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愿全地都敬畏耶和华

2013-06-30 作者:李世峥  
来源:本人博客我也要投稿

   愿全地都敬畏耶和华.jpg

      ——《诗篇》第33篇浅析

  《诗篇》第33篇没有用于显示诗歌之作者、目的及其用途的标题,所以我们无法确定其写作背景。一些解经家认为,本诗没有标题,可能表示这篇诗歌与上一篇(即《诗篇》第32篇)出于同一位作者,写于同一个场合。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故此,我们不去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过多的揣测。不过,根据诗歌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作诗时的心境:一个特殊的场合,他被上帝的权能所震撼,所以不由得高唱赞歌,并邀请同胞与他一同赞美。

  本诗是一篇典型的赞美诗,诗人调动全部的情感,选用最美的词汇,从创造、护理、拯救、审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描述了上帝的权能与慈爱,藉此鼓励上帝子民都能认识上帝、赞美上帝。除了22节是一句祷告以外,全诗都是赞美上帝的句子。故此,威尔斯比(WarrenW.Wiersbe)称本诗为“赞美入门诗”(《生命更新解经系列——尊崇真神:诗篇》)。柯德纳(DerekKidner)更是称本诗为赞美诗的“范例”,他说:“倘若说,赞美诗最纯净的格式,就是赞美上帝之所是与所为,那么,本诗就是一则范例。全诗专注于高举耶和华为创造者、掌权者、审判者,与拯救者;而开头与结尾则将崇拜的两项要素表明出来:献上赞美,尊荣如此伟大的君王,并宣告自己的信靠,以谦卑的心期待上帝的作为。”《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诗篇〔上〕》)

  本诗共有22节,可分为三段:1至3节为第一段,是赞美的邀请,诗人大声疾呼,期待读者与他一同歌唱;4至19节为第二段,是赞美的示范,诗人高唱赞歌,激励读者像他一样赞美;20至22节为第三段,是赞美的宣告,诗人满怀信心,动员读者跟他一起追求。整体来看这篇诗歌,第一段是引言,第三段是结尾,第二段是主体。全诗浑然一体,十分精彩地讲述了赞美的要素。认真阅读本诗,每位读者都会被诗人的激情所感染,所牵动。诗人巧妙地用笔,让人不由地惊叹!

  一、赞美的邀请(1-3)

  提笔作诗时,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所以一开始便向读者发出诚挚的邀请,呼吁大家与他一同赞美。在诗人看来,他要赞美的这位上帝,值得所有读者赞美。由于这一段是诗歌的引言,所以用笔极少,但每一个句子都饱含信仰的深情,值得我们深思。

  第1节,指出了邀请的对象:“义人哪,你们应当靠耶和华欢乐,正直人的赞美是合宜的。”从原文来看,这一节使用了希伯来诗歌的同义平行体,《现代中文译本》的译文保持了这种格式:“所有义人都要向上主欢呼;所有正直的人都要颂赞他。”这样看来,这里的“义人”和“正直人”同义,是指得蒙拯救的上帝子民;“欢乐”和“赞美”同义,是对上帝之拯救的回应方式。诗人认为,每一个蒙恩的罪人,都被上帝视为“义人”,所以理应以“赞美”回应上帝,这是“合宜”的表达方式。因此,他把整个得蒙救赎的人群,都列为邀请的对象。换个角度来看,这个诗句也是诗人向读者提出的要求:既然“赞美”上帝,就要追求圣洁,成为“义人”,没有这一追求的“赞美”,是不“合宜”的,诚如《诗篇》第24篇所言:“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诗24:3-4)

  2至3节,指出了赞美的方式:“你们应当弹琴称谢耶和华,用十弦瑟歌颂他。应当向他唱新歌,弹得巧妙,声音洪亮。”这一段中,诗人提到了两种赞美的方式:(1)用乐器赞美:犹太人早有用乐器赞美上帝的做法,从《诗篇》第150篇来看,他们的乐器甚多。诗人在这里只提到“琴”和“十弦瑟”,并不是说只能用这两样乐器赞美,而不能使用别的乐器。如此用笔,只是以这两种乐器为代表,提醒读者要善于在敬拜中使用乐器。(2)用歌声赞美:犹太人能歌善舞,早有用歌声赞美上帝的习惯。这里特别指出,“当向他唱新歌”。对于“新歌”的含义,解经家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指最新创作的诗歌,有人说是指庆祝新恩的诗歌,有人说是指唱出新意的诗歌。总之,“新歌”是赞美上帝之奇妙作为的一种重要媒介,《诗篇》指出:“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因为他行过奇妙的事。他的右手和圣臂施行救恩。”(诗98:1)“弹得巧妙,声音洪亮”,提醒参与赞美的人必须用心,将最娴熟的技巧、最真诚的态度和最美妙的效果献于上帝。

