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亚伯拉罕(九)

2012-04-11 作者:大漠  
来源:原创我也要投稿

九、与罗得的分离

 

亚伯拉罕从埃及回到伯特利和艾的中间那块地方,居住了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无法推测究竟有几年或者十几年。但是,这是神对他的应许之地。这块地方只是神应许之地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神的眷顾使亚伯拉罕清晰地看见了神的应许是信实的,可靠的。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坚定了对神的敬拜,并发自内心地感谢神,悔恨自己曾经离弃神的那段时光。他更清晰地看见了神对他的那种慈爱,没有因为自己的罪而遭到神的撇弃,而且依然将恩典赐给了他。不仅如此,就是他的侄儿罗得,也因为他的缘故,被神赐与了大量的财物,成为一个可以独立支撑,独立做主的事业有成的人物。他有了自己的事业和财产,有了自己的牛群,羊群和帐棚。甚至他的富有绝不逊于亚伯拉罕,以至可以与亚伯拉罕比肩。今非昔比,财物上的富有,人丁上的兴旺,使他内在的心里产生出了一种豪气,满怀了一腔的抱负,大有英雄一世的气概。我们所读的《圣经》,不是历史,不是民族史,更不是小说,而是一本神的真理的书。所以,在这里我们找不到罗得成长起来的整个过程。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罗得眼里所见的完全是肉体的物质的满足,追求的是这个世界的美满和幸福。

就在亚伯拉罕和罗得的牧人相争之时,亚伯拉罕在这件事上显示出了长辈加领袖的风范。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这里没有说明为了哪件事,亚伯拉罕与罗得的牧人相争,也许是因为喝水的问题,也许是因为羊群吃草的问题,也许是因为抢夺某件物品等,总之是因为各自的利益而起了纷争。我们暂且把亚伯拉罕对罗得说的这段话,是从亲情的角度来对待这件事的。罗得是他的亲侄儿,是他的弟兄哈兰的儿子,骨肉之间岂可因为一点财物而抛弃亲情呢。从属世界的角度来看,亚伯拉罕的这种宽容和大度,是非常感人的。亚伯拉罕的眼里全然没有物质的概念,亲情的血脉灌注他的思想里,他不能因为财物而毁了同一血脉的骨肉之情。仅这一点,就应该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我们可以从各种媒体上看到很多人因为一点财物而弄得骨肉分离的事件。这是从属世的眼光来看的。相比之下,我们的境界比之亚伯拉罕,可以说是无地自容的。

当亚伯拉罕提出与罗得分开的时候,亚伯拉罕表现出的更是超越常人的思维,超越属世的观念,让罗得随意挑拣土地。说:“遍地不都在你眼前么,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当亚伯拉罕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罗得虽然是他的侄儿,但他是抚育和栽培罗得成长起来的人,又是他的亲叔叔,并与他一同按照神的应许,历经磨难,从遥远的吾珥走向这应许之地的迦南,按情按理几乎与他的亲儿子等同。能够提出分开,应该说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这在亚伯拉罕的心里是极为痛苦的。不这样,罗得这个与亲儿子等同的亲侄儿,就有可能因为物质的原因与自己为敌。如此一来,住在迦南的当地人和比利洗人,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将他们这个外族人赶出去。况且,作为自己的亲侄儿,他是希望罗得的生活过得比他好,比他富有。再说,罗得之所以能够拥有今天,也都是他这个当叔叔的扶持起来的。他说这样的话,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之语。如果以我们属世的眼光来看这件事,表现的就是亚伯拉罕的做为一个家长一个部落的长者和领袖的气质,不仅宽厚仁慈,更是智慧而聪明的。

