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行这礼是什么意思?(二)

2013-04-12 作者:Jonathan Liu  
来源:约拿单牧师我也要投稿

行这礼是什么意思?

(二)

  

  圣餐礼必须要按敬虔而又隆重的方式举行,因为这是对至圣上帝的敬拜。安提阿的圣伊格那丟主教(Ignatius of Antioch,35/50-98/117)就指出,“你们要设法多多聚会,献感谢祭和荣耀给上帝。”(伊格那丢达以弗所人书13:1)他又强调,“无论是谁,不得主教许可的,不可做有关教会的事,由主教或者由他所派立的人所施行的圣餐,你们当视为有效的。”(伊格那丢达士每拿人书8:1)可见,大公教会从起初就非常重视圣餐礼的神圣性,因为这是献给上帝的感恩祭礼,是荣耀上帝的圣礼,圣餐也是滋养我们生命的属天之粮。自古到今,凡正统教会的崇拜都是庄严而肃静的。
  
  今天很多新教的“敬拜”已经沦落至夜店、舞厅的水准,反衬出这个轻浮、急躁,并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代,在这个世代中,一切的活动不是以上帝的荣耀为制高点,而是以自己的经验,或是以自我的感觉为判断的基础。所以,那种敬拜赞美、唱歌跳舞的“崇拜”毫无神圣性可言,他们的“礼拜堂”也毫无美感,若是把中间的十字架撤去,就是一间舞厅而已,那些参加的人在这种“敬拜赞美”中所获取的不过是肉体与精神的片刻满足,而上帝却没有因此得到荣耀。虽然那些所谓带领“敬拜”的人不断高呼荣耀归于上帝,其实那些掌声不过是归于他们自己而已。很多在大雅之堂登不上台面的东西却在所谓“上帝的教会”中粉墨登场,实在叫人看了十分恶心。
  
  有些人狂妄的指责圣教会的传统礼仪,认为没有“圣经根据”,且充满了迷信,这种指责既无理、又无知、还好笑,试问这些人,你们所谓自由释放的敬拜赞美哪里来的圣经依据呢?请别对我说,这是圣灵感动的结果,因为我根本不会相信这一套,我只相信按尼西亚信经的教导,“使徒所立惟一圣而公之教会”才真正是上帝圣灵的圣殿。其实,没有一间教会能完完全全按着圣经“字面”的记载来举行崇拜上帝的圣礼,若要按字面记载的话,就是使徒圣保罗也“违反”了圣经,因为他居然在主日的晚上,而不是在礼拜四举行圣餐(徒20:7)。
  
  我们所说的圣经根据,并非是机械化按着字面的记载,乃是按着圣经所表达的真实意义。只要传统符合圣经的教导,就可以视为是出于圣经的。
  
  那什么是教会传统呢?圣公会神学家呼克尔认为,所谓的传统就是,“指在初期基督教会中创立的规条,这些规条,教会是用基督曾授给他的教会以处理一些小事的权力来创立,因而可要求人遵守它们,到教会因正当及合理的理由以同样的权力来把它修改的时候便把它修改。”(教会政制法规,卷五65:2)按照呼克尔的看法,传统的来源是主耶稣基督赋予圣教会的权柄,并且传统并非绝对不能改变,但也绝非轻易可以改变,因为这个更改的权柄也是赋予圣教会的。
  
  圣教会确实有很多传统并没有记录在圣经中,并且教会的传统也并非铁板一块,按圣教会的历史,有很多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有不断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这些传统都是为着信徒灵魂的益处而设置的,并且经过圣教会反复的核查,确保不违反圣经的教导。圣教会的传统绝不是某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搞出的“另类”,而是符合正统信仰,又普遍为各地教会接受的。当然我们也承认,在教会历史上却是出现过一些错误的内容,但是在上帝的庇佑之下,在旅途中的圣教会不断地靠赖上帝的圣言而更新。
  
  主耶稣曾指出,真实的敬拜必须用“心灵”与“诚实”(约14:24),但是,主耶稣并没有为圣教会制定一套详细的主日礼拜程序,这就给予圣教会有一定的自由空间,这种自由,是出于上帝极大的智慧,因为圣教会在历史中所处的地域、民族、国家、政zh i、社会、文化都具有多元性,故此无法完全绝对统一。但是,心灵与诚实的敬拜,不代表没有任何章法可言,因为圣教会的崇拜必须是在圣灵与圣言的引导之下,这也是心灵与诚实敬拜的真正意义。上帝的圣先知以赛亚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上帝神圣的安息日,不办自己的私事,不随自己的私意(赛58:13-14),可怕的是,在末了的世代,却是很多人明明在随私意崇拜(西2:23),却自诩是按圣灵感动。
  
