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颠倒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
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
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么”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约21:15-19)
新约圣经有两个性格鲜明、举足轻重的人物:保罗和彼得。
保罗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圣徒,虽然他自称是罪人中的罪魁,但即便是逼 -/迫基督徒,那也是光明正大的犯罪,因为他自以为那是为神大发热心事奉神。保罗自己说,“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腓3:6)
当保罗信从耶稣基督之后,他更加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因此,保罗始终是一位可望不可及的圣徒,好像离我们很遥远。
当我们为自身的属灵状况自惭形秽时,看看彼得大概可以得到些安慰和鼓励。
彼得的生命中充满着大起大伏(ups and downs), 他可以一会儿升上属灵的巅峰,一会儿又跌入黑暗的深谷。
请看下面的例子:
他在海上刚说完“主,请叫我走到你那里去”(太14:28),但很快“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 。(太14:30)
他刚刚认定耶稣“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但转眼就拉着耶稣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太16:22)
在最后的晚餐他刚说完 “你永不可洗我的脚” (约13:8),但转眼就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约13:9)
他刚刚信誓旦旦地说 “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可14:29),但很快他“就发咒起誓地说,我不认得你们说的这个人。”(可14:71)
这是一个冲动的彼得,一个失败的彼得,一个怯懦的彼得,一个背叛的彼得。
然而,五旬节之后,我们看到另一个彼得:一个刚强壮胆、不知疲倦地传讲耶稣之名的彼得;看到一个一次讲道有三千人信主、又一次讲道有五千人信主的彼得;看到一个有大能让生来瘸腿的站起来行走、让多加从死里复活的彼得;看到一个跟随者前呼后拥、甚至有人将病人抬到街上指望他走过时影子照在人身上就得痊愈的彼得;看到一个使徒领袖的彼得,一个耶稣基督的忠心仆人彼得,一个主耶稣教会的中流砥柱彼得!
是谁造成了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让我们从约21:15-19这段经文,试着寻找一些线索和轨迹。
约翰福音到第二十章本来已经结束,二十一章是后记。但感谢使徒约翰的这段历史补白,约21:15-19这段经文是使徒彼得生命的转折点,他在此完成了经由完全医治、放下自我、得胜死亡等生命更新的全过程。
一、战胜死亡的威胁
本文的题目是《生与死的颠倒》,所以记述的顺序也要颠倒一下。先看这段经文的最后两节。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约21:18-19)
耶稣呼召彼得跟从祂,但耶稣呼召彼得的这段话在人看来却是多么地不合逻辑、违背常理。
如果一个领袖号召人跟随他,总是先给人许下一些好处。一个公司老板招聘雇员,他总是先向人许诺公司提供优厚的薪水、诱人的福利以及不错的职位。
最近媒体报道摩根大通银行以超出正常五六倍的高薪,聘请中国高层领导人的子女做他们的投资顾问,收获巨大的经济利益。
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农民起义领袖都向百姓许诺分给他们一块儿田地,天真的中国农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上当受骗。
但耶稣呼召彼得却是完全相反(神做事的方式常常是与人的思路背道而驰):彼得,你跟从我吧。但我要预先告诉你,你跟随我不会得着任何好处,反而要搭上你的性命,而且你会死得很惨。
有这样呼召人跟随的吗?
但彼得有没有跟随耶稣呢?有!而且他跟随得很坚定。
从此以后,彼得再也没有离弃过耶稣。
当初在使女面前,彼得认耶稣未必要死但他却怕得要死;如今耶稣告诉他必定要死而他却视死如归。
为什么如此呢?
因为当复活的救主耶稣活生生地站在他面前时,死亡从此再也不能对彼得构成威胁了!若有人还拿死来恐吓彼得,那已经不再奏效了!