从属世的眼光解析亚伯拉罕,依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和警醒的作用。然而,亚伯拉罕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这样。他的思考,这时已经完全超出了属世的一面,如果我们单一地从属世的眼光去看这件事,无论怎样地赞颂他都是一种误解,这对亚伯拉罕是不公平的,他也就不可能成为我们的信心之父了。只能成为一位宽厚的长者,一位民族的领袖。我们应该从属灵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从信仰的一面来解读亚伯拉罕。实际上,亚伯拉罕这时已经从离弃神的阵痛里拔出脚来,坚信神的应许是实实在在的,绝对不会落空。所以,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很淡,把拥有土地的多寡看得很轻,任凭罗得挑选土地。当罗得举目约旦河平原的时候,看见那片滋润的土地,一定是心喜狂澜,立即向亚伯拉罕要下这块丰盛肥沃的土地。并且逐渐将自己的居住地挪向繁荣富庶的蛾摩拉和所多玛城。而亚伯拉罕依然居住在山谷纵横的伯特利和艾之间的那块地方。就这点来看,罗得无疑是带着一种属世的眼光来选择的。这和我们一般的常人一样,哪块地方好,哪块地方肥沃,哪块地方舒适,哪块地方繁荣,哪块地方快乐,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地方。一个是山谷,一个是平原,我们不要夸口,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会和罗得一样选择平原的。可是,对亚伯拉罕而言,神的应许之地都是好的,都是流奶与蜜之地,无论是山谷还是平原。他心里充满的是与神同在的喜乐,就是荒芜之地也一定会丰盛起来。所以,他看重的不是土地,而是信仰的内在情愫已经给了他无限的满足。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因此,他之所以那么智慧和聪明,那么宽容与仁慈,都是从对神的信心而来的。假如他不依靠神,甚至背弃信仰,那么他和罗得的关系完全有可能因为财产的缘故,像我们俗世中其他人那样,叔侄儿反目而成为不共戴天之敌。这才是亚伯拉罕处理这件事的真正心理和动机。我这样说,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日后亚伯拉罕走过的信仰之路来看的。

亚伯拉罕与罗得,同为一个民族一个部落,又同是一家人。可是,于信仰上的分野,却是一个在高山之巅,一个在山脚之下。罗得的信仰,应该说也是出类拔萃的。他当初勇敢地跟随亚伯拉罕从千里之外的吾珥,来到神的应许之地迦南,其艰苦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这么大的信心,在艰苦的环境里能够持久地固守,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环境改变,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艰苦走向甜蜜的时候,其信仰的力度居然一落千丈。把眼光落在了属世的物质上,离弃了自己追求的信仰,远离了神的眷顾,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属世的物质基础之上,尽管拥有了那片肥沃的滋润的约旦河平原,过起了舒适的城市生活,但却为以后灾难的到来埋下了种子。而亚伯拉罕与罗得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亚伯拉罕坚信神没有因为他的罪过而撇弃他,依然不时地眷顾他,让他在应许之地富足起来。但让亚伯拉罕真正富足的不是在物质层面上,而是在于灵命的增长,信心的增长上。环境的好坏,与信心的增长不是一回事。从最初亚伯拉罕步出吾珥那天起,他想的就不是物质的丰沛和富有,而是对神的一种顺服,是从信仰的心灵里发出的对神的热爱和崇拜。从这点来说,真正的信仰是不管环境的好坏的,是不受环境的支配和制约的。然而,我们的信仰往往与环境是同步的。环境艰苦,我们的信仰就可能减弱以至退缩,甚至丢弃信仰。环境好时,我们就有可能走一条与罗得一样的道路,把目光瞄准在物质层面上,让自己更加地富足更加地舒适和美满。在灵命上倒退甚至消灭了神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从而远离了神。把神赐予的恩典归于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上。这样的信仰绝对不是神所喜悦的。当然,基督徒绝对不是苦行僧,追求那种沽名钓誉似的清苦和神圣。而是要追求与神同在的喜悦,神赐予我们的无论是苦和甜,都应该感谢我们敬拜的神。因为,神自有他的美意,我们一时间很难认清。亚伯拉罕与罗得真正的区别,不是表现在物质上,而是透过物质的表面可以窥见的是心灵的不同,是对神的态度上的不同。是依靠神与神同在,还是悖逆神脱离神的引领。这是叔侄两人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我们从亚伯拉罕与罗得分离这件事,应该在属灵的层面上得到一定的启迪。

 

【作者简介】 大漠,2009年8月28日在沈阳东关教会受洗归主。2012年开始在《雅博网》网站做文字侍奉至今。先后在《信仰之旅》、《文化中国》及网站发表信仰文章近200篇。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