  二、赞美的示范(4-19)

  发出赞美的邀请后,诗人便独自歌唱,写下如此之美的颂歌。这一段颂歌,其实是诗人赞美的示范,他要读者在赞美上帝时,从中得着启发。这一段文字很长,但毫无凌乱之感,诗人从五个角度赞美上帝的作为,表明他对上帝的权能有深刻的理解。范甘麦伦(WillemA.VanGemeren)说:“上帝在历史中的每一个新的举动都是赞美的一个新的时机。”(《麦种圣经注释:诗篇〔上〕》)

  1.赞美上帝在圣约中的信实(4-5)

  诗人说:“因为耶和华的言语正直,凡他所作的尽都诚实。他喜爱仁义公平,遍地满了耶和华的慈爱。”开始赞美上帝之时,诗人用了“因为”一词,他要藉此强调,下面的诗句是自己之所以赞美上帝的原因,也是他之所以邀请读者一同赞美的原因。

  这一段虽然并未出现“约”和“圣约”的字样,但其中所强调的正是神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对于这个圣约,摩西曾如此劝告以色列人:“你要知道耶和华你的上帝,他是上帝,是信实的上帝,向爱他、守他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直到千代;向恨他的人当面报应他们,将他们灭绝。凡恨他的人,必报应他们,决不迟延。所以你要谨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诫命、律例、典章。”(申7:9-11)这段经文指出,圣约的双方,都有信守此约的义务。

  诗人先后提到与上帝之属性有关的“正直”、“诚实”、“仁义”、“公平”,以此强调上帝在言语和行动中的完全。《现代中文译本》对这两节的翻译比《和合本》更为清楚:“上主的话真实;他的作为可靠。他喜爱正义公平;他的慈爱充满大地。”诗人以这样的诗句描述上帝,一方面表示他对作为圣约之一方的上帝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表示他对作为圣约之另一方的读者有迫切的期待。作为圣约之一方的上帝向来信守此约,作为圣约之另一方的上帝子民理应履行义务。诗人已经感受到了上帝在圣约中的信实,所以高声赞美上帝的“正直”、“诚实”、“仁义”、“公平”。

  2.赞美上帝在创造中的权能(6-9)

  赞美上帝在圣约中的信实之后,诗人的思绪很快回到《创世记》中,因为他想到了上帝在创造中的权能。这一灵感促使他写下以下这段描述上帝之创造的精彩诗句。

  6至7节,描述上帝的创造:“诸天藉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藉他口中的气而成。他聚集海水如垒,收藏深洋在库房。”第6节使用了希伯来诗歌的同义平行体,“诸天”与“万象”同义,都是指上帝创造的内容;“命”与“气”同义,都是指上帝创造的权能;“造”与“成”同义,都是指上帝创造的行动。这里提到的“命”,《思高圣经》译为“话”,《吕振中译本》译为“话语”,这与犹太人一贯的观念相符。《希伯来书》的作者指出:“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上帝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来11:3)这一思想来自《创世记》第1章:“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1:1-3)第7节也用了同义平行体,“聚集”与“收藏”同义,都是指上帝之创造的行动;“海水”与“深洋”同义,都是指上帝之创造的代表;“垒”与“库房”同义,都是指上帝之创造的奇妙。这里提到的“垒”,《吕振中译本》和《思高圣经》均译为“皮囊”。上帝将浩瀚的大海聚在“皮囊”,藏于“库房”,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表示上帝对宇宙万物有绝对掌管的权力。希伯来诗歌常用这种手法,《约伯记》说:“你曾进入雪库,或见过雹仓吗?”(伯33:22)《诗篇》说:“他使云雾从地极上腾,造电随雨而闪,从府库中带出风来。”(诗135:7)

  8至9节,呼吁读者的回应:“愿全地都敬畏耶和华,愿世上的居民都惧怕他。因为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第8节也用了同义平行体,“全地”与“地上的居民”同义,是指所有的世人;“敬畏”与“惧怕”同义,是指对上帝的态度。描述上帝的创造之后,诗人很快写下这个句子,其目的是提醒读者因上帝奇妙的创造而生出敬畏之心。“愿全地都敬畏耶和华”,是诗人的心愿,亦是上帝的心意。第9节再次提到上帝奇妙的创造,既是对第8节的加强,又是对第6节的回应。对于上帝的创造,诗人并未使用太多笔墨。可是,这几个简单的句子,已足以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正如威尔克(MichaelWilcock)所言:“诗人的重点不是描述创造的过程,即是那能够满足人们科学好奇心的‘如何’,只是描述上帝如何启动整个创造:上帝说有,就有。无论科学家对世界的开始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仍然相信,上帝是这样创立了世界。”(《圣经信息系列——诗篇〔上〕》)默想宇宙的来源,敬畏上帝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正如保罗所言:“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