当彼得约翰站在公会受审又一次面临杀头的危险时,请听彼得怎么说,“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徒4:19-20)
彼得晚年时他说什么?“因为知道我脱离这帐棚的时候快到了,正如我们主耶稣基督所指示我的。”(彼后1:14)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小说《Quo Vadis》 (《你往哪里去?》)19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书以文学手法描写:罗马皇帝尼禄逼 -/迫基督徒时,罗马的信徒劝说彼得为保存基督的教会,离开罗马,躲避杀害。彼得出离罗马后,半路上在异象中遇见主面向罗马而去,彼得泪眼模糊地问,“主啊,你往哪里去?”主说,“我要回到罗马,让他们将我再钉一次十字架,因为罗马有我许多的百姓。”彼得听后跪地大哭,毅然只身回到罗马的刑场。在被钉十字架时,彼得说,“我岂配与我主同样的死法?请将我倒钉十字架。”
九年前笔者得了一场大病,真切地走过一遭死荫的幽谷,也真切地经历了神的同在、安慰、保守、医治。因此更加确信耶和华神和他应许的真实。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诗23:4)
信耶稣有哪些好处?有人说信耶稣可以使你有喜乐平安,遇到事不至于手忙脚乱,可以有神的保佑呵护,基督徒都比较友好善良,信仰使你有一个精神寄托,信主的孩子都比较听话不至于给你惹出大的麻烦,基督徒家庭一般都比较和睦平顺,基督徒的人际关系良好。如果一个地区基督徒比例较高,当地的社会治安就好很多,基督徒的诚实守信也可以促进地区的经济繁荣等等。
但基督徒必须始终明白,所有这一些都不过是耶稣基督买一送一或买一送十的恩惠,基督信仰的核心是解决人的生死问题,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一劳永逸地战胜了死亡的权势,赐给人因信而得的永生盼望。
一个基督徒尤其是一个立志服事神的人,他必须首先解决生死的问题,才能够勇往直前!
二、跳出自我的羁绊
对于彼得来说,仅有不怕死的心志,仍然无法完成主耶稣的交托,他还必须经历另一种形式的死。这种死就是耶稣基督所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的双关含义。
这种死就是保罗所说的那种死:
“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罗12:1)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2:20)
“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林后4:10)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形式的死更难。
约21:15-17这一段圣经,许多圣经学者仔细钻研考究,试图找到这段圣经原文中“爱”这个字的变换所隐藏的意义。
耶稣三次问彼得,“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三次都回答说,“主啊,你知道我爱你。”
耶稣所说的“爱” ,前两次和第三次不同,而彼得回答时所用的“爱”字三次都是同一个字。
耶稣对彼得的唯一要求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真的喜爱我吗?”
彼得连大声说话也不敢,只能小声咕哝,“主啊,你知道我爱你。”昔日那个随便拍胸脯夸口的彼得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爱主”是唯一可以接受的事奉神的动机,此外再无别的。
然后主耶稣托付彼得说,“你喂养我的小羊。”
“喂养我的羊”是什么意思?
羊饿了,给它草吃;羊渴了,给它水喝;羊累了,使它安歇;羊伤了,给它缠裹;羊病了,给它医治;遇到危险,你要保护小羊甚至为羊舍命。
这样的事彼得愿意干吗?他干得了吗?
当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来到耶稣面前,求耶稣将来在祂的国中,叫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坐在祂左边,一个坐在祂右边时,那十个门徒就都恼怒他们兄弟二人;彼得当然是十个门徒的其中之一。
实际上,正是西门彼得代表十一个门徒问耶稣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太19:27)彼得显然不是要向耶稣讨一个将来“喂羊”的差使。
甚至最后的晚餐之后,就在耶稣上十字架之际,门徒还在争论,“他们中间哪一个可算为大。”(路22:24)
如今耶稣托付彼得,“你喂养我的小羊。”
彼得没有讨价还价,他唯一的问题是指着约翰问,“这人将来怎样?”
彼得等于是默然接受了耶稣的托付。
因此到此为止,昔日那个莽撞、冲动、感情用事、血气方刚、时常拍胸脯的彼得已经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忠心的、服事的、勇敢的、愿意为羊舍命的彼得诞生了。
“你喂养我的小羊”在彼得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以至许多年后,彼得晚年时仍谆谆教导他的同工,“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彼前5:1-2)
我们从新约其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彼得生命更新的旁证: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加2:11-12)
要是放在以前,那个感情用事的彼得会默然接受保罗的严厉责备吗?
