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基督教与《十万个为什么》的关系

2017-02-14 作者:洋洋得怡  
来源:原创投稿雅博网我也要投稿

  在中国内地,《10万个为什么》是每一位小朋友的必读书籍。在改革开放前,《10万个为什么》更是家喻户晓书籍,文g e期间学校停课的几年里,不少人天天读它,当时的小朋友以能拥有一套这样的丛书而深感自豪。196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后,这种以一问一答的格式写成的书籍,逐渐成为了中国最普及的青少年科普读物。

  《十万个为什么》作为问答体读物代名词的地位,受到过商标部门的承认。80年代后,市面上涌现出各种“新版”、“少儿版”,甚至英美国家的问答体科普读物,被引进中国市场时也要宣传为《十万个为什么》的“英文原版”,以此借用这本书的名声。结果,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00年想申请注册《十万个为什么》的商标,却因为《十万个为什么》已成为常用的科普书名、且“直接表示了商品的内容特点”而遭到驳回。可见这本书的影响力已经不单单是经济层面上的。

  对于正在求知期的小朋友来讲,《十万个为什么》这种一问一答文体非常具吸引力,而这些问题包含了日常生活、科学道理、生物知识等各个方面,回答问题的答案也不是长篇大论的解释,而是言简易懂的答案。它文体特征非常鲜明,提问者的身份、特征既不明确也不重要,而回答者则处于权威地位,对每个问题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解释。

  其实稍微对历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在中西方历史上早有这种以对话形式的问答文体,如古希腊哲学著作柏拉图《《理想国》中描写的苏格拉底反诘法和《论语》所反映的孔子“启发”式教学,但它们与《十万个为什么》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原因是苏格拉底式反诘法的要领是向谈话的对象不断提出问题,并用对方的立论进行逻辑推衍,继而找出对方思想中的矛盾点,从而能够继续发问来启发对方得出更为明确和严谨的结论。所以他的问答并不是给予答案的形式。在古中国《论语》中以问答形式写成的内容,是强调解答者的权威属性,比较更接近《十万个为什么》的文体。但是,在《论语》中“子曰”的回答并非普世真理与唯一答案,当不同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时,孔子往往彰显“因材施教”的原则,给出不尽相同的答案。这与《十万》脱离具体人物和情境、对每一个问题给出普世性的标准答案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那么究竟《十万个为什么》起源于什么地方?而《十万个为什么》这种文体是取材于什么呢?

  真正有《十万个为什么》色彩的“问答体”作品,其实是起源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畅销的宗教读物,“基督教要理问答”,即用来教导信徒学习基本教义和圣礼的纲要性文件。后世称为《大教理问答》和《小教理问答》,前者是针对牧师、教师和成人信众的教学手册,后者则面向普通信徒与小孩,用问答形式宣讲教义。在基督教新教改教以前,人们普遍相信天主教,但由于愚昧无知以及掌权者有意的误导,使基督教离开圣经,走上了迷信的道路。当时的改教家们一方面著书立说,向有识之士解释圣经的真意,另外一方便冒着极大的危险在群众中宣讲圣经。

  而这类型教义问答的兴起,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1529年,马丁路德发表《协同书》,里面收录了《大要理》和《小要理》,发表后便迅速流行起来,不仅成为基督新教教育的典范形式,且在路德宗等新教宗派中成为了教会公认并遵守的信条。后改革宗也订制了体裁类似,信息量更大的纲领性文件,如1563年颁行的《海德堡要理》,以及1647年西敏会议后随《威斯敏斯特信条》一同颁发的大、小两种要理。后世把《威斯敏斯特信条》、《大教理问答》和《小教理问答》这三份文件,统称为《西敏斯特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在英语世界的基督教新教各个宗派中,如苏格兰长老会、美国福音派、浸信会等,都会以这种要理为信条,或参考它们来修订自己的信条。

  再后来,东正教和天主教也相继的出版过形形色色的问答式教理手册,以供教学使用。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19世纪的莫斯科都主教圣菲拉热编写的大要理,和天主教教皇庇护十世用意大利语写就的《基督教义要学》。不过,这些问答手册都未能像新教中的教义问答一样,取得核心位置。

  而这一种产生于宗教读物的问答题作品,深深地影响后世西方社会,因此,近现代以来的政zh i家也偏爱“教义问答”的文体形式著书,英美德等诸多的国家都有使用。在中国较早有意识地用问答体来宣传爱国主义的中国政zh i人物,则是信奉基督教、后被称为“基督将军”的冯玉祥。他出版的《建国问答》、《抗日游击战术问答》、《不忘国仇问答》、《民众训练问答》、等著作,都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旨在让基层官兵和政宣人员能够借以动员士兵和群众。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风行的《十万个为什么》源自1929年苏联作家米伊林的短篇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到1934年时,该书有三种中文译本出版,其中董纯才题为《十万个为什么》的译本流传最广,成为中国《十万个为什么》的先祖。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普和技术类书籍一时颇为时髦。由于面向儿童的科普著作大多依赖译介,上海少儿出版社于1959年开始筹备一套自然科学领域的“百科全书”式读物。1961至1962年,《十万个为什么》陆续出版。全书共八册,分别为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地质矿物、动物、数学分册,共收录问题1484个,总计105万字。

  当然,《十万个为什么》的历史远不止这么简单,在此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在我整合好几篇关于《十万个为什么》文章后,让我产生了一些反思,在中国流行《十万个为什么》有它的历史客观因素,随着网络搜索工具的风行,现在人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这类型书籍不再像当初那样的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软件与强大的搜索功能。

  同样的在今天的教会,快餐式的文化充斥在其中,人们不愿意在埋头苦干地去阅读信条和信仰宣告,对于信仰中一些简单的道理,也不求甚解。其实像《协同书》、《大小问答》、等这类型的问答式文献,都是教会初期的改教家呕心沥血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单单能让更全面地理解信仰,更是我们信仰的立场,它包含了我们今天生活、工作、家庭、价值观以及信仰中各个方面的所有问题的答案,的确值得我们去细心的阅读。

  但愿每一位的基督徒,都能够在信仰中扎根,向上生长,往下扎根。结出果子,荣神益人。愿主帮助我们,阿们

  引用文章:

  1.《改革宗信仰宣言导论》方镇明博士2002

  2.《历代教会信条精选》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2002

  3.《海德堡教理问答》

  4.《多特法典》

  5.《西敏斯特信仰宣言》

  6.《协同书》译林出版社2007

  7.《为什么会有10万个为什么》艾琪周2016

  注:本文来自“旷野的声音公众号”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