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穿越网络的信仰对话(一)

2013-03-15 作者:基甸  
来源:拥抱每一天我也要投稿

穿越网络的信仰对话(一):基甸回忆与方舟子的论战

编者注:方舟子的名字在网络上大家都耳熟能详,喜欢用犀利的笔锋做这样那样的批判,看见这篇文章,才知道他已走进教堂,因此也为他感恩。他的善于思辨是否来自对信仰对真理追求的执着我们不得而知,希望透过文字能了解他灵性层面的思考,或许在这样的文字里面能够找到我们自己原来的观点因此而感恩现在的改变,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认识神。 

原文注:讲到基甸,很多人还在怀念他跟方舟子之间轰轰烈烈的信仰论战。今天我们邀请他来回顾一下当年的论战,希望能给对基督信仰有兴趣的朋友,或者愿意追求真理的朋友提供值得深思、值得信仰的真理。

   我是1992年到美国念书,1995年毕业后开始工作。1995年中文网络刚刚开始,是从北美的华人留学生开始的。那时候的中文网络没有丰富多彩的界面,有人发明了中文的输入,我们这些留学生包括方舟子与我都可以在上面写一些中文。

  那时候有个新闻组叫ACT,很多留学生都在上面谈天说地,有讲美食、灯谜、时政、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那时候方舟子就开始跟一些人谈到基督教信仰,他就有一些批判。

  我那时信主还不是很久,但是我发现那些批判很多是误解与曲解。当时我就觉得有必要澄清,就开始在网上写一些回应。这样一来二去,就变成信仰的思辨,似乎是论战。当然这不是吵架,而是给基督徒辩明我们的信仰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方舟子对基督教的传播也带来了一些贡献。

  也许我们基督徒应该感谢方舟子。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对宗教有很深的反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知识分子们都不太主动的接触宗教。但是网络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也可以无话不谈,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一些对基督教没有了解的人,可以因此了解。如果没有这个论战,他可能一辈子不会去教会;可是有了这个论战,就会有人围观。为着这些围观者的缘故,我也要去回应。虽然我在神学上还是很肤浅的,但我可以一边参与这种讨论,一边也自己学习。也因此让我有耐心,有回应,也能被一些知识分子所接受。

  我们这次会提出一些当年方舟子所批判的,针对基督教信仰尖锐的议题来探讨。因为方舟子提出很多对基督教的看法,事实上也代表着很多非基督徒和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观点。他的看法很有典型性,虽然不算是原创,因为在西方有很多对基督教批判的资料,他也看了一些,但是他所讲的从理性、科学的层面来批判宗教,这是中国知识分子里面很典型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他当年提过的。

  虽然这场信仰对话已经过去十几年了,现在仍然有人不断转发方舟子的帖子,可见认同他观点的人仍然是很多的。希望透过探讨,可以让非基督徒对基督教信仰的一些误解,我们能够讲解得更清楚。

  今天方舟子因打假而成名。我们所知道的是他在学术领域打假,而不是批判基督教。但是当年他作为留学生,能被人知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批判基督教。所以他自己所做的网站,就曾经把一些批判基督教的文章搜集起来,做了一个批判基督教的专辑。我们经过对话以后,我也在“网络基督使团”的网站上面搜集了一个基督徒回应他的专辑,还有后来我个人的网站“基甸连线”,这些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当时这种直接的信仰对话维持了两三年的时间。在96年、97年评选的中文网络十大新闻当中,都讲到这个事件。后来南开大学开了一个BBS论坛,我们的战场就转移到南开大学BBS的圣经板块,在那里又持续了很长时间。

  今天网络已经非常发达,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在网上活跃,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基督徒可以在网上和网友们有信仰的对话与分享。而当年就是有许多人在看,甚至有人因此信主。我们的目的不是单单从理性上被说服就去信,因为我们信主,都是圣灵的工作,才能够接受耶稣基督为他自己的救主。

  但是我们的目的,就像《圣经》里面讲的,“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从这个目的,也给人理性上有一定的帮助。刚开始也许没有人回应,但慢慢经过十几年之后,常常会收到一些邮件说,基甸弟兄,你还记得吗,十几年前我们在某论坛谈过信仰,我那时对基督教反感,今天我已经是基督徒了。

