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不祭拜=不要祖先?误会大了!
在美國,清明節與復活節日子非常接近,某日,一位旅居美國的台灣人於清明節到墓園掃墓,準備了豐盛的祭物;另一位基督徒美國人掃墓時,頂多在墓前擺束鮮花,所以當他看到台灣人準備的一桌山珍海味,內心好奇:「為什麼要在墓園裡『野餐』?」後來得知,原來是在「祭拜祖先」。
於是,美國人率直的問台灣人:「你的祖先真的會起來吃嗎?」台灣人不假思索的回答:「你的祖先若會起來聞你的鮮花,我的祖先就會起來吃這些食物。」
這看起來像是一則笑話,卻也真有其事,不僅看出中西方在祭祖與信仰的價值觀上非常不同調,值得更深省思祭祀、拜拜背後的動機,究竟為了甚麼?一旦釐清背後的動機與目的,就能除去一般大眾對於「基督徒不祭拜=不要祖先」的錯誤認知。
從祭祖看聖餐「敬祖、念祖」不等於「拜祖」
許多人對基督教的印象,中性的描述是基督教「不拜祖先」,負面的說法是「不要祖先」,批評的講就是「不孝」。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牧師王武聰認為,祭拜祖先、神明,又拜鬼魂,是錯綜複雜的問題,牽涉到文化、宗教、家族、功利思想等層面,深沉又糾結。
針對上述的故事,王武聰牧師提出不一樣的思考觀點。美國人或基督徒獻花,並不是期待祖先起來聞花,只是表達對祖先的追思與敬愛;而台灣人祭拜食物,祖先若如期待跳起來吃,才真會「嚇死人」!又如果祖先真需要吃,那他們一定會餓死,「因為我們一天要吃三餐外加宵夜,祖先逢年過節才吃一餐,到底是孝,還是不孝?」
再深入探究,就會發現祭祖用吃來表達,背後有很深的《聖經》根基。《聖經》中最重要的聖禮就是聖餐;而猶太人最重要的晚餐是逾越節的晚餐,吃羊肉、無酵餅與苦菜來感謝上帝的恩典、記念祖先在埃及所受的苦。從逾越節晚餐延續到耶穌的最後晚餐,用餅與杯來記念他,都是用吃來表達。
所以保羅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再來。」聖餐是把記念耶穌過去為我們而死,以及對未來的盼望,拉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