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孔子与道》之“道”

2013-03-03 作者:大漠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孔子与道》之“道”..jpg

《孔子与道》之“道”

——读石衡潭博士的剧本《孔子与道》有感

本站作者:大漠

《孔子与道》这个剧本,以我的眼光来看,这里并没有吸人眼球的激烈故事情节,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戏剧场面。看上去,也不过是极为普通的一个独幕剧本。谁知,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剧本,却从公布那一天起,居然引起了一场接一场的轩然大波,而且余波荡漾,经久不息,乃至大有一波三折的起伏之势。以此观之,这个剧本如同一个人那样,瞅着其貌不扬,但动作起来,居然惊世骇俗,其魅力及其潜在的能量不禁令人瞠目,看来这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剧本。

因为笔者是旷野呼声网的编辑,这个剧本曾经被我转载到本网站。所以选中这个剧本,我是被其题材的新颖所打动。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整个中国还真就没有把《论语》改成剧本的,于丹那么厉害,也只是在电视上夸夸其谈一番,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无非把《论语》的一些道理转换成当代理念罢了。而石博士《孔子与道》的剧本,折射出的缕缕信仰之光,穿越古今,独辟蹊径,不能不叫人拍案惊奇。这个剧本的最精彩之处,就是叙述孔子对于“道”的追求的描述。这种描述,虽是点染的那么几笔,却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也为之一颤,觉得剧本深刻的主题,厚重的内在意蕴以及给人的思考是凝重而绵延不绝的。

《孔子与道》这个剧本,是一个小剧本,但它叙述出的主题却是超乎寻常的重大。这绝不仅仅是写作上的一种突破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上的对接与融合,关涉到耶儒可否对话可否融合,牵涉到神在中国的作为与做工上的神学探讨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进展与信仰追求上不可回避的问题。石博士在这个剧本里,是以孔子对“道”的追求过程贯彻始终的。孔子的可悲之处,不在于追求,而在于追求的破灭与悲壮的憧憬。剧本里最惊人的一笔,就是石博士把孔子所追求的“道”与五百年后耶路撒冷道成肉身的耶稣链接起来,认定孔子所追求的“道”,就是这个“道成肉身”之道。

但这种认定,主要不是依据确凿的史实,而是一种艺术想象上的升华。因为这是一个艺术品,是独幕剧本。从这一视角看,这样的想象与链接都是可以的,都是在艺术操作上允许的范畴之内的,是创作上的一种自由,任何人是没有权利干涉的。正是因为这是艺术品,所以,我在网上公布这个剧本的时候,将石博士在剧本后面附注的文本出处及注解,被我全部删除,以避其写作上的画蛇添足之嫌。其实,正是这种想象场景的出现,剧本才从历史真实跨越到了艺术真实。艺术如果没有想象,就不是艺术,这是公认的定论。

剧本的叙述很简单,基本都是按照《论语》记载的事实来创作的。对于孔子以及孔子的一些著述,作为中国人或许没有不知道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根基的,又糅合了道家和外来的佛教文化,形成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碰撞与合一,构成了中国蔚为大观的文化传承。至于我们所信仰的基督教,虽然历经唐代的景教与元代的也里可温教,但都不过是微弱之火,不等燃起就被熄灭了。到了明清两代,基督教才在中国有了些许星星之火。尤其是利玛窦,为了有效地向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传福音,就写了《天主实义》、《交友论》、《二十五言》等书,尽量寻找儒耶的共性。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昊天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或“天主”等同起来,还把中国古代的“敬天神事”解释为中国古人崇拜上帝的活动。为了不伤害中国人的宗教感情,减少儒耶矛盾,利玛窦对中国祭天、祭祖和祭孔等传统宗教活动采取宽容的态度。天主教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受到了中国社会的普遍欢迎。最终使他在传教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最值得探究和吸取的教训的是,当利玛窦死后,天主教改变了利玛窦温和的传教理念,激化了耶儒文化的矛盾,酿成了关于“礼仪之争”的极端冲突,迫使天主教转入了地下传播的境遇。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坚船利炮的保护下,一些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教士不再像以往那样谦恭卑微,他们在中国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等,进行广泛的传教活动。由于某些传教士和差会在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相适应做得不够周全,也有些失误,最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到辛亥g e命和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对基督宗教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方面,不仅有孙中山、宋教仁等g e命人士信奉基督教,国家还把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写进了宪法,基督宗教在中国开始有了一个正常的传播空间。另一方面,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先进知识分子,坚持民zh u和科学精神,强烈要求摆脱宗教的束缚。1922年,针对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李大钊等79名学者及知识人士联名发表宣言,成立了“非宗教大同盟”,强调“深恶痛绝宗教”,使尚未充分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基督宗教再次陷入空前的危机。