  古时的犹太人在过逾越节的时候,犹太人的家长有义务要把逾越节的礼仪所表达的意义告诉自己的孩子与后代(出12:26-27,13:14-15)。故此,我认为,也需要把公祷书所记载的圣餐礼(第二式)的意义简要的介绍一下,可以让参加主日崇拜的弟兄姊妹知道我们“行这礼是什么意义”。
  
  目前我们主日崇拜所使用的是,1979年版的公祷书。
  
  首先要简单扼要的介绍下公祷书。按基督教崇拜导论一书的介绍,第一本圣公会公祷书(first Anglican Book of Common Prayer)于主后1549年面世,内容包括方言化圣餐礼文,取向比较保守,明显可见是英格兰南部萨林(Sarum)礼仪与宗教改革神学的融合,对于圣餐神学意义的表述,力求兼容罗马教会和更正教会的诠释。1552年,公祷书再版,对礼仪结构彻底重组,以后在1559年、1604年和1662年又进行过一些细微的修订,今日英格兰教会正式采用的礼仪,基本上仍是1552年的版本。美国的公祷书(1789年、1892年和1928年版)的圣餐礼祈祷都源于苏格兰教会,内容要丰富得多。(基督教崇拜导论,第九章)
  
  1979年版公祷书,是全美圣公会总议会决议,正式采用1928年版公祷书的最新译本,并与主后2001年出版了中文译本。(公祷书1979年版中文译本,序)在1979年版的公祷书中,有两套完整的礼文,其中一套沿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英语,备有两种圣餐礼仪可供选用;另一套礼仪采用现代英语,备有四种圣餐祝圣礼文。本文所介绍的,是目前最常用的圣餐礼第二式第一种圣餐祝圣礼文。关于圣餐礼的名称,公祷书是这样记载的,“这圣礼又称为主的晚餐、圣餐;也称为神圣的礼仪、弥撒、和大献礼。”整个圣餐崇拜礼仪基本由进堂礼仪、圣道礼仪、圣餐礼仪、差遣礼仪构成。
  
  在举行礼仪的时候,参与崇拜的会众要全体起立,齐唱进堂诗,唱诗声中,辅礼与主礼在十字架的引导下走近祭台,并向祭台鞠躬致敬,有些牧师甚至会下跪轻吻祭台表示恭敬。在举行圣餐礼的时候,首先要唱诗,这是来自犹太逾越节的传统,因为在宰杀逾越节羔羊的时候,犹太人要唱诗篇一百一十八篇,以此称颂上帝的救赎恩典。齐唱进堂诗,标志着礼仪的开始,这也提醒会众,圣教会的崇拜不是私人祷告,乃是教会团体的敬拜,故此会众当同心合意地赞美上帝。神职列队进堂的仪式,让我们想到主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那时刻,他在众民的欢呼中荣进圣城(太21:5 路19:37-38),这也正应验圣先知撒加利亚所预言的,“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亚9:9)
  
  列队进堂的时候会众要站立,这乃是对君王的崇敬,因为万军的上主来到我们中,诗篇中曾这样描述说,“众城门哪,你们要抬起头来!永久的门户,你们要被举起!那荣耀的王将要进来。荣耀的王是谁呢?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华,在战场上有能的耶和华。众城门哪,你们要抬起头来!永久的门户,你们要把头抬起!那荣耀的王将要进来。荣耀的王是谁呢?万军之耶和华,他是荣耀的王!(细拉)”(诗24:7-10)故此,在列队进堂的时候,一般需要在十字架的前导之下。
  
  在列队的时候,也可以有平信徒代表参与队列中,这更显示出会众在礼仪中的地位,他们不是“望”弥撒,乃是参与弥撒,以后在念信友祷文及奉献祭物的时候,都有平信徒参与。相比之下,传统教会的崇拜礼仪较一般新教的礼拜仪式更注重信徒的参与性,在一般新教的整个礼拜程序中,平信徒只有在唱诗和念主祷文的时候有份,其余的时间都是做听道者。关于列队进堂的仪式,早在主后七世纪的罗马礼仪(Ordo Romanus)中已经记载了。
  