我们从后来彼得的书信中能够看出他对使徒保罗的尊重以及他给予保罗书信等同于圣经的地位。
“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彼后3:15-16)
过去十年笔者事奉主的经历,学到了一个功课,那就是神永远不会错。如果我与神的关系出了问题,那问题一定在我这里,永远不会在祂那里。如果我什么时候感觉着神错待了我,冤屈了我,那也一定是我的错,哪怕我自以为是多么的无辜,也必是我的错,因为祂永远不会错!
一个牧师说,你周围遇见的人若是友好(nice), 那于你的事工有利;若你周围的人若是对你苛刻(harsh), 那于你的生命有利。
神的仆人必须向着自己死,向着老我死,向着世界死,否则不会有事奉的果效。
三、得着完全的医治
彼得不再惧怕死亡的威胁,又战胜老旧的自我,但彼得仍有一件事需要解决,不然还是不能轻装上阵,跟从主服事主。那就是彼得需要得着全然的医治、恢复和建立。
三次否认主对彼得来说,是不堪回首的永远的痛。
一个自卑自怜、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心灰意冷、萎靡不振的彼得,如何能够担当主耶稣基督的托付?
主耶稣操起锋利的手术刀,为彼得施行灵魂的手术。主耶稣不愧为一个高明的医生和杰出的心理学专家。
耶稣如何医治彼得?
彼得在炭火旁边三次否认主,耶稣也在炭火旁边三次询问彼得“你爱我吗?”
这样场景的刻意安排,让彼得立刻想起自己三次不认主的画面,历历在目、悔恨交加。
耶稣连续三次的追问,如同重锤敲打在彼得已经破碎的心坎上。
这是巨大的伤痛(great hurt)。
但耶稣的目的不是要揭彼得的疮疤,故意贬损彼得,伤害彼得,反而是在众人面前三次坚固彼得,恢复他的使徒身份,重新确立他的领袖地位,再次将喂养小羊的重任托付于他,借此完成对彼得的疗伤、医治、恢复和建立。
主耶稣完全医治了彼得,然后第二次再呼召他,第二次再差遣他!
如果说约翰福音二十一章的场景让彼得想起他三次否认主的场面的话,那么它与彼得第一次蒙召时的场景更加相似。
二者都是在加利利海;都是彼得(和门徒)没有打着鱼空手而归;都是耶稣吩咐他(们)下网打渔;然后都有得着很多鱼的神迹;而且耶稣对彼得的称呼都是“约翰的儿子西门”;最后都是以耶稣对彼得的呼召“你跟从我”结束。
神能从石头堆中为亚伯拉罕兴起子孙,难道耶稣基督就找不到第二个人来代替这个软弱的、怯懦的、不争气的、甚至背叛的彼得吗?
正如神当年第二次差遣先知约拿,难道神找不到别的任何一个人代替约拿吗?不!是因为神爱约拿。
“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拿4:11)
神爱尼尼微城的罪人,祂也同样爱甚至更爱那个撒泼耍赖、可以向祂使性子、向祂发脾气但内心热爱祂的、祂自己的先知约拿。
耶稣基督不是找不到人代替彼得,而是因为祂太爱这个莽撞的、冲动的、不争气的、甚至曾经否认过祂、但内心却始终挚爱着祂的这个大门徒彼得。
耶稣基督长阔深高、深厚无比、连整个宇宙都无法容纳的的大爱,就是如此厚厚地倾倒在彼得身上。
弟兄姐妹们,你所信靠的、跟从的耶稣基督,你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认识祂吗?你真的知道祂对你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吗?
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尤其是一个立志跟随主、服事主的人,他必须战胜死亡的恐惧,放弃自我的篱笆,经历神大爱的环绕,才能够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奔跑他脚下那充满惊险又铺满恩典的天路历程!
感谢主!
任运生 来自中国大陆,现为牧师,在美国牧会。
【作者简介】 仆人之歌,真名任运生,笔名阿摩司。来自中国大陆,牧师,现在美国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