  有一年我回国,在北京见到一个作家,叫老酷,是写网络小说的。当时他曾经是在网上批判基督教的。他读了旧约圣经以后,写了一篇《蛮横的甲方》。因为在旧约圣经中,上帝与人立约,因此是甲方。其实他是在质疑旧约圣经里的上帝是不是一位残暴的、蛮横的上帝。这篇文章很快被方舟子放在批判基督教的专辑里面。

  但是那年我看到他的时候,他说:“基甸兄,你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网上谈这个事情。但我今天已经是基督徒了。”过了几年我就知道,他已经是传道人了。他信主后写了一篇见证在《生命季刊》上发表,题目叫作《愚顽的乙方》。从“蛮横的甲方”到“愚顽的乙方”,这是多么有意思的改变啊。

  在这种论战的过程中,基督徒的心态很重要。我们不要想着说,一定要把对方打倒,一定要用激励的言词去反驳。《圣经》说要用温柔敬畏的心,而不是吵架。从思辨的角度来说是针锋相对,因为信仰之间的冲突体现在论辩里面,但是我们不是要赢得一个辩论,因为我们赢得一个辩论,可能就输掉一个人。这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在网络上仍然有信仰、文化之间的冲突。当人们谈到对同性恋的态度的时候,或者对堕胎、对文化议题、对科学与信仰的看法等,基督徒的看法与非基督徒的看法一定是有冲突的。甚至在基督徒里头,常常针对信仰的议题也有不一样的观点。这个时候,我们基督徒的生命一定要流露出来。我们的行事为人已经不再是以前那样,别人可以骂人,可以人身攻击,但基督徒却万万不可以。如果我们用血气,很快就会情绪失控,你的言词和态度就会错误,让人觉得你是在吵架。这样对福音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人对基督教更加反感与排斥。

  《圣经》说用温柔、敬畏的心,敬畏的英文是指“尊重”。用温柔的语言和尊重的态度跟他对话,即使还不能完全接受我们所讲的,但至少他也会懂得尊重我们。

  今天中文网络突飞猛进,在中国网民已经达到5.38亿。而且终端也多样化,很多人可以用手机上网,这给基督徒提供了一个传福音的机会。我们要善用,而今天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天赐良机,把人带到上帝的面前。

  在十几年之前,我曾经利用网络平台和很多非基督徒对话,随着网民越来越多,网上的基督徒也越来越多。我也祷告说神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见证他。经过早期护教的历程,我慢慢觉得基督徒应该在不同的领域、专业、文化的公共平台上,用不同的方式来见证上帝在我们身上的作为。

  后来有了博客,它的特点是比较亲切的,比较个人性的,可以讲一些心路历程、见闻、对文化的观察、时事的评论以及对社会议题的看法。这样慢慢转型到比较温和的、正面的,不是论辩型而是分享型的文化方面的见证。经过一些年日的积累,我的博客文集《追寻与回归》在国内出版。这是上帝的带领,这跟当年针锋相对的辩论是不一样的。

  今天有微博,有社交网络,我希望基督徒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作见证。我们不一定要高言大智,不一定要讲很深的神学教义,微博很适合讲小的东西,我们生活的点滴,比如怎样教育孩子,与妻子吵架后怎样与妻子和好,这些都能够见证上帝,不一定要讲深奥的、抽象的东西。就如我一个朋友所说的,不要总是讲“宗教八股”,你讲了别人也听不懂。

  当初我为了辩明基督教的信仰,不断地阅读、学习、思考,才可能在后来和方舟子以及其他非基督徒对话和交流。今天我们如果希望自己也能够在网络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必须清楚非基督徒对我们的信仰是怎样想的,他们对我们的信仰有哪方面的疑问,到底哪些教义让他们难以接受,等等。我们要更深入广泛地了解和掌握信仰,我们要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谁,我们才能更有力地把更有深度的信仰内涵来和其他的人分享。

  我们要不断地装备,因为我们的信仰并不是信了就不去追求了。我自己信主的经历,主要原因是我被基督徒的单纯的、没有功利的、真实的爱所感动。当我信主的时候,《圣经》也好,科学与信仰的关系也好,我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理解,但那些已经不足以阻碍我信主了。但这不表示我以后就不需要再学习、探求了。信仰是一个旅程,你信了以后,这个旅程才刚刚开始。在《圣经》上、教义上,甚至是世俗的知识上,还是要去了解和学习。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b36f90102ew2l.html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