  进堂诗之后,主礼面向会众,以始礼启应作为开始,主礼说,“愿赞美归于上帝:圣父、圣子、圣灵。”会众则回应,“愿赞美归于主的国,从现在直到永远。阿们。”“愿赞美归与上帝”本来是犹太人在举行礼仪的时候欢呼的句子,以后基督徒加入了“圣父、圣子、圣灵”,强调我们所信的上帝乃是三位一体的上帝,至于会众的回应,“愿赞美归于主的国,从现在直到永远”,是源自东方教会的传统。
  
  始礼启应之后,就是求洁心祷文(Collect for Purity),据说这是主后八世纪时,英国的学者、诗人阿尔琴(Alcuin,735?-804)按照诗篇五十一篇的经文所做。他在主后782年应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742-814)的邀请,赴加洛林王朝(768-814)担任宫廷教师,并与主后796年出任图尔的圣马丁修道院院长。查理曼大帝于主后800年圣诞节在罗马,由教宗圣利奥三世(St. Pope Leo III,795-816)加冕于罗马,成为罗马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Romans),这篇祷文就是在加冕仪式上的祈祷。求洁心祷文提醒皇帝,无论你的权势有多大,能力有多强,在你之上依然有一位更伟大的君王注视着你,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离不开他的眼目。这篇祷文原文是拉丁文,在主后十一世纪的时候,已经广泛流传在英国教会中,成为神父举行弥撒前的私祷。宗教改革时期,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Thomas Cranmer,1489-1556)把这篇祷文翻译为英语,并编入公祷书中,流传至今。这篇祷文,有的教会在崇拜时由牧师领祷,有的教会则是会众共祷,无论用何种方式,这都提醒我们,当在上帝的面前心清意洁,因为他是按公义判断,察验人肺腑心肠的上帝(耶11:20 启2:23)。
  
  求洁心祷文之后,按公祷书的安排,有三个圣颂,荣耀归主颂、怜悯颂、三圣文可供选择。
  
  荣耀归主颂:“但愿在天上,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主的子民。主上帝,天上的王,全能的上帝圣父,我们敬拜你、我们感谢你,为主的荣耀,我们称颂你。主耶稣基督,圣父的独生圣子,主上帝,上帝的羔羊,除掉世上罪的主:怜恤我们。坐在圣父右边的主:应允我们的祈祷。因为基督独一为圣,基督独一为主,基督与圣灵,在上帝圣父荣耀里,同为至上。阿们。”这颂取自圣路加福音中天使对上帝的赞美(路2:4),原本是一首圣诞诗歌,在主后二世纪时已在教会中广为流传,到了主后五世纪时,教宗圣西玛克(St. Pope Symmachus,498-514)在举行隆重的礼仪时使用此颂,以后教宗圣格里高利一世(St. Pope Gregory I,590-604)时,正式编入主日与圣日(除将临期及大斋期)的礼仪中。
  
  怜悯颂:“主怜悯。求基督怜悯。求主怜悯。”据说,“求主怜悯”(Kyrie Eleison)这句话本是在古代社会,当君王进入城乡之时,众百姓呼吁的话。(路德教会主日程序系列课程第四讲:圣道部分)不过,我们在旧约中,也可以看到大卫曾对上帝呼求说,“主啊,求你怜悯我,因我终日求告你。”(诗86:3)按圣福音书的记载,人也是这样对主耶稣求告的,“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太9:27,15:22,20:30)怜悯颂由三重启应构成,主礼呼求说,“求主怜悯”,会众也呼吁说,“求基督怜悯”,然后又是主礼呼吁“求主怜悯”。怜悯颂本是主后四世纪时东方教会崇拜之启应祷文,但是原本只有“求主怜悯”一句话,后来教宗圣格里高利一世加上了“求基督怜悯”,成为现在的结构。一个到主面前的人,只有求告他的怜悯,才能蒙受上帝的恩典。
  
