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基督徒啊!你在哪里?(下)

2016-06-11 作者:范学德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9f0b0e4db4fe433a8369c8492769a688.jpg

       导读:我在她的生命中看到了耶稣基督,在她面前,我感到了自己人格的缺陷。她用那无言而又无私的爱,一再地击中了我那颗顽梗骄傲的心

       七、他们确实得到了他们所祈求的东西,但我真不知道,这是上帝给他们的,还是扮成天使的魔鬼给他们的!

  我真高兴,在教会的聚会中,我听到了一些美好的见证,它们使我感受到了爱、无私和崇高。这样的见证,使我心服口服。但我听到的另一些见证,却使我困惑了。这些见证大多是当基督徒有了物质需要之后,就向上帝祷告,即使满足他们的需要必然要伤害他人的利益,他们也照样祈祷不误。奇怪的是有求必应,上帝竟充充实实地赐给他们了。我相信,他们确实为自己的需要祷告了。也相信,他们确实得到了他们所祈求的东西,但我真的不知道,那些东西是上帝给他们的,还是打扮成天使的魔鬼给他们的!到底什么是奉耶稣的名祈求?什么是打着耶稣的旗号妄求?我不明白。

  为什么尽管他们的祷告总是围绕着“我”打转转,上帝却总是满足他们?是上帝对祷告不加任何限制条件,有求必应?还是上帝成了他们实现一己之欲望的工具,被自私的人所利用,还是上帝对信他的人偏心,尽量给他们带来好处、利益。《圣经》中那圣洁的上帝,怎能如此这般地同这样自私自利的人同流合污呢?

  我的利益,我的好处,我的需求,我!我!这祈求和这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怎那么合拍?和人心中那最自私的欲望,怎那么吻合?它能荣耀耶稣基督吗?

  一些其他宗教的信徒,不是也持守这有求必应的信条吗?他们不是也发现他们信的神给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吗?这种“有求必应”式的祷告,彼此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些灵验了的祈祷,能说明什么!一些人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们也是围绕“我”而追求,并且也得到了他们所追求的,他们认为他们靠的是个人奋斗,运气好。相比之下,某些基督徒就聪明多了,他们把自己的真实动机,用高尚的宗教词汇掩藏起来,在最崇高的名义下,追求最自私的东西。

  当有的朋友与我讨论这类见证的真实性时,我往往认为不屑一顾。我说,如果基督徒连这点牺牲精神都没有,耶稣真是白白地为他们死在十字架上了。如果祷告就是不断地向上帝索取,即便会伤害他人,照样索取不误,那我情愿不祈祷,从而不去伤害他人。我不是认为基督徒不该为自己的事向上帝祈祷,我只是觉得基督徒不该像支使仆人那样地命令上帝,我要看到在基督徒的祈祷生活中,基督怎样使他们分别为圣了。

  有时朋友问我,他们的祷告怎那么灵!我说,未必。那些失败了的祷告,他们不说就是了。在与基督徒的交往中,我非常希望他们能超俗一些,别像世人一样,用隐私权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多一点不是来自人的遮掩,而是来自上帝的坦诚。就拿祷告来说吧,他们不必害怕把那些上帝没有答应的祈祷告诉我们,这样的祷告不会太少。这样见证的效果未必不好。它至少可以使我深思,上帝不答应什么样的祷告,或什么是妄求。这样的见证并不会否证上帝的大能,它只能证明基督徒也是罪人,即使在祈祷中,还是罪人:因为他们常常只为自己求,只求得到自己的好处。

  当我读过戴德生、王明道、倪柝声等圣徒的传记后,我完全相信是上帝听见了并且应允了他们的祷告。从他们的祷告中我看见,他们是为了荣耀上帝而求,为了爱上帝爱世人而求,为了得到圣洁的生命而求。他们求神的国、神的义。他们奉耶稣的名而求。在他们用圣洁的生命所作的见证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光,在这耀眼的真光下,我看见我的生命很可怜,很无聊。拒绝向上帝祈祷,这就是我是罪人的铁证。

  八、人若不结束以自我为中心的旧生命,他不会在十字架上与耶稣同死。人若不死在十字架,他不可能经历十字架上的基督与他同在。

  我个性的一大缺点就是有时太偏激了。但目睹基督徒像推销商一样推销上帝,虽然尽力克制自己,但我还是难以心平气和。他们说,只要你口里承认(耶稣为主),心里相信(基督从死 复活),就能得救,升天堂。他们把接受耶稣赐给的救恩,换成了接受一些教义,好像只要人承认那些教义,就成为上帝的儿女了。这种说教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我不信,相信耶稣就像买人寿保险一样,买了,就有了进天堂的门票。今生的好处占全了,来世的便宜也少不了。天下哪有这样便宜的好事!