峰回路转的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也随之宽松,让基督教发展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全体牧长信徒的齐心努力下,基督教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有了今天被称为基督教快速发展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可喜趋势。

如果说历史是神创造的,那么,这一可喜趋势的莅临,就是神的作为在中国福音传播上的伟大展示,让我们看到了神的大能不是人所能估量的。现在,石衡潭博士以一个小小剧本《孔子与道》来探讨耶儒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对基督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无疑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儒释道三教并存经历了1000多年的磨合期,而基督教与儒释道三教的磨合期,应该说是刚刚开始,还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可走。从历史看,基督教要真正的发展必须走一条与中国本土文化和谐相处的道路。石衡潭博士在这方面的探讨和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他倡导《论语》与《圣经》的对读,倡导中西文化的融合,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应该看到,石衡潭博士的探讨,不能归为学术上的探讨,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他是一个学者,更应该看到他是一位虔诚的信仰者。他的博学多才都是主赐予他的恩典。他正是抱着一种对主的感恩之情,来创作《孔子与道》这个剧本的。这才是他创作的姿态与根基。孔子对“道”的追求,从《论语》看,这是不争的事实。石衡潭博士写的这个剧本也对此展开了描写。

第一场“孔子训宰予”,首先把“道”提了出来。但这个“道”是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这与孔子所梦想和追求的“道”是有所不同的,这个道是指道德规范,属于行为准则。孔子是中国历史第一位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的,并形成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这里的中庸之道,也属于这个范畴之内的。

第二场,“孔子与颜渊子路”却通过颜渊之口说出了孔子所追求的“道”。颜渊说:“这首诗是说:上天创造了世上众多的人民,也给他们享用不尽的物品,有瓜果菜蔬,有牛羊犬马,上天也给了万物以规则与规律。老百姓只要秉承自己的常性,就会喜爱那美好的品德呀。”孔子听后,对颜渊说:“说得好!做这首诗的人,可能对生命之道有所了解呀。”这一段孔子与颜渊的对白,可以清晰地透露出孔子所追求的“道”,是创造万物创造人类的生命之“道”。这个“道”与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显出很大的不同。这就附带有终极信仰的意味了。然而,颜渊说出的对“道”的解释,不是出于孔子的著述,而是通过《诗经》中的一首《蒸民》诗。这部《诗经》不是孔子所著,而是先古流传下来的一部诗歌总集。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造物主的存在。这让我们想起上古时期的很多著述,比如所谓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上古时期的著述。三坟就是《连山》、《归藏》、《周易》,五典就是《尚书》,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河图》、《洛书》的理数。这些都是历史有名的经典书籍,没名的就多了去了。这些著述,除了《连山》和《归藏》失传外,其余的都可以在书店里买到。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这个“道”。这个“道”就是《尚书》里到处可以见到的两个字“上帝”。而在《周易》里干脆就直接说出了这个“道”字。在中国的文化典籍里,这个“道”和“上帝”的字眼,可以说俯拾皆是。对“道”的解释更是充斥了各种典籍。但直到《圣经》传入中国,我们才看到真正的对“道”的直接的解释和说明。“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翰福音(11)可见,这个“道”是超越文化超越我们所想象的空间的。直到新约时代,这个“道”才可以让我们看见,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的降世。所以,石衡潭博士把孔子认定的“道”想象为道成肉身之“道”,这也是合乎情理的。更况且,他是从信仰的角度来创作这个剧本的。

