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又来,想起韩志勇大哥等
前奏
哪里有灾难的发生,哪里就有基督徒的救援和见证,他们为要实践“上帝爱世人”的使命。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当时,整个中国陷入了巨大沉痛当中。据基督教全国两会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教会及信徒向灾区捐款共1亿1700多万元并捐献大量物资(这不包括来自难以统计的家庭教会以及海外教会的大量投入)。官方也报道先后有100万志愿者奔赴灾区,而据《宗教信仰与社会使命》一文介绍:百万志愿者中有50万人是基督徒,他们以参与赈灾救济、照料伤员、心理安慰等工作奉献爱心,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我在2009年1月12日成都基督教救灾联席会议上听到秋雨之福王怡牧师(当时还是长老)发言中提到一组数据,称当时仍然留在四川参与重建及心理关怀的志愿者约有1万人,其中90%都是基督徒。
2009年初夏,阿信大哥着手编著部分汶川大地震基督徒及机构在灾区的见证,书名《有一种爱叫坚持—汶川地震志愿者真实见证》(香港出版),后来也有报道称成都以诺阅读已经引进国内出版。阿信大哥曾在编稿之时发来书稿征求我有啥建议,可惜那时我正陷在贷款来做的灾区“以工代赈”的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泥潭,全部身家都砸进去也不见效益,最后欠了很多债务。我想,像我这样参与救灾到贷款欠债来支持的人,这在志愿者中应该是不多见。感恩的是,跌跌撞撞之中,家里又添了两个宝宝,而且到2013年3月底,我终于在地震五周年来临之前,还清最后一笔欠成都某机构的小额贷款(含他们原本是赞助该项目租房的费用)。这是我这几年祈祷中常提及的一处软弱,是我参与汶川大地震救灾留下的忧伤,幸好我并不孤单,一路有陪伴的朋友为我守望支持,现在灾区欠债问题上终于能如愿以偿,无债一身轻,真是神迹!
当年我太忙乱,基本上没能给阿信大哥编著的那本书什么实质建议,直到2010年10月我去温州参加由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主持的基督徒文字营,从麦种学社编辑吴迦勒弟兄那里才看到了该书的正式出版物。书中的主角大部分我都认识,文字都是他们自己写的,因此在求真上做足了功夫。认识阿信很快成为朋友,文字事工上他更是我的兄长,那时他是《512重建特刊》的编辑,没有他的鼓励和每一期催稿,我也许在灾区就不会拿起笔。
我是个直肠子,想直截了当的谈一下对《有一种爱叫坚持》的读后感:书中所讲述的当然是真实的,这是该书的价值所在,具有反映当代基督徒参与公益事业足迹之里程碑的意义。但当代中国基督徒文化素养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讲述稍显平面,而且主要采访的都是代表人物,对于普通基督徒志愿者以及在灾区基督徒创建的项目被践踏、被驱逐、被霸占以及基督教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本书都不敢涉及,这就是我认为该书若要再修订时需要完善的地方。这本书与柴静的《看见》、廖亦武的《上帝是红色的》等较成熟的采访书籍比起来还有不小的距离。当然我也知道,我所看见的阿信大哥及以诺阅读等该书的出版人士是知道的,这是当代中国出版的苦衷,也是言不由衷的委屈所在,特别是宗教人士参与NGO还处于萌芽状态,这也是正常的成长之路,来日方长。祝福阿信大哥!
汶川地震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大的改变,我从起初的志愿者变成了灾区创业破产者;从小时候的计生干部子弟转变成为犯法不违背良心的反对计生的屡次超生者;从一点点的文学爱好者转变成半路出家的写作者。
昨天雅安又发生地震,令我想起抗震救灾的日子,想起与我并肩的战友们,有的已经在灾区离世,想着想着泪水就在眼中打转,于是动了写写他们的念头。
近来很忙,仍要张罗为年届八十的长老编辑出讲道集;自己也在整理五年来的几十万文字,希望今年能正式出一本散文随笔和一本小说,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作为孩子们的父亲要用汗水换奶粉钱及在教育上的责任,责无旁贷也天经地义。因此,写作时间很冲突,特别又处在一个在家在外都是环境嘈杂中写作,是我需要面对的挑战。祈求上帝怜悯我。
写作是一生甚至代代相传的事,太史公传承先辈史官传统,为写出《史记》这样的巨著付出了多少心血,身残不废,达到人书合一的历史光辉。那呼召我写作的更是要我的文字能散发灵性的光辉,我的路还很长,仍需忍耐等候从祂而来的时候,无论何时何地,遭何境遇,我正在仰望中实践《有一种爱叫坚持》。
(写到这里,女儿又在催我跟她出去,催了多次,当我望着那眼神,亲爱的宝贝,我岂能拒绝呢?就让往事暂且继续留在腹中,先写个前奏,回头继续……)
【作者简介】 章以诺:雅博网作者,重庆垫江人。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毕业,北漂三年,摆过书摊,做过演员,摄影师,参与过航空乘制服设计,归主后南下虎门创业,成功与失败之间曾赴川震灾区一年多。现居广东东莞,全职侍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