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大恩当言谢,凡事要谢恩

2015-07-17 作者:黄幸平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感恩是人不可缺失的重要品质。中国传统节日里虽然没有感恩节,但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感恩意识。比如,为人熟知的词句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

 
  “大恩不言谢”意在表明大恩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感谢的,只要把感激之情放在心里或者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但我认为,言谢也是一种感恩的行动,且当是感恩行动的开始。由此感恩之心,到感恩之言,再到感恩之行。再者,若有大恩大到受者无以图报,任何行动都无法报答的情况,我想就只剩下不住地言谢可以表达心意了。此外,我认为大恩虽不能用言谢就能报答,但我们需要用言谢来表达。
 
  耶稣基督十字架的爱是大爱,流血赦罪之恩是大恩。这大恩大爱不可忽略,“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来2:3)这么大的救恩,我们就是“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也是理所当然的,(罗12:1)但也是难报千分之一的。所以说,大恩不需要报答,也难以报答,但需要回应。“将身体献上”侍奉主是感恩之行的回应,谨记主恩不忘感谢主是感恩之言的回应。
 
  在《路加福音》第17章讲到,耶稣行经撒玛利亚和加利利边界的一个村庄,医好了十个大麻风病人的事迹。对于施恩者耶稣的大恩,言谢感恩的只有一个。耶稣说,不是有十个人得到医治了吗?那九个在哪里呢?耶稣的反应是否让你有所反应呢?圣经说,“凡事谢恩”。并且说,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定的旨意”(帖前5:18)。在这里受恩当言谢是命令,是不可讨价还价的旨意。如此命令难抗,但是否难从呢?如果抗拒,不谢恩,会更好吗?我想不会,只会境况更坏,心里更苦。学会凡事谢恩不仅带来乐观的心境,可能还会带来乐观的环境。求主给你我一颗心,一颗感恩的心,对生命中的一切赐予,不吝谢辞。
 
  当然对于大恩,不能说句谢谢就完事,这是很显然的;但如果连一句谢谢的话都没有,这更显然是不能的;更有甚者以“大恩不言谢”为托词拒绝言谢,这更显然是不对的。换句严肃点的话说,施者说不用谢是美德,受者说不言谢那就是缺德了。我想说的是,大恩当言谢,光谢显然是不够的,但若能从“大恩当言谢”开始,会十分有利于个体生命心灵与道德的培养,甚至有利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良好风气的形成。
 
  由此我想到一部很有名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这是一部摘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七项大奖的电影,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讲述了德国企业家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多名犹太人免于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100多人的名单,他用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倾家荡产、竭尽所能地挽救这些犹太人的性命。犹太人对他不住感谢,有感恩之言,更有感恩之行。二战结束后,这些被辛德勒救助过的犹太人不住地救助穷困潦倒的辛德勒,直到他离世。后来这些犹太人把辛德勒安葬在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结尾部分:几十年后这些犹太人大多年老发白,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来到辛德勒的坟前,每人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表达敬意与谢意。犹太民族给世界的震撼不仅仅是智慧与坚韧,还有永远不变、代代相传的感恩。
 
  感恩要说出来,也要行出来。尽管感恩之行相比感恩之言更为重要一些,但言谢也是需要的。对此有人幽默地说,这就好像一杯牛奶比一杯白开水可能更有营养,但总不能从此你就不再喝水了吧。受恩者对于施恩者说句谢谢的话,这种心意的表达是应当的,也是需要的。如今这种需要变成急需要,因为在很多时候要一个人说句谢谢已经变得很难,或者总在机会失去的时候懊悔自己没有来得及言谢。因此我们鼓励:在家里,父母与儿女之间,夫妻配偶之间要学会言谢;在教内,牧者与信徒,肢体之间要学会言谢;在教外,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亦当学会说谢谢。对上帝就更当不住地谢恩。如此受恩言谢,必会更加蒙恩。
 
  蒙恩的你,记住了吗?凡事要谢恩,大恩当言谢,恩上更加恩。
 
  

【作者简介】 黄幸平,生于基督徒世家,1992年蒙恩,1999年蒙召,2003年毕业于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学士。现居安徽宿州,从事教会与神学培训工作。任宿州市基督教两会秘书长。牧会至今九年,在青年事工、校园事工、文字事工、教会历史研究等方面深有负担。蒙神恩典,有机会受邀在安徽各地、河南、内蒙、浙江等地领会;热心文宣事工,在国内外各类杂志网刊发表论文、讲章、随笔多篇,已逾30万字。曾在全国两会举办的“中国教会写作人才培训班”学习,现被聘为中国基督教杂志特约撰稿人。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