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另类释经:摩西演义(终)

2013-04-18 作者:保罗的心  
来源:新浪博客我也要投稿

 第七回:事件重演,抽丝剥茧

  被拒迦南,事出有因

  真相在哪里?如此重要的史实,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了恢复事情的真相,实在有必要“案件重演”--重新回看“两次米利巴事件”。

  第一次米利巴事件。(在汛的旷野,出埃及后一个月左右,为第一代百姓)

  以色列全会众都遵耶和华的吩咐,按着站口从汛的旷野往前行,在利非订安营。百姓没有水喝,所以与摩西争闹,说:“给我们水喝吧!”摩西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与我争闹?为什么试探耶和华呢?”

  百姓在那里甚渴,要喝水,就向摩西发怨言,说:“你为什么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使我们和我们的儿女并牲畜都渴死呢?”

  摩西就呼求耶和华说:“我向这百姓怎样行呢?他们几乎要拿石头打死我。”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手里拿着你先前击打河水的杖,带领以色列的几个长老,从百姓面前走过去。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里,站在你面前。你要击打磐石,从磐石里必有水流出来,使百姓可以喝。”

  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长老眼前这样行了。他给那地方起名叫玛撒(就是试探的意思),又叫米利巴(就是争闹的意思);因以色列人争闹,又因他们试探耶和华,说:“耶和华是在我们中间不是?”(出 17:1-7)

  第二次米利巴事件。(在寻的旷野,出埃及后第四十年,已是第二代百姓)

  正月间,以色列全会众到了寻的旷野,住在加低斯。米利暗死在那里,就葬在那里。会众没有水喝,就聚集攻击摩西、亚伦。

  百姓向摩西争闹说:“我们的弟兄曾死在耶和华面前,我们恨不得与他们同死。你们为何把耶和华的会众领到这旷野、使我们和牲畜都死在这里呢?你们为何逼着我们出埃及、领我们到这坏地方呢?这地方不好撒种,也没有无花果树、葡萄树、石榴树,又没有水喝。”

  摩西、亚伦离开会众,到会幕门口,俯伏在地;耶和华的荣光向他们显现。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拿着杖去,和你的哥哥亚伦招聚会众,在他们眼前吩咐磐石发出水来,水就从磐石流出,给会众和他们的牲畜喝。”

  于是摩西照耶和华所吩咐的,从耶和华面前取了杖去。摩西、亚伦就招聚会众到磐石前,

  摩西说:“你们这些背叛的人听我说:我为你们使水从这磐石中流出来吗?”摩西举手,用杖击打磐石两下,就有许多水流出来,会众和他们的牲畜都喝了。

  耶和华对摩西、亚伦说:“因为你们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领这会众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地去。”

  这水名叫米利巴水(米利巴就是争闹的意思),是因以色列人向耶和华争闹,耶和华就在他们面前显为圣。(民 20:1-13)

  这两件事,明眼看,主要的区别只有两点:

  一、上帝的吩咐不同:第一次是“击打磐石”,第二次只是“吩咐磐石”,没说“击打”。

  二、摩西的反应不同:第一次是遵足指示行,第二次却违反指示,照旧的“击打磐石”,还击打了“两下”。

  结果,摩西“没有遵足上帝的指示”,以及由之引伸推论出来的“情绪化”、“没忍耐”、“不谦卑”、“滥用(误用)权力”、“体贴肉体”、“自高自大”、“影响恶劣”、甚至“亵渎基督预表”等等,都成了摩西被责罚不得进入迦南的各项罪名。

  这些本来都是不值一驳的无理指控,但为那张碎了一地的摩西沉冤申诉状,决定将其逐一叙述,细表如下。

  因着耶和华神对摩西的责罚,于是便衍生出许多关于对摩西的指控,大致上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罪名一:品格差--情绪失控、乱发脾气、体贴肉体、自高自大、怒责百姓。

  凡读过摩西五经,只要有一点点理性、有一点点良心的人,都只有一个结论——摩西是世间“最谦和的人”,圣经甚至明文记载   “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摩西在各种事件面前,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能控制情绪”并不等于“无情绪”。

  摩西爱憎分明,大情大性;有爱自然有恨,爱恨到极深之处,就免不得要“爆发”出来。摩西怒摔法版、打碎金牛犊,强逼百姓和水喝下,难道这些“怒气”不吓人吗?

