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耶稣爱你》背后的故事
编者注:昨晚才有幸听了王丽玲老师给耶希亚的学生们讲编曲,今天看见博学的专访,心里多了许多的感动和感慨,神所使用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不同的空间为着祂的名,为着祂的儿女们的生命成长做着何等丰富的预备啊。在这条生命路上,我们随时享受着上帝丰盛的供应,享受祂所赐予我们的一切,因此格外地对《耶稣爱你》这个温暖又朴素的真理有着深刻的体会。还是让我们一边唱着《耶稣爱你》一边从下面的文字中来认识诗歌的作者,体会她心中对耶稣的爱和感恩吧。
——王丽玲老师专访
第一次见到王丽玲老师,是在耶希亚2013年的音乐营。当时只是听周围的弟兄姐妹大概谈起过她和她的诗歌,最为著名的,当然是那首至今传唱不衰的《耶稣爱你》,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位体型娇小、一直默默鼓励和推动大陆圣乐事工的姐妹,是如何完成这些经典诗歌的创作?
王老师有时会来温州培训授课键盘和声、司琴班和编曲班,每天她都提前到来,准备教学资料,午饭也是和学员一起用些简单的快餐,时间安排得紧凑而充实。除了在教导之外,她关心弟兄姐妹的生活和灵性状况,每次来,总会带些小吃,课余休息时,也会聊起很多生活上的话题。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位基督徒资深圣乐服事者谦卑、内敛的品格。
那么,王丽玲老师在《耶稣爱你》的创作背后,有哪些心路历程?她在圣乐服事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心得和建议?我们一同来走近王丽玲老师的音乐世界。
访谈者:罗博学(以下简称L)
受访者:王丽玲(以下简称W)
L:王老师您好。可能对于大部分华人基督徒来说,对那首《耶稣爱你》耳熟能详,这首歌在很多教会中经久不衰,人们对这首诗歌印象极深,但对这首歌的创作者知之甚少。可否谈谈您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完成这首诗歌的创作?
W:我记得当时拿到歌词后,一直思考和默想:耶稣的爱和我们人之间的关系。我先把歌词完全背诵,并深入默想体会歌词的内涵,再谱曲。那时,我坐在厅堂里,那个厅堂是“天韵”每周六都举行青年音乐晚会的场地。当时,我独自坐在钢琴前,旋律开始酝酿回响,同时很多图景——我所关怀的朋友、家人……他们的脸庞浮现在脑海中,看到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挫败感,看到没信仰的人生非常空虚,没有方向。于是,耶稣的爱就立即清晰起来,“耶稣爱你,在你生命中最大的福分,就是耶稣永远爱你;耶稣救你,在你生命中最大的盼望,就是耶稣永远救你……”
L:对于基督徒音乐工作者来说,您认为最需要的是什么?
