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
2015-06-08
作者:王清文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中国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社会层面的结合点
摘要:本文试图以孝道为切入点,架起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文中阐述了作为“仁”之源的儒家孝道,与源于神爱的基督教孝道的相融相异性。两种孝道都强调生活的供养和内心的诚敬。相异处在于儒家的孝源于人的良知本能,是天性;基督教孝的动力源泉是神。儒家的孝只言孝人,是有等差的爱。基督教的孝既言孝人又言孝天,孝天先于孝人,通过孝人体现孝天,是博爱。
一、引言
“孝道,仁之本也”,在中国,孝道一直被认为是做人的关键,其他一切人性的美德,莫不由此而出。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句话道出此中真理。“仁民而爱物”,固然是美德中的最大者,而这种美德的养成是由“亲亲”孝道开始的。在孝道的影响下,中国产生了极灿烂的文化。近年来,基督教迅猛发展,由此产生了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作为不同类型的文化,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该如何对话,孝亲之道为我们建立起了对话的平台。儒家的“仁”通常是作为最高的人性本性,而基督教的“神爱”本质上属于神性的力量。孝道在这两种文化中范畴不同、侧重点不同,一个是神学的超越性为中心,另一个则关心人类的进步,但二者的功能和践行方式又有趋同性,本文通过对比二者相容与相异的特性架起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
二、儒家传统中的孝道
仁为德之本,孝为仁之源。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其思想核心的仁,不仅仅是重要的道德宗教概念,也指某种特殊的美德,尤其是与爱人、助人、对父母行善等有关的品德。《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1](P71)明确指出,孝弟为仁之本。《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不仅仅把孝道作为人与人关系之本,更作为人与万物关系之本。儒家秉持的仁义礼智的观念,温良敦厚的德行,诚意正心的修养,修齐治平的理想,都是从孝道的主张出发的。可以说不了解儒家的“孝”就无法了解儒家的“仁”。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2](P39)南唐徐铠《说文系传》曰,“子承老为孝,孝子能赐其类,故过槁木必趋之,见老者必敬承之也。”是行仁的美德之一。孝经过孔孟发扬光大,其含义涉及到法律道德、人伦关系、学术思想各个方面。比如孔孟以孝论政。《论语。为政》,“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再如,以孝谈教化,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即“事父母能竭其力,”移孝为忠便能“事君能致其身”,以孝为敬便是“贤贤易色。”可见,孝道不仅仅是“善事父母”之道,是行仁的方法,而且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核心部分。
(一)孝道是天经地义。《孝经。三才章》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作为天之经,地之义,所有百姓都当以此为最高法则,不得违背。“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开宗明义》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凡不遵行孝道的人,便是违“天经”,背“地义”,无以立德。可见,儒家以孝道立天下之大本。
(二)孝道是人类的天性。《孝经。三才章》:“父子之道,天性也。”孟子云:“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可知人之爱其亲,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孝亲须从亲亲始,亲亲须从爱亲始。人之所以能“爱亲,亲亲”完全处于理性的思想,出于人的良知良能。
(三)怎样孝顺父母。
1.诚敬的态度。儒家所倡导的孝道和诚敬密不可分。《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儒家以内心的天性作为立孝之本,故行孝必须出于内心之至诚。“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载:“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也,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诚敬是儒学的基本精神,能诚与敬,才能事君以忠,待友以诚,对人有礼。由敬亲而敬人,有敬人儿敬事,由此形成中华民族对一切事物严肃认真的态度。
2.强调推广。强调由近至远,由己及人的推进。儒家的孝道,先由最亲的父母起,纵向,向上推及祖父母、曾祖父母至于祖先。向下,有最亲的儿子、孙子至于子孙后代。横向,由同父母的兄弟姊妹到同族、同宗的弟兄姊妹,由同姓到异姓的弟兄姊妹以至天下众人。即由孝亲而孝贤,由祭亲而祭贤人,由爱亲而爱老,由尊亲而尊君,由对父母持孝敬之念而生为臣之忠,为夫之和,为兄之友,为弟之恭,为友之信,这种以孝为中心从上下左右步步推进,因而孝道成为立德立仁之本。所以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成为儒家全部伦理道德的核心,原因正在于此。
三、基督教信仰中的孝道
纵观基督教的信仰,所注重的是两方面的关系:一、纵向:神与人的关系。包括神对人的超越性的怜悯以及人对神的虔诚敬拜。二、横向: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怀。贯穿这两种关系的只有一个字“爱”。在谈及神人关系时,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一书四章直接说道:“神就是爱”。在谈及人对神、他人的关系时,马可福音十二章三十节说:“你要尽心、尽性、尽义、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是爱人如己,在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可见无论哪种关系,都贯穿一个字爱,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爱特指的是神爱(Agape),是一种主动给予的爱,是一个人完全为了他人而做出的慷慨的举动,是源于神的、纯粹的、单向给予的爱。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天地相隔遥不可及,而是父子之情。主耶稣当年教导门徒祷告说:“我们在天上的父”。可见,神即是我们在天上的父,则神人之间不仅仅是救赎与被赎的关系,也是父子关系,要尽心、尽性、尽义、尽力爱主你的神,也就是说子要爱父。因此基督教的孝道不仅要求爱地上的父,而且也要爱天上的父。
“爱人如己”也就是要爱身边的众人,路加福音说:“神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充分体现了上帝的博爱。约翰一书四章九至十节说:“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约翰一书四章十九说:“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因此基督教信仰所言及的子孝父是以父的慈爱为基础的,无论是人对于神的爱,还是对同类的伦理关怀,都是以神的爱为源泉的。