  如果就“发怒”的结果来看,“击打磐石”与“摔碎法版”不知你会作何比较?就我看来,“击打磐石”与“摔碎法版”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比。

  众所周知,法版是上帝在西乃山上亲手书写并赐予摩西的,无论百姓如何叛逆,摩西也不应该将气撒在“上帝所赐的法版上”,又不是上帝的法版惹百姓生气,你摩西就是气得自去跳河,也不当亵渎圣物,将法版摔碎。

  再则,你完全可以这样依理推测,法版就是律法,你摩西如此放肆,岂不是有不要上帝律法之嫌?

  大胆摩西,前有摔碎法版的恶行(不要律法),后有击打磐石之毒心(不要救恩),实在是罪该万死!

  但有一点非常奇怪,摩西击打磐石惹得上帝大不开心,摔碎法版上帝却无任何表态,二者事理一样,行为一样,甚至过程也一样,只是摩西所“发泄”的对象不一样(前者是法版,后者是磐石),孰轻孰重,应是一目了然,可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实在很难理解。

  因此,因为前几次上帝没说什么,这使得那些拾牙慧的“牧师学者”们自然也不敢说好说歹。其实我怀疑,他们早就看不惯摩西的“牛脾气”了,只是上帝不说,他们也只好“敢怒不敢言”。

  这第二次米利巴事件,上帝金口一开,这群人久抑之心自然爆发,应声而起,大有旧账新账一起清算之势,好不称心。

  而对于摩西这一百二十年来的艰辛劳苦,特别是对“第二代”以色列民仍是教而不善,痛心疾首他们与父辈相象,担忧他们重蹈上一代覆辙的悲悯心肠,以及摩西对上帝当初的重托时时挂心、生死不顾、倾尽全力的完成心志,这些“牧师学者”们,恐怕连边都沾不上。

  恕我直言,退一万步说,即使摩西有一点“失控”,要怪也只能怪他不老早就狠下心肠跑掉,或草草顺手成就“上帝旨意”,把这些刁民统统灭绝,那就不用受这么多闲气了。

  我们今天个个这么“有修养”,请各位扪心自问:“是我们修养好?还是没有真真正正对百姓、对上帝动过真情?”

  你对上帝“不真”,上帝对你自然也“来假”;你对上帝“没情”,上帝自然对你也“无爱”。

  整本圣经中,所有上帝的仆人,上帝最看重的,就是一个“真”字,你软弱上帝可以怜悯;你冲动上帝可以磨炼;你跌倒上帝可以扶持;甚至你象彼得一样不认耶稣,上帝依然有鸡叫的声音和慈爱的目光来促使你回转;但唯独你不能跟上帝玩“假”的,要不然,你会跟法利赛人一样,死的很惨!

  我们当中很多“绅士”一般的“牧师学者”们,大概都不会情绪失控、乱发脾气、怒责百姓,那是因为他们“比摩西更谦和”呢?(我没有多大信心去相信有很多这样的人),还是,道貌岸然,假冒伪善,根本不敢得罪会众--他们的“衣食父母”呢?!

  大凡要就事论事,就必须进入“处境”中去,若你不能明白体会对方的处境,进不了应进的层面,收声(闭嘴),便是你最大的智慧!

  罪名二:血气盛--不依指示、误用旧法、擅作主张、随意出手。

  单就两次米利巴事件的比较,从某种角度说,本人认为,本次好似“上帝设下一个局”,让摩西去“钻”,最后再“栽赃嫁祸”,目的就是使得摩西不得进迦南去。

  第一、既说只是“吩咐磐石”,那么叫摩西记得拿“杖”去干什么呢?这不是蓄意误导、多增加摩西跌倒的因素么?

  第二、说到“指示”,这不是“造方舟”或“建会幕”,可以有明确的“尺寸规格”作标准。现在是关乎管治百姓的“应急事件”,而应急事件,从来都有许多“见机行事”的“灵活做法”。

  看摩西怒摔法版、打碎金牛犊,强逼百姓和水喝下,哪一件有上帝明确吩咐呢?上帝忿怒降下,摩西却为百姓苦苦哀求,更是明明的“顶着”上帝的旨意而行。谁知这一趟,却忽然要一板一眼全按剧本照演, 单单就“说”与“打”一字之差就铸成大罪,分明是有“陷害”的嫌疑!