  欧尔顿(RobertL.Alden)指出:“第6至9节的段落也许比《创世记》第1章更佳,教导上帝单单以话语,从无中创造这个世界。‘话’这字指出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约1:1-3)。第6节下半节的‘气’更暗指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因为在希伯来文中,‘气’、‘风’及‘灵’是同一个字。这个词汇在《创世记》第1章2节中出现。”(《天道研经导读——诗篇》)

  3.赞美上帝在历史中的筹算(10-12)

  上帝站在宇宙的背后,使其按着他的旨意运行。同样,上帝也站在历史的背后,使其按他的“筹算”发展。尽管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顺从上帝的安排,但历史的舞台终归属于上帝,他会运用自己的权能,促使一切悖逆之人最终回到上帝的旨意之中。

  10至11节,描述上帝的“筹算”:“耶和华使列国的筹算归于无有,使众民的思念无有功效。耶和华的筹算永远立定,他心中的思念万代常存。”第10节也使用了同义平行体,“列国”与“众民”同义,都是指不愿顺从上帝的群体;“筹算”与“思念”同义,都是指不愿顺从上帝的举动;“归于无有”与“无有功效”同义,都是指不愿顺从上帝的结局。这里提到的“筹算”和“思念”,原文中都有思考、筹划、创新、发明之意。世上的“列国”,可能会有自己的“筹算”,他们制定自己的目标,设计自己的思路,运用自己的方法。然而,他们不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上帝会“使列国的筹算归于无有,使众民的思念无有功效”。由此可见,上帝的确在人类历史中掌权。《箴言》说:“人心多有计谋,惟有耶和华的筹算,才能立定。”(箴19:21)《诗篇》第2篇,生动地描述了恶人的“筹算”因上帝的“筹算”而失败的事例:“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说:‘我们要挣开他们的捆绑,脱去他们的绳索。’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那时,他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说:“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诗2:1-6)

  第12节,呼吁读者的回应:“以耶和华为上帝的,那国是有福的!他所拣选为自己产业的,那民是有福的!”诗人清楚地指出,上帝在人类历史中掌权,所以接下来便提醒读者,应当积极回应这位全能的上帝。“以耶和华为上帝”,会给国家带来福气,会给个人带来安康。张国定指出:“这里明显是以出埃及为背景。神以他的慈爱拣选以色列成为一个国民;以色列遵从神的引导出走埃及。‘有福的国’和‘有福的民’,在于正确地选择跟从神的道路。神的拣选,实在彰显了他的高超无穷的智慧,远远地高过万国万民。”(《天道圣经注释——诗篇〔卷一〕)

  4.赞美上帝在现实中的眷顾(13-15)

  或许有人觉得,上帝在宇宙及历史中的工作过于遥远,所以诗人接着又讲到了上帝在现实中对他子民的眷顾。掌管历史的上帝,也是关切现实的上帝,所以诗人由衷地唱出赞歌。

  13至14节,描述上帝的眷顾:“耶和华从天上观看,他看见一切的世人;从他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一切的居民。”上帝的“居所”在“天上”,但他并不高高在上,因为他“从他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一切的居民”。这里的“观看”和“察看”意思相同,有“目不转睛地观察”的意思,表明上帝随时看顾他的百姓,为他们负责。保罗说:“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徒17:26-28)我们的上帝,是眷顾人的上帝!

  第15节,呼吁读者的回应:“他是那造成他们众人心的,留意他们一切作为的。”“众人”的“心”,为上帝所“造”,所以他为每个人负责。与此同时,上帝也“留意他们一切作为”,这就要求跟随他的人必须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因为他的每一个举动,都会被随时“从天上观看”的上帝看到。认识到这一事实的人,都会与诗人大卫一样祈祷:“耶和华啊,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细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耶和华啊,我舌头上的话,你没有一句不知道的。”(诗139:1-4)

  5.赞美上帝在未来中的应许(16-19)

  “上帝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4:8),“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他过去怎样怜悯我们,今后也必照样怜悯。想到上帝在现实中的眷顾之时,诗人也以信心的眼光看到了上帝在未来中的应许。所以,他也写下了赞美上帝之应许的诗句。

  16至17节,描述上帝的应许:“君王不能因兵多得胜,勇士不能因力大得救;靠马得救是枉然的,马也不能因力大救人。”这里的“君王”是指有权有势的权贵,“勇士”是指能征善战的军人。以人的眼光来看,“兵多”的“君王”一定“得胜”,“力大”的“勇士”一定“得救”。因此,面对敌人的挑战时,人们很容易泄气,很容易软弱。诗人知道,前面的路上一定会遇到挑战,但他深信上帝的应许:在上帝面前,没有人会因“兵多”和“力大”而“得胜”,因为“靠马得救是枉然的”。没有上帝的帮助,任何人都不能以自己的实力取胜,正如所罗门所言:“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诗127:1)