W: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一,需要深深地认识神,不断地认识神,在认识神的过程中被神得着,在属灵的方面追求和上帝的关系。
基督徒文艺工作者必须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谁,不要让信仰成为一个宗教的寄托。当生活中不懂得敬畏神的时候,会出问题。我们从事福音文艺工作的人要小心儆醒:不是活在掌声中,如果服事是建立在掌声中,迟早也会出问题。
另外,在技巧方面也需要不断装备和提升,不能只靠恩赐,而是要有巧妙的技巧。大卫弹琴给扫罗听的时候,圣经记载他巧妙地将音乐弹奏出来,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提醒。也不是靠着经验,而是生命每天与父神的流通。
《耶稣爱你》背后的故事——王丽玲老师专访
L:您一直从事基督教音乐的传承、培训和推广,在“耶希亚艺术培训中心”开设不同的课程,希望提高弟兄姐妹的技巧。那么在您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W:我觉得中国的弟兄姐妹真的很愿意学习,我很感动。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不断地学习、追问,非常难得。
我认为弟兄姐妹现在最需要的,是有系统性地教导和栽培。温州这边对外交流频繁,很多团队会过来,可以说各有特色,但如果都不是系统化地教导,就容易让学员产生混乱。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看到很多人和弦的写法不一样,但如果这个乐手是这样的解读,另一个乐手又是那样的解读,就会产生混乱甚至误导,理解错误。所以,我也一直想带出系统性的教学,来提高弟兄姐妹的音乐知识与技巧。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确认他们是否真的明白,并且知道如何运用,因为他们将来还要教导别人,如果他们没有理解对,那么后面的人就不会有正确的学习。
我曾经去美国音乐学校进修一年,发现在学校里面,无论哪一个乐器或专业,每一个老师都从同一个系统的乐理和理论,以同样的音乐语言教授,然后加上每一个器乐专业的知识,我觉得这非常重要。所以在一个团队里,如果各个老师、乐手认知的音乐语言不同,那么引起争执和混乱是可预见的,也会影响团队的呈现效果。
L:目前华人教会,普遍存在流行敬拜与传统圣诗之间的张力,二者有互相排斥的现象,针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A:我觉得这两种音乐都有各自的功能,都有各自在教会的地位。我个人觉得二者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古典圣诗有很宝贵的神学内涵,这些诗歌会让我们常常省思自己所信的是什么,如果我们的信仰没有这些神学基础,那么基督教信仰和其他宗教信仰是没有区别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现代的敬拜赞美,就只是个人性的情绪抒发。
同时,流行敬拜的旋律很好唱,歌词很好记,年轻人比较喜欢。两种可以互相融合。我个人不反对任何一种音乐流派。比如,可以将古典圣诗用更能够引起人共鸣的音乐形态来演绎,这并不是不尊重,而是一种提升。
在演绎这些诗歌时,很重要的是所歌唱出来的那份心,如果有口无心,什么音乐都是无意义的。
L:您是如何信主的呢?
W:小时候,我妈妈就皈依在一个师傅下面,每天会去庙里服务,我下课后就去庙里找妈妈,所以,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那时,家中初一、十五都会拜拜,预备很多祭物。
但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我并不喜欢,而且我对这些神也没敬畏之心。它们和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
一直到国中,我参加了“童声合唱团”,我们在教堂里练歌;那时我被选上代表队,代表队的训练会更加深刻,在唱这些宗教歌曲的时候,指挥的老师偶尔会讲一些信仰的故事,但不宗教和八股刻版,就是很自然地带出故事的精神,有一些故事讲的是宣教士的事迹,他们不远万里去不同的国家传福音,我当时就很感动,在思考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使他们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去那些穷乡僻壤布道。
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接触基督教。后来我去就读音乐专业的时候,才更多地接触信仰。那时从家里到音乐专科读书,来回需要两、三个小时,于是我就在车上开始读圣经,学校也有一个基督徒团契,他们有时邀请我参加团契和营会,结果在我音乐专科四年级时,我决志信主了,快毕业时,我向上帝祷告求问未来要做什么呢?那个阶段,我经历过一段迷茫期。
毕业后,我参加了青年归主的训练营,上帝借着一位领队鼓励我,使我知道用什么方式服事祂。参加这个团队是香港来的。有一次活动,他们用诗歌侍奉神传福音,我很感动。我就希望像这个团队一样,在台上歌唱。我觉得我很受启发。然后在一个朋友的带领下,参加了“天韵诗班”。
在天韵诗班,我一共服事了32年。神现在对我的呼召是做一个自由宣教士。
L:在您的教学中,您认为学员需要哪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W:我觉得华人一般都是喜欢现成的材料信息,不太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这是整体的教育环境有关系。我会强迫学员做一些带有思考性的,让他们独立运作和完成。这方面我觉得和西方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我看到这里的很多弟兄姐妹,他们负担着很多工作,音乐并不是他们的专业,但确实在各自教会中担负着很重要的诗班、乐团的工作。所以我觉得,让完全没有音乐基础的人,或是在有限的知识中学习是很大的挑战。
在教学中,我倾向于训练他们如何成为称职的音乐指导,因为如果要做专业的音乐人,是非常难的。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在所有这些课程中,我一定会给每个人有个别指导的时间。我不希望只是知识而已,而是希望知识能被运用。在他们所处的需要上和我所教导的,使他们怎样去运用。同时我也培养他们有远见,包括对教会音乐服事的转型的看见,鼓励他们的眼光要放远。
L:我个人很喜欢天韵的诗歌和欧赞的诗歌,但和大陆本土诗歌相比,还是能看到一些不同,比如大陆本土诗歌,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民族性的特质,如在历史的苦难中有一种深沉的发问,在社会的大浪中有一种心灵的追寻,而港台海外的赞美诗歌,更多的给人一种光明、喜乐的气质。您是如何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的呢?
