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对三大《忏悔录》的认识及其思考

2018-07-27 作者:大漠  
来源:雅博网编辑团队我也要投稿

t015fb7df8772938eb3.jpgt01b9add09edfaeee87.jpgt016bdb1ef5e6ff05af.jpg

  一

  三大忏悔录,即古罗马奥古斯丁,法国卢梭,俄国托尔斯泰这三位文学巨匠的《忏悔录》。这三部《忏悔录》,给以这个世界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朽,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但是,无论这三部巨著怎样地不朽和伟大,却都是在基督教文明土壤下生长起来的。其中的原罪意识,成为这三大巨著的共同的精神源头。原罪意识的确立,忏悔便成为基督徒乃至每个西方人生活上的主要内容。因此,基督教文明在西方形成以来,文化中以忏悔为主题的作品可说是汗牛充栋,比比皆是。这些作品,大多散见于古代教父的各类讲章训词之中,我们不妨在网上搜索一下,即可见到一些。而这三大《忏悔录》与其他忏悔之作相比,显然是公认的翘楚。其特点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其宗教信仰价值是具有超越性的。卢梭的《忏悔录》其文学性是不凡的。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其思想性是精深广博的。

  这里首先辨明的是,西方语境下的忏悔与中国所说的忏悔是有极大区别的,甚至是本质上的区别。我们讲忏悔,从来都是劝诫别人忏悔,一切真理都是送给别人的,从不把自己包括在内。而西方观念里的忏悔是基于个人原罪向上帝的忏悔。落脚点是歌颂上帝的伟大,抒发人对上帝完全顺服的精神价值取向。紧随西方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基督教文明在与世俗文化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忏悔的内涵也相应起了变化,忏悔的原始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褪色,并逐步成了自传性质的代词。

  笔者阅读的这三大《忏悔录》,都可以列入自传性质的忏悔记录。三位忏悔录的作者,都对自己人生成长经历中犯下的过错进行了真诚的袒露和深刻的自我批判。他们的忏悔录,都对自己的精神危机及其人自身的软弱和无助,全然脱出,并在忏悔过程中怎样得到救赎进行了真实的记录。

  从三大忏悔录的文字叙述中,可以看到其叙述上的战兢与胆颤,而且最可贵的都是由心发出的。但是,这种战兢与胆颤,不是对人的战兢与胆颤,而是对上帝的战兢与胆颤。说白了,表现出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之中,上帝的位置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与我们嘴上的相信与承认不应相提并论。三大《忏悔录》中,最能凸显这种特征的就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稍逊的是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再差一层的就是卢梭的《忏悔录》。

  如果从信仰和宗教层面上看这三大《忏悔录》,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当属佼佼者。若从文学艺术上看,托尔斯泰和卢梭的《忏悔录》当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所以,对于一个基督信仰的文字事工而言,这三大《忏悔录》是都应该认真阅读的,提高自己的信仰是第一位的,借鉴其文学上的写作艺术也是必不可缺的。

  假如以中国人的视角阅读这三大《忏悔录》,便会很自然地倾向于托尔斯泰和卢梭的《忏悔录》。因为,强烈的文学味道与思想魅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对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强烈的宗教情结,便很难接受。所以,多数作家都阅读过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很少有人读过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对奥古斯丁来说,童年时期的不爱读书,淘气和调皮,少年时代偷别人家果树上的果子这些小事,都成了他忏悔的内容。即使从一个基督徒的角度来看,这也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了。如果与今天基督徒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一种苛刻,一种对自己残酷的虐待。如果一个基督徒应该这样的话,那么,没有几个人是真正的基督徒了。然而,按照奥古斯丁的思想来看,这正是一个基督徒应当具备的本色。他说:“什么坏事我没有做过?即便不做,至少说过;即便不说,至少想过。”这一思想,显然是从耶稣“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5:28)的真理而来的。这一严苛的标准,不用说一般人,就是我们基督徒又有谁能做到呢?

  奥古斯丁年轻时曾对一位姑娘始乱终弃,使这位姑娘生下一个私生女。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个姑娘已经无法在当地生存,迫不得已独自一人远赴非洲,立下誓言不再与任何男人交往。奥古斯丁在忏悔这件事时,不是从道德层面上进行忏悔,而将其归罪于自己对肉体和肉欲的沉湎和痴迷,坦诚自己罪性的存在。忏悔抵达的彼岸是上帝,是对上帝的俯首和跪拜,而绝不是像世俗之人的忏悔,只是局限在人格的完全上面。在上帝面前,奥古斯丁完全放弃了自我的人格,皈依在上帝的怀抱里。

  这自然与他的信仰有关。奥古斯丁年轻时就开始追求真理,并做了修辞与演讲专业的教授,表现出个人才华上的出类拔萃。虽然这样,他认为教授修辞与演讲都是一种“恶业”,是自惑惑人,自欺欺人。在傍徨的求索之中,他进入过摩尼教,广泛深入地研读过古代希腊哲学,但都没有得到被他认可的真理。一个没有真理支撑的日子,就是一个颓废的日子,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日子。虽然他与爱他的女孩子同居,但肉体的快乐掩盖不住他精神上的漂泊与无助。最后他才选择进入到上帝那里,做了上帝最温顺的奴仆。如他所言:“主,不论我怎样,我完全呈露在你的面前。”对上帝的虔诚,让他放弃了整个个体的生命,同时卸下了自己人生的全部包袱和责任,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解脱,整个生命都进入到上帝里面,从而得到了上帝的救赎。

  仅就此一点,当下的基督徒又有几人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呢?