基督教在谈到对人的孝道之前,先谈对神的孝道。路加福音十五章二十一节记载浪子归家的第一句话是:“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基督教强调实践爱心生活,最重要的是爱神,其次是爱人如己,因此爱神者,必然爱人。在爱人的生活中,实现对神的爱。约翰一书四章二十节说:“人若说,‘我爱神’,却恨弟兄,就是说谎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所没有看到的神。爱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神既然要我们爱身边看的见的弟兄,每天最常见的当然是身边的父母。正因如此,“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这是在摩西十诫中排在人与人关系的首位的诫命,并且是十诫中唯一在今生有应许的诫命。
《圣经》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到了孝敬父母的要求:
(一)孝敬父母的原因:“当孝敬父母”这是神的命令。耶稣的教训:耶稣回答说:“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神的诫命呢?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使徒的吩咐:以弗所书六章三节“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做人的常理:《玛拉基书》一章六节“藐视我名的祭司啊,万军之耶和华对你们说:儿子尊敬父亲,仆人敬畏主人;我既为父亲,尊敬我的在哪里呢?我既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里呢?”。
(二)对不孝敬父母者的警戒:《箴言》二十章二十节“咒骂父母的,他的灯必灭,变为漆黑的黑暗。”《箴言》十九章二十六节“虐待父亲、撵出母亲的,是贻羞致辱之子。”《箴言》三十章十七节“戏笑父亲,藐视而不听从母亲的,他的眼睛必为谷中的乌鸦啄出来,为鹰雏所吃。”《申命记》二十七章十六节“‘轻慢父母的,必受咒诅!’”《出埃及记》二十一章十五节“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
(三)如何孝敬父母:1、生活上的供养。《马可福音》七章十至十三节“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神的道。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2、精神上的抚慰。《箴言》二十三章二十五节“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箴言》十章一节“所罗门的箴言: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3、诚敬的态度。《以弗所书》六章一节“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箴言》四章三节“我在父亲面前为孝子,在母亲眼中为独一的娇儿。”
(四)孝敬父母的榜样。1、顺服的以撒。《创世纪》二十二章六至九节,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以撒对他父亲亚伯拉罕说:“父亲哪!”亚伯拉罕说:“我儿,我在这里。”以撒说:“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亚伯拉罕说:“我儿,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于是二人同行。他们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2、宰相约瑟。《创世纪》四十六章二十九节,约瑟套车往歌珊去,迎接他父亲以色列。及至见了面,就伏在父亲的颈项上,哭了许久。五十章一至二节,约瑟伏在他父亲的面上哀哭,与他亲嘴。约瑟吩咐伺候他的医生,用香料薰他父亲,医生就用香料薰了以色列。3、孝媳路德。《路德记》用了一卷的篇幅记载了善良敬虔的路德因着舍己的爱,照顾无依无靠的婆婆,并且最终蒙神赐福成为大卫曾祖母的故事。他是圣经两卷以女性命名的书卷之一。这卷书在以色列一年一度的收割节中定期公开宣读。4、耶稣留下的榜样。挂在十字架上忍受剧烈痛苦的耶稣仍然惦记着肉身母亲的生活,并且把他托付给自己最信任的门徒约翰,《约翰福音》十九章二十六至二十七节,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注:原文作“妇人”),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四、二者之间的相融相异性
作为仁爱精神具体体现的“孝道”,架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的桥梁。仁爱精神是中国的一种最基本的精神,同时也是基督教最基本的信仰。无论是基督教信仰的孝道也好,还是儒家的孝道,在强调生活上供养的同时,都特别强调诚敬的内心态度。不同之处在于,儒家的孝道源于人的良知良能,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儒家以仁立仁之本,而孝道则是立仁之本。《中庸》载:“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亲亲,仁也。”[3](P430)因此,《论语》认为孝弟为仁之本,能“亲亲”者,始能“仁民”,能“仁民”者始能“爱物”。无论为仁,无论为孝,离不开的是人,行孝的,所孝的都是人。因此以孝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着重于人。而基督教的孝道以神爱为本,是一种由神而来的完全给予的爱,他源于神而归于神。他不单是以其所余施于人,更是倾其所有给予人,是用彻底的牺牲来完成仁爱的最大使命。这种爱不仅仅爱君子,还爱罪人,不仅仅爱父母、亲人、朋友,还要爱仇敌。不但以爱报德,而且以爱抱怨。因此神爱是基督教孝道的动力和源泉,孝亲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对神爱的有力回应。基督教的孝道不仅包括孝父母,而且包括孝神,而孝父母,爱众人,又是孝神爱神的具体体现。违背孝道得罪的不仅仅是地上的人,更是天上的神,因此大卫说:“神啊,求你鉴查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边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路。”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孝亲问题上,基督教与儒家传统都强调生活中供养及精神上抚慰两个方面,在践行方面都强调要有诚敬的态度,几乎完全一致。但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孝道源于神爱,是博爱,是完全单向的给予的爱。而儒家孝道源于人类的良知良能,是人类最高的本性。基督教的孝道以神为中心,源于神又归于神,而儒家的孝道,源于人也归于人。在这里基督教找到了融入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并且强化了中国固有的伦理,为建立中国本色神学提供了可行之路。
注释:[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2]康殷.文字源流浅说[M].北京:荣宝斋,1979.[3]魏源.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参考书目:[1]康殷.文字源流浅说[M].北京:荣宝斋,1979.[2]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3]魏源.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4]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5]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