  三圣文:“圣哉上帝,至圣大能,圣洁永生的主,怜悯我们。”这也是东方教会常用的颂赞祷文之一。按东方教父、神学家大马士革的圣约翰(St. John of Damascus,700?-754)在正统信仰阐详(Ekdosis akribes Tes Orthodoxou Pisteos)中记载,“教会历史家们说,在普罗克鲁(St. Proclus,?-446/447)任职大主教的时期,有一次,君士坦丁堡的居民为了逃避一个险恶的灾疫,祈祷上帝,忽然间一个男孩子从人群中被提上天去了,由天使的教师们教他唱‘三呼圣哉’颂,就是‘圣哉上帝,圣哉大能者,圣哉永生者,怜悯我们!’当他回到地上时,他将所学的歌颂告诉人,于是众人都唱这圣诗,所以就躲过了那危险的灾疫。在第四届神圣伟大的普天基督教大议会里——我是指在加尔西顿城那个,我们听说这赞美诗的来源是这样,因为这个圣议会的议录是如此记载的。”(正统信仰阐详,第十章)
  
  圣颂之后,主礼要向会众问候说,“愿主与你们同在。”会众则回应道,“愿主也与你同在。”这个习惯古已有之,希坡的主教圣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说,“我来到教会里,向会众作出惯常的问候,然后读经员便开始诵读经课。”这样的问候词也是犹太人筵席上的所使用的,主人会对宾客问候说,“愿主与你们同在。”客人回应说,“也与你的心灵同在。”
  
  问候之后,主礼要宣读本日的祝文,祝文的英语是“Collect”,有收集的意思,故此天主教会翻译为“集祷经”。每个主日或圣日的祝文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会众要集合起来,按该主日或圣日的主题及精神向上帝祈祷。祝文配合经课、序文、圣诗及讲道,目的是让会众能集中思想该主日或圣日的教导。
  
  祝文之后,就进入圣餐崇拜礼仪的第二部分,圣道礼仪。圣道礼仪包括读经、讲道、信经和会众祷文。
  
  圣餐礼第二式的经课包括,旧约经课、书信经课,及福音经课。在崇拜中恭读圣经是圣教会从犹太教会堂崇拜所继承的传统。在古代教会文献中多次提到,在崇拜的时候,要宣读使徒与先知的著作。圣经在圣公会的崇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崇拜中颂唱的圣诗、讲道的内容、祈祷的言辞都是从圣经中汲取,圣公会也是非常尊重圣经权威的教会,这一点在礼仪中也表达出来。进堂礼仪的时候,队列中辅礼牧师或执事会高举圣经,在念诵福音的时候,牧师会亲吻圣经,或向圣经献香表达对上帝圣言的尊崇,虽然这些都是外在的礼仪,但是礼仪恰恰是信仰的表达,神学的声明。
  
  目前我们使用三代经课,按公祷书安排的“主日读经表”分为甲、乙、丙三年,以三年为一个循环,将圣经按编排顺序使用,基本上可以在三年之内读毕全本圣经。在读完旧约经课与书信经课之后,读经员与会众会以“这是主的圣言”与“感谢上帝”作为启应,同时需静默片时,以便会众默想上帝的圣言。在教会崇拜中诵读规定的经课是主后四世纪的传统,这有助于让会众能更加全面的了解上帝的圣言,请我们记得,在古代印刷术未发明之前,圣经是非常稀少昂贵的,信徒家中根本不可能有圣经阅读,故此圣教会在每个主日按次序诵读经文,对基督徒的信仰是非常有益的。同时,按经课讲道也避免讲道者在讲解圣经的时候专注某些经文,而忽略另一些经文,这样就能给予会众最全面的教导。
  
  恭读旧约经课与书信经课之后,要举行大升礼。原来当书信读毕后,圣坛侍从将圣经由书信侧(教友面向祭台的右边)移至福音侧(左边),主礼就在福音侧宣读圣福音书,这就是小升礼。此礼仪现在已经不用,而使用大升礼。
  
  大升礼就是祭坛侍从手持游堂十字架,另外两位侍从手持蜡烛,牧师或是执事高举福音书,组成一队福音行列,在唱诗中进到会众当中。唱诗的目的是为了让会众可以有时间预备心灵聆听圣福音。在天主教弥撒礼仪中,恭读福音书之前有“福音前欢呼”的仪式,会众要起立欢呼唱哈利路亚,表示欢迎上帝的圣言,在大斋期不唱哈利路亚,而是以别的圣诗代替。
  
  在恭读福音的时候,全体会众当站立,牧师用启应唱颂的方式作为起始,说,“我主耶稣基督的圣福音记载在……”会众则回应说,“愿荣耀归于主基督。”读毕福音之后,再用启应唱颂的方式结束,牧师说,“这是主的福音。”会众回应说:“愿赞美归于主基督。”大升礼的意义是,上帝的圣言进入人间,正如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
  