  第三、你先“安排”一个最易勾起摩西伤心回忆与百般闹心的时间、地点和情景,那三十八年前“临门失脚”之痛,及随后带来的第一代人统统“死光”的惨状,不能说不是摩西与以色列人的“软胁”和“硬伤”。如今旧地重游,百姓又开始闹起,大有剧情重演之势,然而上帝却容让百姓发难胡闹不加责备,直等到他们把摩西撩得“火星”冒起,以致发生小小的一点“闪失”,就独责摩西,这难道没有故意之嫌嘛?

  总之,上帝分明是在“设局”,包括用“传统艺术”(上次击打磐石的旧例和现在叫他拿着杖去的暗示)、和用“情景艺术”(勾起摩西的伤心和百姓的闹心),惹摩西“上火”,引摩西“入局”,诱使摩西不自觉地击打磐石,然后再找他碴,将他“入罪”。

  不过,叫我更困惑不解的,是某些“解经者”在道貌岸然地指责摩西的同时,怎可以不心慌呢?--若摩西真是如“字面”所说那样,因为某次没有依足某些指示就落得这般下场,“物伤其类”,谁(你、我、他)还可以(敢)如此安心一事奉下去呢?

  难道你凡事都能清楚上帝的旨意?

  难道你凡事都能遵足上帝的旨意而行?

  难道你还能够强过摩西?

  难道你不怕也落得个如此下场嘛?

  对不起!!!

  上帝若是这样的上帝,事奉岂不变成了十足的“伴君如伴虎”吗?你还能心安理得、兴高采烈地指责摩西?恐怕你老早就在摩西之前被上帝责罚得遍体鳞伤,吓得屁滚尿流回米甸旷野当羊倌去了吧?

  如果你不长“人心”,还心安理得每天“解经讲道”,不怕哪天口中不慎(谁能做到全慎?),惹上帝生气,判你客死他乡(家门口),不得进入迦南美地,岂不“傻“哉?

  我不能!!!

  这样的上帝,不是我所信的上帝,我非但爱不起来,甚至避而远之!

  因为,这样的上帝,根本“不像”圣经一直启示的上帝,而摩西与上帝一百二十年来非比寻常的深情厚义(他们是面对面的朋友),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变成这样的“公事公办”、彷如陌路。

  我有理由说,上帝在这里用心良苦,“做足一场戏,演出一个不近人情的样子”,其实是别有涵意。当然,明明告诉你也无妨,那些只会“查字典”释经的“牧师学者”是不会明白这个的,因为他们根本不认识上帝,也不认识摩西!

  罪名三:解错经--屡打磐石、破坏预表、得罪基督、自取沉沦。

  这是最可怕也是最莫名其妙的罪名。

  磐石预表基督,这是某些经文可以解释和对照的,但不能“放诸四海皆准”,一看见“磐石”就说那就一定预表“基督”,然后  “击打磐石出水”就是预表“基督流血赎罪”,再然后“三打磐石”就成为了“三钉基督于十字架上”。

  实在是越扯越远,胡说八道。

  当然,旧约是有许多新约的预表,但预表必须整体地、立体地、动态地、有层次地看,否则就会跌落“字典释经法”的谬误里--将一个圣经字眼的解法硬套在另一段不相干或层次不同的经文上面去。

  两次米利巴事件中的磐石,虽然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证明了其有预表基督的意义,但这种预表是救恩性的,磐石流出水,给了以色列民生命,这些都是指着属灵的层面讲的,所以保罗一再地在水与磐石之前加了一个“灵”字,他就怕我们查字典查到这里的时候,直接就把这块磐石说成是基督了。

  如果我们照查字典去解释,摩西再度击打磐石,就等于“重钉基督于十字架上”,那么其所产生的结果,就不是象征性地不许他进入迦南可以了事的,所犯的乃是践踏基督十架宝血的大罪,结局应该是永远灭亡。

  若是这样,上帝对摩西的责罚(预表性地不让进迦南),就不是太重,而是太轻,轻到违反了基督教神学基本教义,动摇了基督教的根基。

  还有一些有套路的“牧师学者”,说摩西只能“代表旧约(律法)”,所以没有“资格”领以色列人迦南去,要由“代表新约(恩典)”的约书亚(名字与耶稣同义)取代他的位置……

  真不知所云,听是好,不听是好?

