小学毕业应该在镇里中学读书,父亲考虑到那所学校教学质量一般,甚至有些差劲。加上正好有个远方堂姐夫在县城中学教书,便动了让姐姐往县城考的念头。那年,姐姐的升学成绩是镇里的第一名,也被县里录取了。(若知道后来发生的那些,我宁愿她名落孙山,断了我们进城的念想,老老实实在镇里读书。我想父母更是这样想)。父亲得知姐姐考上了,很是高兴,他以为家里飞出了金凤凰!
那是89年,姐姐成了我们镇第一批去县里读初中的农民的孩子。除了姐姐的好成绩,其他一切进城的条件都还不成熟。县里唯一的熟人就是堂姐夫。班里没几个农村孩子。她本来在家里校里都是养尊处优惯了的,自尊心很强。首先是她的衣服,那些在村里算是很时尚的衣服,在这里显得那么土气。
我知道的这些,都是我读她那时期的日记得知的。当年,我读得似懂非懂,可时隔多年,经历一些世事的我重读姐姐的日记,止不住让我涕泪滂沱了。
“89年10月,早读自习,同桌玩蜡烛,她见班长朝这走来,便迅速把蜡烛塞进我的桌洞,班长从我桌洞拿起那蜡烛扔了出去,还敲了我的头。”这是她写的一段日记。如果这些是她在家经历惯了的,抑或她是本地人,或她年龄再大些,或周围有和她一样经历的农村孩子,她有个知心的同乡,那倒也无所谓,可是她只是一个刚换了新环境的孩子,一个孤独的女孩子。曾经还是一个那么优秀的女孩子。我真不知道好强自尊的姐姐,是怎么熬过来的。那时,学校的规定是周六还需上半天课,然后周一早上再上。姐姐周六放了学,就骑着笨重的永久牌自行车回家。一骑就是两个多小时。如果碰上天气不好就不能回来。平时,妈妈忙着照顾不到3岁的小弟,还要地里家里的忙活,爸爸在离家300多里的外地打工,谁都没工夫去看望和照顾姐姐。有一年,她骑车回家经过一个村子时,猛窜出一条大黑狗,追着把她给咬倒了,她的脸摔破了,眼角下方血肉模糊,腿也被狗咬了两口,幸亏狗的女主人出来呵斥住了狗。可是她为了不承担责任,竟责怪姐姐:“谁叫你走这里的?谁叫你走这里的?”说着,领了狗回家,并把大门关得紧紧的。还好,这里离我家只有三、四里地的路,姐姐赶紧挣扎着回到了家。这时,姐姐才13岁。可想而知,这年的寒假考试,她考的不太好,第一次没拔尖,只有英语和数学超过了90分,在班里占中等,这对她是大大失败了,受到爸爸严厉地训斥,经过商量,决定开了学,叫她回镇里上。
回来后,姐以为可以又重新回到像小学时那样赏识信任她的老师中间,她肯定很期待小学的那种氛围,可是没有,新的班主任对她很冷淡,甚至认为她是个好打扮不学好的孩子,很是看不惯她这个“在城里混不下去的孩子”,常对她冷嘲热讽。这时,她忽而发现自己竟然也不适应农村生活了,她进退两难,就这样的磨合着,挣扎着,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帮助,没有指引,没有鼓励,直到她的初中岁月结束了,她也一直没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最后只被一家职业学校录取,可家里不支持,尤其爸爸反对的厉害,在他看来,那职业学校是没有出路的,而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容不得她复读。她就随邻居四姐到一家陶瓷厂打工,永远离开了学校。等后来我当了老师,当年教过她的一个小学教师,得知我和她的关系,专门找到我,打听她的情况,还学起她小时唱歌的样子。每到这时,我的心里就酸酸的,泪水就涌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