  18至19节,呼吁读者的回应:“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爱的人,要救他们的命脱离死亡,并使他们在饥荒中存活。”这一节接着上一节,更加详细地指出上帝在未来中给他子民的应许:面临战争时,他要救我们“脱离死亡;遇到“饥荒”时,他要让我们得以“存活”。不过,这一段中,诗人更多的是提醒读者回应上帝,应当成为“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爱的人”。没有对上帝的“敬畏”和“仰望”,自然无法得到上帝的“看顾”。

  三、赞美的宣告(20-22)

  真诚的邀请和精彩的示范之后,诗人非常坚定地相信,读者中一定会有不少人接受他的邀请,他仿佛已经看到许多人与自己站在一起,开始用乐器和歌声赞美上帝。所以,即将停笔时,诗人代表所有受邀者,发出赞美的宣告,表示他们将要永远赞美上帝。

  第20节,表达信仰的态度:“我们的心向来等候耶和华,他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诗人向上帝及众人表示,他和他所邀请的读者,将会一如既往地“等候耶和华”,因为他们相信上帝的“帮助”。上帝固然对他子民有诸多宝贵的应许,但应许的实现,是按上帝的时间,不是按我们的时间。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等候耶和华”。以赛亚告诉我们:“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强壮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赛40:30-31)由此可见,“等候耶和华”,是非常有益的“帮助”。

  第21节,宣告自己的信念:“我们的心必靠他欢喜,因为我们向来倚靠他的圣名。”诗人对上帝有深刻的认识,促使他进一步确立对生活的信念。诗人知道,哪怕有再虔诚的信仰,生活也会遭遇难处。更为可怕的是,生活中的困难有时会动摇人们的信仰,继而让人对上帝产生怀疑。因此,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信念时,将信仰的中心定格于“靠他欢喜”,而不是靠任何物质的事物。尼希米曾如此劝勉同胞:“你们不要忧愁,因靠耶和华而得的喜乐是你们的力量。”(尼8:10)诗人的信念与之一致,他很确定,“倚靠他的圣名”,“心必靠他欢喜”。因此,他会永远赞美上帝。

  第22节,祈求上帝的帮助:“耶和华啊,求你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行慈爱。”对于赞美上帝,诗人拥有坚定的信念,但他非常清楚,靠着自己的意志无法持守这个信念。所以,诗歌的末尾,他写下这句发自肺腑的祈祷,抱以真诚的“仰望”,期盼上帝的“慈爱”。真正认识上帝的人,一定不会凭意志持守信仰并表达信仰,他会随时“仰望”上帝的“慈爱”,以期得到上帝及时的帮助和安慰。加尔文(JohnCalvin)在解释这节经文时说:“圣灵藉着先知的口把这个祷告的规则传授我们,教导我们:当我们不从其他任何地方寻求或盼望救恩时,上帝恩典的门就向我们敞开了。这处经文给我们另一个非常甜美的安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盼望不在我们的道路上逐渐黯淡,我们就没有理由害怕上帝会不再继续无间断地向我们施怜悯,直到永远。”

  《诗篇》第33篇,是一篇精彩绝伦的赞美诗,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上帝的作为,以此赞美上帝的权能与慈爱。诗人不仅自己赞美,而且邀请众人共同参与。每一个认识上帝之奇妙作为的上帝子民,都会欣然接受诗人的邀请,与他一同赞美。让我们重温一段呼吁赞美的诗歌:“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要向耶和华歌唱,称颂他的名,天天传扬他的救恩。在列邦中述说他的荣耀,在万民中述说他的奇事。因耶和华为大,当受极大的赞美,他在万神之上,当受敬畏。外邦的神都属虚无,惟独耶和华创造诸天。”(诗96:1-5)

  发表于《教材》2013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李世峥,男,汉族,1979年1月生于陕北农村。受家庭熏陶,自幼跟从基督。曾先后在两所基督教神学院攻读神学五年,2001年起在教会全职侍奉,2004年接受教师(副牧师)圣职,2010年接受牧师圣职。现任一基督教杂志责任编辑,并参与基督教图书出版事工。同时,在一教会参与讲台侍奉及圣事,亦在圣经学校做兼职教师。博主向来爱好写作,成为传道人之后,对文字事工有所看见,亦有所托付,因而一直致力于文字侍奉。1998年以来,已在全国主要教会刊物发表文章160余篇,共约60万字。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