  事实却是,这些人根本不知何谓真正的“预表”--他们不知道,摩西(整个的摩西),才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耶稣基督预表,而摩西之所以“被拒进入迦南”的事件,也正正是“基督赎罪救恩”的伟大预表。  

  第八回:含冤不伸,乃真神仆

  无辜代罪,正是救恩

  请让我们有“立体”和“层次”的目光来看待圣经中的所有事件,许多解经上的错,都是错在将这些事件过于“平面化”的处理。

  同样,在解释两件米利马事件时出差错,往往就是把两件米利巴事件简单地作“平面化”处理,强行将它们压扁在同一个层面上,没有将它们放在合适的处境上去理解。

  比较两者当然是可以的,但比较时应该将两者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脉络”上面立体地比较。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关键的层面,那么许多鲜活的真义就跃然纸上,例如:

  第一、第一次米利巴事件,上帝没有责问闹事的百姓,但这不能作为第二次米利巴事件,上帝也不责问闹事的百姓的合理解释。

  二、综观整个出埃及的过程,百姓犯罪或反叛,上帝是一定会有所追究的,小则小惩,大则大惩,直至扬言“灭光”他们,不留一个进入迦南。

  第一次米利巴事件暂不追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时他们刚出埃及,信仰基础幼稚,信心弱小,当然情有可原。但自从西乃山领受了十诫之后,我们发现,无论是第一代或第二代人犯罪反叛,上帝都会严加追究。

  在第二次米利巴事件之后,上帝也曾经非常严厉地责罚第二代以色列人,单就什亭拜巴力的事件,上帝就击杀了二万四千人。所以,在第二次米利巴事件中,上帝对闹事的百姓全不追究,独独责罚摩西,理应是不正常的举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当中必定另藏玄机。

  三、不少人以为应以上帝的“金口”为准,即是祂对摩西的直接判语应是最权威的,就算摩西在申命记中三次说到“上帝是因你们(百姓)的原故向我发怒而不许我进迦南”的,也不能作为推翻上帝“原判”的依据。单从这一平面上看,两者间是有矛盾的(这也是圣经中貌似的矛盾),造成这样的结果,恰恰就是我们没有从“立体”的层面看圣经所产生的结果。

  四、我们必须清楚,民数记中的“耶和华说”,实际是“摩西说…耶和华如此说…”的意思,因为申命记中的“摩西说”与民数记中的“耶和华说”,实质都是“摩西说(写)”的--所以,真正的权威不在于字面上是不是写着“耶和华说”,关键是在于摩西是不是照着“耶和华的意思”“老老实实地说”。

  五、单就对第二次米利巴事件判决的解释,申命记中的“摩西说”应更具有权威性--因为,民数记20章以及其他相关经文中的“耶和华说”,相当于摩西对第二次米利巴事件“演变的过程”和“情景对白”的叙事性的真实记录(相当于纪录片),并没涉及到事件背后所要诠释的意义,而申命记中的“摩西说”,却是摩西事后对整个事件所作的“综合思考和合理解释”。

  六、如果大家不接受摩西在申命记中的“合理解释”——即“上帝是因百姓之故而不许摩西进迦南,而并非是因为摩西本人的过错”,那么,其所引发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摩西的人格和可信度由此将轰然倒塌(假意编造谎言为自己脱罪),这样的结果,造成的不只是申命记中的“摩西说”不可信,而是连民数记中的“耶华和说”,以至整个摩西五经都一不可信。

  七、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同时接受两个讲法--民数记中的上帝“判语”没有误记,耶和华确曾这样公开地归罪于摩西;但摩西在申命记中的“辩语”也没有误解,他清楚地知道上帝是因为百姓之故而非自己的过失而责罚于他。

  整合两种说法,面对“耶和华说”与“摩西说”之间的矛盾,合理的解释,便是上帝在“别有用心”地“故意冤枉摩西”。

  八、由此,我们必须再回到上帝对“罪”的追究的问题。

  我们知道,从整本旧约来看(以致整本圣经),上帝关心的重心好似并不在于个别人的行为,而是以色列民族整体上有否信心与顺服的表现。就这点上看,令人遗憾的是,出埃及后的第二代比第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若第一代因为不信而不能进入迦南,那么,很简单的一个结果也理所当然:即第二代理应也不能进入迦南。

  九、问题是,若第二代人又因为不信而不得进入迦南,哪不知道要等到第几代人(纵观人类的悖逆史,恐怕是没有一代人)才可以进迦南了!