第三场颜渊赞孔子,但在赞美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感叹,就是颜渊所说的“我想要跟随他,可有时候还找不着道路呀”。这不是颜渊独有的,也是孔子感到迷惘的。这一场作者籍颜渊之口点出了孔子对“道”的追寻。

第四场孔子围于匡时,众人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讥讽和嘲弄,孔子却镇定自若,对大家说:“大家不要慌!文王已经逝去了,天下的文化不是在这里留存吗?如果上天要丢弃这些文化,那么,我们这些人根本就不能看到与学习它们了;如果上天不丢弃这些文化,要让他们流传下去。这些匡人又能拿我们怎么样呢?安静坐下吧!”这里的“上天”依然指的是“道”。

第五场桓魋其如予何,这场戏演绎出的是孔子的一种悲壮。周游列国的孔子在卫国,因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之车在宦官之后,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为耻,于是,怅然离开卫国。孔子一行从曹国来到宋国时,遭遇专横的司马桓魋的追杀,学生们准备逃跑。而就在这生死危难时刻,孔子居然泰然处之,对学生说:“不必惊慌!我已经向上天祷告过了。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这说明孔子内心深处的对“道”的信念与追求是坚不可摧的。这是一种来自信的力量,才使他稳如磐石而益显悲壮。同时也揭示出了他的性格特征。

第六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他在周游列国12年后,以垂暮之年归回故乡,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从事著述的情景。孔子的际遇到了这个份上,依然不失其志,把实施仁爱与礼仪之道寄希望于后代,所以他从事对上古典籍的删述。当他看到麒麟的腿被射伤之后,籍此对当时的社会发出了一声强烈的感叹与批判。内心翻涌的是对追求的“道”的更加执著和向往,从而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心声。剧本借用子贡之口说出五百年后,西方会有一位真正的“道”的降临。这里暗喻了《圣经》中耶稣诞生时,从东方来的三博士的史实。

这一场戏,应该说是最具亮点的,也是最辉煌的一笔。艺术的爆发力都全部集中于此,如同腾空的礼花那样,显得格外地灿烂。但最重要的是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绵长的回味。从这个剧本来看,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说也仅仅是一种文化,而《圣经》却是超越文化的。孔子所追求的“道”,也是超越文化的那个“道”。所以,剧本营造出的那种绚丽的景观也是水道渠成的。孔子之于耶稣,也许就如同约翰,如同保罗,如同但以理,如同以利亚一样,是被主拣选的在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先知,一位不朽的圣贤。孔子的诞生与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神籍着孔子在中国施行的一个作为。

这就是独幕剧本《孔子与道》给我的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

按理,我是没有资格来评论石博士的剧本的。论其学识,博士为参天之松,吾为一棵小草。论其地位,博士为中国赫赫有名的学者,我只是居于里巷陋室的一介平民。悬殊可谓天壤,是难以比肩的。但信仰却让我们彼此成为弟兄,同在主的怀抱之中。这个俗世的高低贵贱,名利地位,都不能阻挡我们的相爱之心。因为这种爱不是来自我们,而是源于信仰,源于主的大爱。恰是如此,我才敢敲击键盘,以我微薄而有限的笔墨,直抒胸臆,以求彼此共勉。

我觉得,心怀爱心,就不会有讥讽诽谤之词。心怀爱心,就不会出现剑走偏锋的揶揄之气。心怀爱心,就会持之以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评论离开主的大爱的光照,一切便是出自于那恶者。所以,我是心怀坦然地来看待石博士的《孔子与道》这个剧本的,或褒或贬,均出自一种坦诚。如果石博士对我的评论有不同见解,我们可以谦卑以诚,互为尊重,共同探讨主的真理。其实,由于学识水平,信仰程度的不同和差异,出现不同的观点也是很正常的,这就如同高个子与矮个子的人去看同一颗星星,所占角度的不同以及视觉的差异一样,得出的结论必然是迥然相异的没有必要唇枪舌剑的。所以,我会谦卑地吸纳各种不同的见解,并以此激励自己在主的真道上的做进一步的追求。

这也是我所以写这篇评论的真正旨趣。

 

 

【附石衡潭博士的原剧本】

孔子与道(剧本)

第一场:孔子训宰予

子贡:“上课啦!上课啦!”