  牧师在恭读圣福音之前,会众可划三个十字圣号于额头、嘴唇、胸膛,表示牢记福音,传扬福音及思想福音,在恭读福音之时,会众当肃立,面向读经者恭敬聆听。
  
  基督徒划十字架圣号的传统古已有之,早期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迦太基的特土良(Tertullianus,150-230)主教曾说,“我们基督徒每逢旅行时,四处走动时,每次来去,每逢穿衣着鞋,沐浴用餐,点灯坐卧,做各种日常活动的时候,我们都要划十字……这习惯开始于教会圣传,再由习惯予以加强,应该保持在信仰里。”罗马的圣希坡律陀(St. Hippolytus,170-236)主教也说,“你们常常要效法他,诚心在额上画十字架;因为这是基督受难的记号。如果你们画这表记是出于信心,它就必能抵挡魔鬼;这并不是画给别人看,故意以此为盾牌。因为仇敌一看见那从心中发出的能力,即一个人画洗礼通常所用的记号,便被赶走。”(使徒传统4:37)
  
  读经之后是讲道,讲道的重要性不需大书特书,有些牧师在讲道之后说,“但愿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圣灵,起初这样,现在这样,以后也这样,永无穷尽。阿们。”这句话被称为荣耀颂。主后325年所召开的尼西亚会议上,决定把荣耀颂作为辨别真理和异端的试金石,故此古代基督徒对此颂非常重视,每次在用主祷文祈祷之后,紧接着就是念诵荣耀颂。
  
  讲道之后则是宣读尼西亚信经。
  
  尼西亚信经是主后325年大公教会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一次教会议会中制定的,此信经经当时参与会议的所有的主教签名承认,是大公教会第一个具有权威又普遍的信仰告白。在圣公会兰柏四规中指出,使徒信经是洗礼的标记,而尼西亚信经则是信仰的陈述。所以,这两个信经在教会的崇拜礼仪中交替使用,使徒信经一般在早晚祷中宣读,而尼西亚信经则在圣餐礼中宣读。据有些学者考证,在圣餐礼中使用尼西亚信经,是圣教会自主后五世纪以来的传统。也有学者认为,诵念尼西亚信经的做法或许源自西班牙,由法国查理曼大帝推行,但在十一世纪初以先,罗马教会并不予以采纳。东方教会则在第六世纪将其纳入圣餐礼仪内。
  
  会众同心合意宣读信经乃是表明普世基督徒具有同一信仰,这个信仰不仅是我们现在所承认的,也是历世历代众圣徒用自己的献血所捍卫的信仰,可见信经是圣教会共融的象征。
  
  在宣信之后就是会众祷文,会众祷文可请教友代表恭读,会众站立或是下跪。公祷书中祈祷的内容事项包括:为普世教会、信徒及宣教使命,为国家和一切执政者,为人类的幸福,为本地区所关心的事,为受苦和遭遇困难的人,为离世者。公祷不是私祷,是整个圣教会的祈祷,当我们在举行圣餐礼的时候,所有的圣而公教会都是按着一个意向祈祷,彰显出在基督里合一的心意。
  
  会众祷文之后由主礼选择祝祷文(总结祷文)作为结束,主礼在选择祝祷文的时候,应该配合教会节期。祝祷文有八式,一、三、四式在任何节期皆适合使用;二、五、六式多用于大斋期;七式多用于升天节、主显节、将临期及圣灵降临后主日所使用,以彰显基督管治之权柄或上帝国度之临在;八式适合在诸圣日或其他圣日所用,以表示历代圣徒相通。
  
  至此圣道礼仪结束。正如在本文开始所说,教会圣道礼仪的传统来自犹太会堂的崇拜,这个崇拜以宣读上帝的圣言为中心,读经之后有讲道与祈祷。圣道礼之后,就进入整个崇拜的另一个环节圣餐礼。有学者认为,圣道礼与圣餐礼的结合是非常古老的传统,甚至在使徒圣保罗工作的末期已经出现,“这种古典形式一定很早就建立了,否则它不会普遍存在于各种古代仪式里面。启示录记有得胜的圣徒打开书卷,歌唱颂赞;且这卷书(启示录)乃是以羔羊的婚筵为它的高峰。倘若这一切的目的是要把地上教会祝谢餐的崇拜与天上的崇拜互相对照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推想,这种古典仪式在约翰的教会(第一世纪末期)就已经有了。”(基督教崇拜,第四章)


转载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c06900102e7pb.html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