  我相信常识:便宜没好货。信仰是入死出生的大事,它是生命方向的根本转变,这决不可能是点头表示相信几条教义就完事了!若心里相信基督从死里复活,但心中却没有圣灵的感动,没有作一个新造的人的渴望,不在生活中把基督赐给的新生命渐渐地展现出来,那么,口称信主,不过是自欺。

  耶稣宣称他是赐给人新生命的主,人不可能接受耶稣为主,却拒绝接受耶稣基督赐给他的新生命;人如果不弃绝旧生命,不可能接受耶稣赐给的新生命;人如果遵循现实世界的原则(福、禄、利、寿)而生活,不可能弃绝他的旧生命。人若不进入耶稣的生命并进而得到他的生命,耶稣宣告的十字架上的真理与他有什么关系!

  阅读《圣经》使我体会到:耶稣赐给基督徒的新生活,是十字架下的生活。人若不首先对耶稣顺服,他不会看见十字架;人若不结束以自我为中心的旧生命,他不会在十字架上与耶稣同死;人若不死在十字架,他不可能经历十字架上的基督与他同在。人唯有舍己,才能背得动十字架!人唯有背起十字架,才能看见十字架上的主,才能知道他跟从的是耶稣。

  我对自己说,信上帝如果只是相信一些教条,或一些道德律令,或一个理想,我统统都不信。世上的教条和道德律令都已经太多了,谁还愿再被新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古往今来,有多少理想都变成了幻想、空想、狂想,何必再增加自己的失望。

  若是我信,我只信一个又真又活的神,一个把我的旧生命击毁的主,一个使我心意更新的圣灵,一个我可以绝对信赖,永远与我同在的上帝。

  九、基督徒如果用耶稣的慈爱,关心、理解世人灵魂中的苦恼和挣扎,用爱服事他们,什么铁石心肠能不为之融化呢?

  我在与基督徒探讨信仰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苛刻,对他们在口头上表白自己信仰如何纯正,信心如何坚强不大感兴趣。这不是因为我不尊重他们,而是因我只能看见他们的行为,看不见他们的内心。何况,他们也无法把他们的信心和爱心掏给我看。(注9)我心想,若你们真想让我有一天也能信耶稣,你们最好把你们的信心和爱心表现出来让我看!让我透过你们的生命看到你们的信仰是生命之道。让我看到你们的新生命时,不得不相信你的信心和爱心来自上帝。不错,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未必有自耶稣而来的对上帝的信心;但是,如果基督徒不能以自己的美好生命为耶稣作见证,怎么能让我相信你心中有天国?

  我觉得林语堂对中国人的观察大体是对的,“在事实上,中国从来没有人因教义而信基督教,中国人信教,都是因为和一个基督徒人格有过亲密的接触,而那个基督徒是遵守基督‘彼此相爱’的教训的”。(注10)在教会以及家庭聚会中,我多次和基督徒争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争得面红耳赤。但我从来没觉得他们说服了我,反而为自己舌战群儒自鸣得意。但我从没和一位名叫林道真的姐妹辩论过。我自信她绝对不是我辩论的对手,她甚至连普通话也讲不好。但我没有勇气和她争论。我能感受到她对人的慈爱,是发自内心的,是诚挚无伪的。那是来自天上的爱,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生命之光。我在她的生命中看到了耶稣基督,在她面前,我感到了自己人格的缺陷。她用那无言而又无私的爱,一再地击中了我那颗顽梗骄傲的心。她那种圣徒般的性格吸引了我,迫使我反省,她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我没有她那柔和谦卑的生命呢?

