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我国第一间女医学校和她的礼拜堂

2013-07-20 作者:唐启望  
来源:新浪博客我也要投稿

201303140336[1].jpg

   今天,我们在医院里见到一位男医生为女病人,,或一位女医生为男病人看病时,绝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之处。但一百多年前,在我国那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里,这却是人们不敢轻易妄为的有伤大雅之事,且不说这就是伤风败俗那么严重。其实,那是也根本就绝少有女医生。为了解决妇女"看病难"的问题,教会人仕就有建立女医学校,以培养女医生的倡议。

  1899年,在广州仁济路,基督教长老会办的博济医校工作的女西医富马利博士(1862-1927.Dr.Mary H. Fulton,见照片1 )带着她在博济医校的华人女医生助手余美德、施梅卿,和博济医校5名一、二年级女学生,于西关宝华路,存善大街长老会礼拜堂侧,创办了我国第一间女医校,取名"广东女医学堂"。存善街在今地铁长寿西站B出口的东西,即从宝源路向东跨过宝华路和大笪地的店铺,直伸出去就是存善东街,奇怪的是存善北街,存善西街,存善正街均在东街的正北面。

  广东女医学堂并开设增医所,作为教学施医的基地。1899年12月12日赠医所接诊了第一例病人,是为开始。因时局动荡,女医学堂于1900年曾一度迁澳门,但至11月又迁回广州。

  回迁广州时,适逢位于逢源中约拉法埃脱大院内的长老会哥利舒教堂(The Cuyler Building 照片2)落成,富马利得到在教堂任牧师的哥哥富尔敦的帮助,借用教堂首层2间客厅、3间小房,分别作课堂、宿舍、诊室、药房。此时,在赠医所的基础上更成立了"柔济医院",作为女医学堂的附设医院及教学、临床基地。为了纪念美国纽约拉法埃脱街礼拜堂的牧师David Gregg,柔济医院的英文全称就以这位牧师的名字称:The David Gregg Hospital for Woman and Children 。从这个英文名字的"妇女和儿童"来看,很可能这就是我国第一所"妇幼医院"。

  1902年12月,为纪念美人夏葛先生捐二万美元建女医学堂,学堂便改名为"夏葛女医学院 The Hackett Medical College for Woman ",后再改名为"夏葛医学院"。

  为了解决护士来源的问题,1902年,富马利再筹建附属于柔济医院的"端拿护士学校 The Julia M Turner Training School for Nurses"。"端拿"之名,由来于美人端拿夫人捐1.6万美元建护士学校宿舍。之后校名又先后改为"柔济端拿看护使学校"、"端拿护士学校"、"端拿高级职业护士学校"。柔济医院第一位中国人护士长李凤珍,就是1906年毕业于此校,并留校工作的第一届毕业生,入读时6人,仅李凤珍一人坚持到毕业,可见那时护士之稀有。

  1924年又开设药剂镜诊专科学校,即后来的柔济药剂学校。

  这样,历经一段时间,夏葛女医学院、柔济医院、端拿护士学校、药剂镜诊专科学校等三学校一医院和哥利舒教堂便共同形成为一个综合医药的教会事工群体。

  1912年5月15日,孙中山总理曾莅院参加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并与全体员工留照纪念。

  抗日战争广州沦陷期间,柔济医院坚持开办,从未中断过对贫苦病人的赠医赠药。抗战胜利后,1946年医院董事会致函王怀乐院长,对他在沦陷期间英勇守职,医院未停办一天,表示感激。并对留守职工进行奖励。记录于档案。

  解放后,1953年12月21日,人民z /-府接办柔济医院,改名为"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又改为"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1954年,端拿护士学校归属广州市卫生局。

  哥利舒教堂曾作为这三校一院的教堂,自然十分关注向女病人传福音的工作。除正常的崇拜活动外,教堂还配备有专职的"女传道员"(见照片3),照片上的那两位手持《圣经》,一脸严肃的女传道员,是我们能见到的百年前的女宣教师了。

  哥利舒教堂1912年迁往逢源正街建成逢源堂,此堂与女医学院和柔济医院亦不过只有200米的距离。哥利舒教堂原房舍全部交由医院使用,现为医院第16号宿舍楼所在位置。

  1966年,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的这座逢源堂与慈爱浸信会堂、循道会十甫堂、远东宣教会大同堂等四堂联合,联合后称"广州基督教十甫堂",但这联合后的十甫堂很快就被关闭了。逢源堂原址除牧师楼留作自用外,堂址租给回满族工厂。

  1983年12月十甫堂复堂,后因房屋破旧,迁逢源堂旧址,但仍称"基督教十甫堂",这就是今天那座不在第十甫路的十甫堂。

  参考资料: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志1899-1999》,1999年9月。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