  二

  三大《忏悔录》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就是卢梭的《忏悔录》。如果从宗教层面来看,卢梭的《忏悔录》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卢梭完全没有跳出俗世的羁绊,甚至始终沉湎于俗世。他虽然反对蒙田虚假的坦率,说蒙田“只暴露了一些可爱的缺陷”,但他自己却从另一个侧面比蒙田做的还要糟糕。他的确在这部《忏悔录》中写出了真实的自我,对自己的缺点不作任何保留。譬如,少年偷窃时栽赃陷害一个女仆,对华伦夫人的忘恩负义,好色和滥情等等。可是,接着他就为自己辩护,似乎错的情有可原。到了他《忏悔录》的第二部,简直不是在忏悔,而是在辩护了。他将与情人生下的五个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放弃了做父亲的责任,甚至推责于社会。这给人的印象不免有些下作了。

  卢梭的一生到处流浪,孤独而清贫。他所以致力于学术、文学和艺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寻人生的安慰,基本与信仰无关。但他却极为自负:“我把我写的书送到公众面前,确信是为了公众利益说了话,而其他的一切都在所不计。如果我的作品被人抛弃了,那是因为人们不愿从中吸取教益,那就算活该。就我而言,我并不需要靠他们赞许来生活。”读过卢梭的《忏悔录》,觉得最可取的不是他的忏悔,而是在他颠沛流离生活的过程中,忠实而形象地记录了法国广阔的社会画面。突显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学内涵。有评论把他的《忏悔录》的文学价值抬的很高,但我倒觉得他的另一名著《瓦尔登湖》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他的这部《忏悔录》,至少在叙述的美感上差了很大的一截。

  三

  俄国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是以人生思索与探寻的深度见长的。托尔斯泰成长的轨迹,也是他回忆和追问生命意义的轨迹。与卢梭和奥古斯丁一样,敢于坦然裸露自己早年无知而犯下的罪恶。用他的话叙述:“在打仗的时候我杀过人,为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斗。我赌博,挥霍,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窃,形形色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种罪行我没有干过。”此等叙述,让我想到电影《复活》中的场景,这种坦白很类似诱奸马丝洛娃的聂赫留朵夫在忏悔时的模样,让人很是感慨。托尔斯泰是世界公认的大文豪,但他在回忆自己进行文学创作时说自己:“当时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为了猎取名利,我必须把美隐藏起来,而去表现丑。”把自己的创作动机真实地再现出来。他不但这样说自己,对他同时代的作家更以犀利之笔进行针砭:“作家,都是不道德的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坏人,性格猥琐。”因此,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停止了成长,他想要自杀,抛弃生命。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痛苦的、长久的探索,并不是出于无谓的猎奇,也不是泛泛的探索,而是痛苦的顽强的日夜不停的探索。”他经历了从知识、科学、哲学等角度来追寻生命的意义,但都宣告失败,让他进入了浑浑噩噩、寻欢作乐、摧毁生命和无所作为的境地。正是由于他对理性的失望,让他将目光投向了宗教信仰。但是,宗教的派别门户之争与“窝里斗”,令他很快走向失望,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的最后落脚点转向了劳动人民。“富人和有学问的人的生活,不仅使我厌恶,而且丧失了意义。我的一切行为、议论、科学、艺术在我看来都是胡闹。我明白了,从这方面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不可行的。创造生活的劳动人民的行动在我看来是唯一真正的事业。我明白了,这种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是真理,所以就接受了它。”因为这样,托尔斯泰解放了自己家庄园的农奴,也穿了破烂衣服下地干活,把自己的全部财产赠送给了妻子。可是,他的家人并不理解和支持他,让他在一次离家出走的孤独中死在了火车站台。但在他死前他说的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在人们的宗教信仰中,谬误和真理是混杂在一起的。”这显然是他没有真正进入宗教信仰和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落空的根本原因。

  这三大《忏悔录》都是忏悔,这三位作者都是真诚地忏悔,但结局却大相径庭。若从人文角度来看,卢梭与托尔斯泰的忏悔的价值不容忽略。但若从信仰角度来看,奥古斯丁的忏悔与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却是根本不同的,奥古斯丁的忏悔是在上帝脚下的忏悔,依靠的是上帝。卢梭与托尔斯泰依靠的却是自己,虽然托尔斯泰也进入到宗教信仰之中,但他把眼光定睛在的是人的身上,而绝不是上帝身上,这也是他跳出宗教的主要原因。

  这三大忏悔是忏悔上的三种形态。对基督徒来说,我们要学习的是奥古斯丁,因为,他的目光始终在上帝的身上,而不是人与社会。这种忏悔超越了凡俗,也超越了一般基督徒。所以,我们可以不去阅读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却应该成为我们时常阅读的经典。

  耶稣与施洗约翰最初传道时,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以极为庄严的姿态向世人说:“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太4:17)可见,悔改是信徒踏入真正信仰的第一步,是信仰的根本和基础。没有这个信仰基石的确立,所谓信仰就是一个漂亮的花瓶,里面是空洞的。哪怕你能把《圣经》倒背如流,哪怕证道时说的天花乱坠,哪怕你的文章写的文采斐然,哪怕你是世界著名神学院毕业生,哪怕你是著名神学家和牧师,但你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进入悔改,那么,这一切都不过是如烟如雾的一种虚幻,都是假的空的,在这虚幻之中弥漫和充满的,不是以神的名义沽名钓誉,就是打着基督信仰的幌子来高抬自己,乃至为自己聚敛钱财。那么悔改,就需要我们确立在上帝面前的忏悔意识,而且要以忏悔意识伴随我们整个人生,就像奥古斯丁那样。

【作者简介】 大漠,2009年8月28日在沈阳东关教会受洗归主。2012年开始在《雅博网》网站做文字侍奉至今。先后在《信仰之旅》、《文化中国》及网站发表信仰文章近200篇。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