  我相信爱是来自天上的语言,她无声,却胜过一切有声。只有在爱中,心与心才能相印,人与人才能理解。我在林道真家的多次聚会中,一次次和基督徒激烈争论,对她的先生也口下不留情。我妻子很不安,向林道真道歉。她却高兴地告诉我妻子说,她很高兴。她看到我是在认真地追求信仰。她相信主会带我的。这些话是在我相信了主后,我妻子才告诉我的。

  我能说什么呢?主啊,我感谢你!是你使她能理解我,等待我。许多人只听到了我对基督教的激烈批评,她却用爱主的心直觉到了我的心,那颗焦虑、痛苦、倔强的心:寻找基督,但不知基督在何方;渴望信主,但不愿不死心塌地的跟从他。由此我想,基督徒如果用耶稣的慈爱,关心、理解世人灵魂中的苦恼和挣扎,用爱来服事他们,什么铁石心肠能不为之融化呢?

  我还非常幸运地与一个执着地相信耶稣的白人青年伯悦德(Brad)成为挚友。二十七岁未婚的他,在性关系的严肃态度,使我相信他对耶稣的信仰是认真的,我愿意跟他探讨信仰问题。两年来,我们常常交换彼此的看法,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两年后。当得知我信耶稣时,他哭了。一个年轻人为我信耶稣哭了。这世界上,第一次有一个白人为我而哭,他是基督徒!主啊,他的泪水是感谢你的泪水!他感谢你听见了他的祷告。他为此祷告了近两年,他只向你表达他的心声。在我们真正成为弟兄之前,他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他一直在为我祈祷。我们彼此非亲、非故,亦非同种、同文。但他爱耶稣,所以他在我心灵饥渴时,给我水喝,这水自天上来!

  主啊,三年多的苦苦寻找,在那个深夜,我终于听见了你对我的呼召,“你要跟从我,作我的门徒”。我从心里对你说:主啊,我跟从你。

  附注:

  1。谢扶雅,“祁克果的人生哲学导论”《祁克果的人生哲学》,第10页,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年。

  2。陶恕说:“许多人简直看宗教如游戏一般,此种宗教的游戏,实在比一切的游戏被人玩得更普遍,玩者更多。”《超然的经历》,第20页,宣道出版社,1990年。

  3。陶恕说:“在教会中,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是如此之大……(使人)惊异得不敢想像二者有任何关系。”《义人之根》,第61页,宣道出版社,1992年。

  4。坎伯·摩根说:“基督徒就是有基督在他里面成形的人,基督透过他将自己彰显出来,基督并与他同工,在苦难中与他交通。”《活着就是基督》,第9页,美国活泉出版社,1993年。

  5。陶恕说:“许多祈祷时口若悬河的弟兄,如果认识到神是认真地聆听人的祈祷时,恐怕他会马上停止祷告。”《午夜的复兴》,第39页,宣道出版社,1992年。

  6。昆德拉认为,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信徒在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别的淡化,是宗教媚俗的典型现象。转引自刘昌元文,见《二十一世纪》,第12月号,1993年。

  7。坎伯·摩根说,“与其犯罪,还不如死。那正是历来殉道者的写照……基督永远挺立不屈,并且声称情愿死亡也不选择犯罪。”《活着就是基督》,第51页。

  8。王明道说:“我们应当教训信徒不要看人,但我们却当在凡事上作众人的模范。因为在事实上大多数的信徒还是看人。”《忠告守望的人》,第30页。

  9。王明道说:“如果我们没真实的好行为,我们不但不能表示出来我们 面所有的信心、爱心、忠诚、热枕,恐怕连我们里面是否真有这些,也成为疑问了。”《王明道着作每日选读》,二月二十日,基道书楼,1982年。

  10。林语堂,《信仰之旅》,第250页,道声出版社,1992年。
 

【作者简介】 范学德,50年代出生在中国大陆。19岁入党,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1985年考入**中央党校,获硕士学位。在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哲学多年后,于1991年秋来到美国。在教会中与基督徒激烈辩论信仰三年半后,于1995年年初信耶稣,成为基督徒,一年后到慕迪圣经学院读研究院。毕业后他经常在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布道,其它时间从事写作,出版了《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心的呼唤》、《梦中山河——红小兵忏悔录》、《活在美国》和《细节中的文明——寻找美国的灵魂》等十多本书。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