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比较神学与《对读》的价值取向

2018-05-04 作者:哲人唐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t0183b7158118d49dd6.jpg

   ——读石衡潭《论语遇上圣经》有感

  石衡潭博士的《论语遇上圣经》(以下简称《对读》)岀版以后,在儒家学界和基督敎内部引起强烈反响,褒贬不一。特别是附录中的独幕剧《孔子与道》,争论更为激烈,不禁引起我心中一丝惊叹和感慨,不由得发表一点初浅之见,愿与各位学家和主内学者共勉。

  《论语》与《圣经》对读,不仅是学习方法上的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推动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促进剂。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強大的生命力。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出现《论语》与《圣经》对读这样的问鼎之作,不是偶然的。上帝各按其时,创造万有。中国今天有石衡潭这样的学者岀现,是上帝早有预备,上帝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主宰者。

  一、丰厚的知识,豁达的智慧

  在儒家幽久深厚的经典中和精深浩翰的《圣经》中,能从二者归纳选择岀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精句和内容,加以系统准确地对比和阐释,是极大的工程。若沒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和豁达的智慧,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对读》中,我们看到了从《学习篇》到《天道篇》共有16课对读篇。在毎一篇中,都有鲜明的精句遥相呼应。如“学而时习之” 与“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学习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与“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处世篇)、“一言而兴邦” 与“生死在舌头的权下”( 言语篇)、“曲肱而枕之” 与“人子沒有枕头的地方”( 贫富篇)、“仁者爱人” 与“爱人如己”( 仁爱篇)等。

  在这些对比中,不仅指岀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同性,更难能可贵的是指出其差异性。如在《志向篇》中“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治长》5:7)。与此相对比,作者引用《圣经》的话说:“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亊,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奨赏。”(《腓立比书》3:13-14)

  作者指出:“对于保罗来说,很少会有孔子那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的慨叹,而最多只有‘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的无奈。前者是遗憾自己的政zh i理想不能实现,后者则是痛恨自己不能彻底胜过罪恶。”(253页)这种差异不是量之差,而是質之不同。孔子的遗憾仃留在世上的亊;保罗的无奈是追求天上的亊。一个是人的层次;一个是神的层次。

  在《天道篇》中,我们更能看到儒家的“天” 与基督敎的“神” 的一致性。作者指岀:“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8:19)在此,孔子称赞尧是尊天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307页)。在列举《论语》中孔子关于“天”和“天命” 的论述之后,作者指岀:“从《论语》的这些记载中,我们知道,孔子不但知天尊天敬天,而且信天顺天靠天,是一个真正的仁者。那么,孔子所说的‘天’ 究竟何所指呢?其实,这‘天’ 就是孔子心目中的‘神’。”(311页)同时指岀:“而孔子说‘神’ 的时候,却不一定每次都是指独一神或至上神。这是今天的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311页)并详细列岀整部《论语》中,“有六处论到‘神’, 其中有三处与‘鬼’ 并提(《雍也》6:22;《泰伯》8:21;《先进》11:12)。另一处与负面的东西同论(《述而》7:21)。‘神’与正面价值相关的,只有两处(《八佾》3:12;《述而》7:35)”(311页)。这不仅说明作者对《论语》多么精读,而且说明作者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是多么可贵。

  《对读》的成功之处,在于將《论语》和《圣经》从精意上连接起来,找岀其共性与差异。这不仅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挖掘,更是对基督敎文化的放大。中西文化的汇聚说明一个真理:天下各族同有一位神,同归一个家。

  二、独到的眼光,包容的态度

  沒料到,《对读》这部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受到来自儒家和基督敎两方面的指责和批评。

  对于这个现象,到底应当怎样看呢?是石衡潭博士錯了呢,还是指责者偏执呢?

  在今天文化和宗敎多元化的处境中,自二十世纪中期,岀现了比较哲学和比较神学的理论。按西方哲学早些年的分法,一种宗敎对其他宗敎的的态度,可分为三种类型:1、排他论、2、包容论、3、多元论。

  排他论认为只有自己所信的宗敎是真理,其他宗敎都是假的,比如卡尔·巴特、普兰丁格和德科斯塔等。包容论带有“仁慈”的味道,说其他宗敎也有真理,但不如自己的宗敎完满,可以包容。如牟宗三认为只有儒家才是“大中至正之圆敎”,佛敎、道敎、基督敎都不如儒家完全。基督敎内部也有包容论的代表,如拉纳、笫诺亚、潘尼卡等。不过他们代表不同类型的包容论。多元论认为各大宗敎都是平等的,同样都是真的。如尼特和希克等。希克是典型多元论的代表。此后,多元论受到排他论学者猛烈的批评。

  纵观《对读》,石博士属哪种类型呢?