  事实上,基督信仰的救赎论,正是要解决这个“神人之间的千古难题”。

  十、结果,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种救法是可能的,就是由一个无罪的去代替那些有罪的;责罚那一个无罪的,放行其他所有有罪的。(注意:有罪无罪,重心是整体上是否甘心顺服上帝,而非外在枝节的道德行为)

  这里说的,其实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基督教救赎论,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只会背书,却不会将之应用在第二次米利巴事件中摩西被罚的情节上。

  用基督教救赎论中“无罪的代替罪的”、“义的代替不义的”的来理解整件事,答案就呼之而出--

  上帝为了拯救第二代以色列人,使他们能够进入迦南,就借第二次米利巴事件,按排摩西进入他所设定的角色--担当百姓的过犯。

  事实上,摩西代替百姓(第二代)“死在旷野”,就是这些百姓能够“活在迦南”的唯一合理解释。

  ……

  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 

  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

  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

  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赛 53:3-5)

  以上的经文,适用于基督,也适用于摩西,二者的际遇与使命都非常神似。了解摩西的,也更了解基督,反之亦然。

  摩西“含冤”,客观地讲,千百年来,即使今天在教会中依然如此,这是因为我们还不能完全明白基督信仰的核心精髓--无辜赎罪的教义。

  第二次米利巴事件所预表的,正是伟大的“赎罪神学”。

  第二代的百姓可以大摇大摆进入迦南,绝对不是他们的“义”,也不能简单说上帝有恩典就可以放行了。

  上帝有恩典有怜悯,但也绝不以有罪的为无罪,除非,有人自愿为他们顶罪。

  为解决中间的难题,上帝“设局”给摩西,要他背负第二代以色列人的罪(不仅是在米利巴缺水闹事,而是整体的不信和不顺服),让他们不致于也像他们的父辈一般客死旷野,一个不留。

  摩西含冤莫白,默然忍受,这体现了他对上帝最大的“信”和对百姓最大的“爱”--这是他的顺服,也是他的大义,与一千五百年后,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顺服与大义,遥遥呼应,辉耀史册。这就是预表。

  “义”并不是肤浅地指“外在的道德行为”,而是指“心灵的道德行为”,这“心灵的道德行为”恰恰就表现在,为成就上帝的心意,即使受尽冤屈,仍无怨无恨。

  摩西击打磐石当然带有个人“情绪”,但这“情绪”的根源却是归结于他对上帝的忠诚,对百姓的爱(恨铁不成钢),从这一点来看,其动机的本身并无过失。至情至义的上帝,看透人的心肺,岂不谅解摩西的举动?

  最后,我们必须申明一点,就摩西本人来讲,并没有义,他本身的罪,仍是靠基督洗净。但我们理应牢记,在基督担当我们众人的罪基础上,延伸出的,是在基督里的我们也必须彼此担当。

  上帝给我们一个功课,是我们要彼此担当,为别人代求认罪,其救赎力量是大得无比的:

  --它使你“自己”先蒙上帝悦纳;

  --它使你的“代祷”蒙上帝悦纳;

  --它使你代祷的“对象”也蒙上帝悦纳;

  所以说,彼此担当能救你自己,也能救别人。

  成就客观救赎的,当然是主耶稣基督钉十字架赎罪的担当;但将基督的救赎落实在你自己和别人身上的,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体现在我们之间的彼此担当。

  简单说,当你心甘情愿“担当”别人的罪以先,基督就已经担当了你的罪了!

  基督,是“担当”的最高典范;摩西,是“效法”基督的最高典范。

  ……

  摩西的最后日子,他人看到的是“临门失脚”、“晚节不保”;你应看到成就使命,完美谢幕。

  摩西之“能担当”,在米利巴事件的“无辜顶罪”却默然忍受,实质预表千年之后“客西马尼园中的基督——父啊,照你的意思,不要照我的意思”。然而,两者皆上帝的“杰作”,人间“极品”,一个是成就罪人救恩的根源,一个是救恩成就之后的美果。

  至此,摩西不是晚节不保,也不是惨淡谢幕,而是以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进入迦南--常人是跋山涉水,摩西却脚不沾地凌空而过……

  最后,我依然想引用年老彼得的那句话:

  “他从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他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们同他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彼后1:17-19)

  话中没有摩西,画中却有摩西。看哪,在明亮晨星映照下,摩西正与基督同在圣山之上,面对面……

  这画面,即是你我终极的盼望!

【作者简介】 网名保罗的心,实名王天鹏,男,温州平阳腾蛟福音堂专职传道,《新生命》福音期刊总监。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