孔子:“怎么没见宰予呢?他人呢?”

子贡:“夫子:……”

孔子:“他怎么了?”

子贡:“他还在睡觉呢,昨天他与朋友喝酒了。”

孔子:“怎么,还在睡觉。我不是说过吗,学而时习之。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早上的光阴多么宝贵呀,怎么能呼呼睡大觉呢?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这样的学生,我还管他干什么呢?气死我也。”

子贡:“夫子,息怒!宰予昨晚见了远方来的朋友,他高兴得不亦乐乎,就喝多了。”

孔子:“高兴,也要合乎中道呀。赐呀,其实,宰予很聪明,是块读书的好材料呀。今天,你们把《诗经》给我读熟了。”

(子贡搀扶孔子下)

第二场:孔子与颜渊子路

旁白:颜渊一人在教室背《诗经》:“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反复,孔子进来,)

孔子(独语)“回真是难能可贵呀!我只看到他不断追求长进,却没有看到他什么时候停步不前呀!”走近颜渊:“读得好!回呀,你给我讲讲《蒸民》这几句的意思!”

颜渊:“这首诗是说:上天创造了世上众多的人民,也给他们享用不尽的物品,有瓜果菜蔬,有牛羊犬马,上天也给了万物以规则与规律。老百姓只要秉承自己的常性,就会喜爱那美好的品德呀。”

孔子:“说得好!做这首诗的人,可能对生命之道有所了解呀。回呀,休息一会吧!别太累了。”转身对其他学生:“你们也过来。我们来聊一聊。我说过,人十五有志于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好吧!今天你们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我喜欢骑着轻快的车马,穿着裘皮大衣,与朋友共同分享这一切,车马用坏了,皮衣穿破了,我也不感到遗憾。”

颜渊:“我希望不夸耀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了事情自己去做,不去麻烦别人。”

子路:“夫子,我们很想听听您的志向。请您也说说吧!”

孔子:“愿老年人得到安顿,心中有平安;愿朋友之间互相理解,彼此信赖;愿年轻人得到关怀和爱护,能够健康成长。”

孔子:“颜渊呀!如果朝廷任用,我们就好好地大干一番,如果不任用,我们就修身养性,安静度日。现如今,大概只有你我能做到这样了。”

子路(有点不高兴):“那么,如果夫子要统率三军,谁能够跟从您呢?”

孔子:“那些空手打老虎,赤脚过大河,冒险蛮干,死而无悔的人,我是不会跟他同去的。要找也要找那些遇事知道谨慎恐惧,同时又深谋远虑必期有成的人。由呀,你什么时候才能改掉你这急脾气呀。”

第三场:颜渊赞孔子

(众人都退去,剩下颜渊一人。)

颜渊:“我们的夫子真是伟大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让我欲罢不能。他让我全部才能得以发挥,像一个光辉的榜样屹立在我面前。我想要跟随他,可有时候还找不着道路呀。”

第四场:孔子围于匡

旁白:孔子与弟子被围困在卫国的匡邑。

众人七嘴八舌:“孔丘,滚回鲁国去吧!我们卫国不需要你!”

甲:“孔丘,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称什么夫子呀?”

乙:“孔丘,南子漂亮吗?她是不是对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了。”

丙:“哼,这样的女人,你也去见,可见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丁:“孔丘,你就是条丧家狗!”

戊:“孔丘,你今天死定了。想逃也逃不掉啦。”

冉求:“夫子,我们怎么办呀?”