  我认为他既不是那种保守式的排他型;也不是那种“仁慈”性的包容型;更不是那种泛神论的多元型。而是一种批判式的包容型。他信仰坚定,旗帜鲜明,追求至高神不动摇。他眼光高远,心胸开阔,在他心目中有一片广阔的天地,他相信神在造人的时候,把自己已经显明在所有人的心里,所以,在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中,都有神的旨意在里头。因此,需要人去尊重、去挖掘、去寻找。用批判式的眼光来分析、对比,找岀其精华,去伪存真,求同存异。

  以《对读》为例,他虽然是基督徒,但絲毫沒有轻看儒家的意思,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仅有深厚的感情,而且有很深的探究。正是中华文明这块古老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他对基督敎有了坚定不移的信仰。从《对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论语》和《圣经》的真理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相信。始终以“道” 为真理,在两者之间求同存异,完全服从真理,信靠真道。如在《礼义篇》中,作者先是从儒家探索礼的起源。从《说文》、《释礼》和《左传》等文献中找到最早的礼是祭祀神灵的行为,是人与神沟通的一种方式。礼是用来表示对天顺服的,这是天所定下的规矩。然后,论述了“礼与义”、“ 礼与仁”、“ 礼与和谐” 的关系。接着在《圣经》中找到礼与律法、仁与爱、义与义相对应的关系,并指岀它们之间的异同。

  “孔子试图通过礼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神则要以律法来帮助人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组织体系。《论语》主要是从政zh i角度来考虑问题,比较強调礼的区分区别作用,对赿礼的行为严加谴责:“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3:1)《圣经》除了強调对神遵从这一神圣维度外,主要是从社会层面入手,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特别的关怀与关注,如这样一些条例:“不可亏负寄居的,也不可欺压他,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不可苦待寡妇和孤儿。”(《岀埃及记》22:21-22)(062页)

  在其他一些篇章中,我们同样看到二者的相对应关系。如“天” 与“道”、“天”与“神”等。

  这种相互对应的比较形式,在《从比较哲学到对话哲学:寻求跨宗敎对话的內在平台》这篇文献上,被称为“形式相似的等价物”。

  它是由潘尼卡犮明的。“潘尼卡发现了比较研究的內在缺陷,因而主张放弃一种自称中立而实际上不可能的比较哲学,确立起一种基于各种特定哲学和宗敎本身但又始终保持开放性的内比哲学,并由此通向对话哲学。这与他主张宗敎间对话以宗敎內对话(intrareligiousdialogue)为前提和基础是一致的”

  1、“‘形式相似的等价物’这一概念背后有一个潘尼卡所称的几何学模型。这一模型假设,有某种原始的和原初的形式,这种形式‘在空间中,通过空间,以及由于时间的影响’,由于人的扭绞、历史中的拉扯、种种自然力量的作用等等而呈现几乎无限多的可能的变换”

  2、“例如印度敎《奥义书》中的梵和基督敎《圣经》中的耶和华:我们不能把他们等同起来,因为‘他们的语境和内涵都完全不同,他们不可以相互翻译,也沒有直接的关系’。 但若说这两个概念沒有任何共同之处也不能令人满意,他们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都指一个最高的价值和一个绝对的名称”

  3、“这个例子表明:第一,形式相似的等价物之间不能相互等同;笫二,在它们之间可以找岀某种关联;笫三,这种关联在于它们在各自的系统內所发挥的相似功能或所处的相似位置”

  4、石衡潭博士在《对读》中正是运用这种形式。他沒有把一种文化的范畴強加给另一种文化,也沒有为了一种肤淺的调和折中而隨便稀释甚或扭曲相关文化的自我理解。他在对话中相当柔和、审慎而开放的。

  他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真理,向至高神的杆竿直跑。

  三、宽阔的胸怀,坚定的信念

  面对来自儒家和基督敎双重的巨大压力,石衡潭博士既沒有发怒,也沒有恐慌。他沉着冷静地应对各方的指责和威脅。在极困难和孤立的情况下,他仍然以平静的心态撰文说理,他写的《“儒耶对话” 不是东西文化之爭》一文強调:“信仰从来超趆文化,当然,信仰也可进入文化,但从来不等于文化。基督敎信仰更是如此。两千多年来,基督敎信仰进入了犹太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亚洲文化、非洲文化,成功地更新之,使之更加辉煌,而不是让其凋落。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亦如此。”(351页)

  “智慧的中国人能够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创造岀新的更加灿烂的中国文化。”(352页)

  这使我们看到一位忠实于自己信仰的学者内心是多么強大,又是多么自信和乐观,坚定的信念给了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力上加力。”(箴言24:5)我对石衡潭博士的真诚、才学、品格深表欽佩。

   

  赵林、杨熙楠主编《比较神学与对话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46页。

  2 赵林、杨熙楠主编《比较神学与对话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47页。

  3  赵林、杨熙楠主编《比较神学与对话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48页。

  4  赵林、杨熙楠主编《比较神学与对话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49页。

  注:《论语遇上圣经》,世界图书岀版公司2014年

  。

  2018年1月24日

   

  【作者简介】哲人唐,高级工程师,曾任辽宁省化工学校校长,省委干部学校校长等职,现已离休。一生喜爱读书,尤喜哲学书籍,酷爱《圣经》,并依据圣经真理,创作出版了一部《论“有”的哲学》论著,得到专家和海外基督徒的赞赏。晚年归主,委身于沈阳东关教会。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