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谁更属灵?

2013-08-10 作者:李世峥  
来源:新浪博客我也要投稿

   多年前,我在聚会中听到这样一个喻道故事:一对家境贫寒的夫妇,育有两个性格各异的儿子,哥哥外向,弟弟内向。一天,父母给哥俩买了同样款式的衣服。看到漂亮的衣服时,哥哥笑了,并且高兴地跳了起来,说:“父母那么穷,还给我买这么好看的衣服。我好开心!”一旁的弟弟却哭了,并且伤心地坐在床边,说:“父母那么穷,还给我买这么好看的衣服。我好伤心!”多年来,这个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父母给两个孩子买到了相同的衣服,但他们却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请问:父母会喜悦哪一个孩子的举动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会说是哥哥,因为哥哥的笑是“知恩图报”,弟弟的哭是“不识好歹”,他未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有人会说是弟弟,因为弟弟的哭是“善解人意”,哥哥的笑是“没心没肺”,他未能理解父母的辛苦。之所以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答案,是因为人们都是站在这两个孩子的立场上来理解这个事情。其实,当我们换个角度,以父母的立场理解这事时,答案就变得非常简单,那就是:父母会喜悦每一个孩子的举动,因为他们无比清楚,孩子感谢父母的心情没有本质的区别,哭与笑的不同,不过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并且,他们也十分理解,孩子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存在着天然的差异。

  教会中的信徒,因基督的缘故,“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3)。然而,由于各人在天赋、性格、文化、爱好、职业等各个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各人表达信仰的方式,势必会有明显的不同。具体地说,对于信仰生活中的灵修、祈祷、读经、禁食、奉献、侍奉等各种操练,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各人完全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从上帝的角度而言,他能理解每一个人的个性,所以也就能认同每一个人表达信仰的方式。然而,从信徒的角度而言,却时常容不得他人的个性,所以也就容不得他人表达信仰的方式。于是,教会中的纷争便会此起彼伏,面对表达信仰的不同方式,大家非要提出一个问题——谁更属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将上帝活泼的真道变成了僵硬的教条,以自己的理解,人为地为“属灵”定制了一些要求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框框”,不论是谁,只要不符合他所定的标准,就不“属灵”,就不“得救”。其实,强迫他人遵守自己的“属灵”标准,就像那个哥哥强迫弟弟笑,或者弟弟强迫哥哥哭一样,是无理的做法,也是无用的做法。其实,只要真正拥有从基督而来的属灵生命,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信仰,真的不很重要,大家完全可以按着自己的个性进行。十二门徒性格迥异,耶稣容许他们用各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耶稣的虔诚与敬畏。读《新约圣经》时,我发现了彼得和马太在性格上的差异:彼得快人快语,马太沉默寡言。“四福音”中,时有彼得的言论,却鲜有马太的声音。然而,耶稣对他们的关爱和使用并没有差别。快人快语的彼得成为上帝的“口”,用言语传播耶稣的行迹与思想;而沉默寡言的马太成为上帝的“手”,用文字记录耶稣的生平和讲章。你说,他俩谁更属灵呢?教会历史上,上帝也是拣选了许多性格、恩赐各不相同的仆人,使徒保罗布道,奥古斯丁护教,亨利·马太释经,马丁·路德改教,但丁写诗,韩德尔作曲,达芬奇绘画,米开朗基罗雕塑……你说,这些人中,谁更属灵呢?

  经上说:“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身子原不是一个肢体,乃是许多肢体。……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若全身是耳,从哪里闻味呢?但如今上帝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林前12:14-18)记住这段经文,我们就不会为“谁更属灵”这个毫无意义的话题而喋喋不休地争论,教会也就不会因为这个争论而陷入没完没了的混乱。

【作者简介】 李世峥,男,汉族,1979年1月生于陕北农村。受家庭熏陶,自幼跟从基督。曾先后在两所基督教神学院攻读神学五年,2001年起在教会全职侍奉,2004年接受教师(副牧师)圣职,2010年接受牧师圣职。现任一基督教杂志责任编辑,并参与基督教图书出版事工。同时,在一教会参与讲台侍奉及圣事,亦在圣经学校做兼职教师。博主向来爱好写作,成为传道人之后,对文字事工有所看见,亦有所托付,因而一直致力于文字侍奉。1998年以来,已在全国主要教会刊物发表文章160余篇,共约60万字。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