子路:“夫子,我们冲出去吧!我来开路。”

孔子:“大家不要慌!文王已经逝去了,天下的文化不是在这里留存吗?如果上天要丢弃这些文化,那么,我们这些人根本就不能看到与学习它们了;如果上天不丢弃这些文化,要让他们流传下去。这些匡人又能拿我们怎么样呢?安静坐下吧!”

第五场:桓魋其如予何

旁白:这件事终于过去了。60岁时,孔子与弟子辗转来到了宋国,被司马桓魋围困了。司马桓魋是宋国的大夫,他曾经花了三年的时间造了一口石椁,孔子看不过意,批判道:“如此奢靡,死不如速朽!”桓魋怀恨在心,要加害于孔子。

弟子们读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桓魋:“哟荷!在林子里读书,好凉快呀!你们好会找地方呀!来,小的们,给我把树砍了,看他们还到哪里凉快。”

冉求:“夫子,我们快跑吧!”

子路:“夫子,您先走。我跟他们拼了。”

孔子:“不必惊慌!我已经向上天祷告过了。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什么德不德,天不天的,在这里,老子就是德,老子就是天。小的们,给我将他们拿下!”

桓魋手下:“大人,大人,使不得,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呀!上天不敢得罪呀。大人息怒,杀了他们不要紧,万一上天动怒,毁了大人的前程呀!我们还是走吧!”

桓魋:“哼!孔丘。这次饶了你,下次别让我碰上。小的们,我们走。”

第六场:朝闻道夕死可矣

旁白:经过14年的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之后,孔子终不见用,终于在68岁时,由弟子冉求出面,把他请回了家乡。从此,从事《周易》和《春秋》等文献的删述工作,焚膏继晷,不知老之将至。有一天,孔子在书房中读书工作。)

孔子:“《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好诗,好诗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叙征人之思呀,证人之叹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妙哉妙哉!一定得让它流传后世。”

子夏:“夫子,夫子!听说叔孙氏家的车夫鉏(chú)商射到了一只麒麟,麒麟受伤严重,都快不行了。快去看看吧!”

孔子:“麒麟,这可是祥瑞呀!来,快备车!”

孔子(孔子来到郊外,看到麒麟左腿已经受伤,站不起来了。掩面而泣。)“麒麟啊,麒麟,你为什么来呢?现在是礼崩乐坏,奸人当道呀!大人们骄奢淫逸,声色犬马,八佾舞于庭,城墙高触天,却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更没有人知道你的价值,你的珍贵呀!”

“啊!凤凰鸟也不来了,背负八卦图的龙马也不出现了。哦,就是来了,又怎么样呢?,出现了又怎么样呢?赐呀,我也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看来,我是等不到太平盛世了;看来,我是不能有所作为了。”

子贡:“夫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我听说五百年后,在西边很远很远的地方,会有一个真正的王降临,他是真正的道啊,他会给世界带来光明、拯救。真正寻找他的人,会有一颗很特别的星星给他们引路。”

孔子:“真的吗?可惜我等不到那一天了。我多么想亲眼看见道,亲耳听到道呀。就是早上听到了,晚上去世也值了,也心满意足了,也踏实安然了。孩子们,你们要去寻求这道呀!不管道路多么遥远,多么艰险,都要去寻求呀!”

弟子们:“是。夫子。”

子贡:“看,那边那颗星星好亮哎。”

弟子们:“是的吗?是的哎。”

众人一同望西方天边。

旁白:五百年后,在伯利恒城降生了救主耶稣基督,最早见到并敬拜他的是来自东方的三位博士。

部分经文出处: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5:26)顔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弊之而無憾。”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春秋·鲁哀公十四年》:麟见于郊,为叔孙氏之车子鉏(chú)商所获,折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郭外。孔子往观之,曰:“麟也。何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襟,曰:“吾道穷矣。”因著《春秋》,书“西狩获麟”,为之绝笔。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作者简介】 大漠,2009年8月28日在沈阳东关教会受洗归主。2012年开始在《雅博网》网站做文字侍奉至今。先后在《信仰之旅》、《文化中国》及网站发表信仰文章近200篇。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