W:每一种创作都有他的过程与心路历程。中国很多创作诗歌,出自于信仰在生命中的感动所写出来的,甚至把中国人信仰的背景和故事展现出来,有本色化的味道,这样很好。
小敏的诗歌会吸引很多人并触动许多心灵,那是她和神很亲近,去思想神、经历神,心有所体会而唱出来的。虽然她的诗歌有的很类似,但经过音乐改编后,就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气势。有的用民歌的方式来演绎,是另一种形式的赞美诗歌。我听过吴大双弟兄的歌曲,曲风辽阔,我蛮喜欢。
但是有些赞美诗歌,神学是有争议性的,甚至有些翻译的诗歌,把位格都搞错了,我想他们不是不懂或故意,但却是不严谨;选歌的人也不慎重去看,我认为这是需要受指正的,这也考验基督徒在这件事情上是否马虎。所以作为音乐工作者,选歌很重要,要知道自己在传达什么,作为教会的音乐领导者,选歌时必须要有责任感。我觉得我们知道自己在唱什么,选歌时,不能只喜欢音乐的外在、好听,或是功能行,而忽略了词义、神学的内涵和真意。
L:非常感谢王老师百忙之余接受专访。最后可否请您,对所有热爱圣乐服事的弟兄姐妹讲几句最知心的话呢?
W:很重要的是,心意更新而变化,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查验什么是神所喜悦的,合祂心意的侍奉。
我觉得我们在侍奉的过程中,要常常追求创意和技巧,但是不要忘记,音乐需要触动人心的表达。那怎么样触动人心呢?最重要的是和神有很好的关系。对于很多年轻的服事者,接受很多新的模式、文化调整时,不要忘记需要尊重教会的长辈们的感受与看法,彼此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需要更深地了解背后的意义,再进行调整和改变。
最后祝福“耶希亚圣乐服务社”的弟兄姐妹,能在圣乐服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王丽玲老师简介:王丽玲,台湾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主修声乐,后来陆续在美国洛杉矶 Dick Groves School of Music 及Music Institution 进修爵士和声、编曲、键盘。 音乐学校毕业后,全时间奉献主,天韵资深团员,作曲、合唱编曲、钢琴编曲、节目制作无数。代表作有《耶稣爱你》、《神的道路》、《新的一天》、《日光之下》、《溪边的树》、《给我换颗心》、《常常喜乐》、《如果我能唱》、《感动》、《高歌》、《欢唱》等。近年,脚踪遍及世界各地,训练教导弟兄姊妹音乐和生命的事奉。
【作者简介】 罗博学:1986年出生,雅博网作者,基督徒作家,来自西安。先后在海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余篇。如北美的《海外校园》、《国际日报》、《中信》,《东西方》、加拿大的《真理报》、以及大陆《西北电力报》、《青年文摘》、《家园》、《华夏散文精选》、《芥菜籽》、《信仰之旅》等刊物,并常见于“人民网”、“信仰之门”、“一五一十”、“雅博网”、“爱思想”等思想文化网站,在“中国学术论坛”、“影响力网站”开辟个人专栏。现为华人基督徒文学艺术者协会会员、网站编辑、《OC爱梦想》执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