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知行合一:做一个信仰和实践高度一致的基督徒

2020-10-07 作者:张向辉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微信图片_20200926122929.jpg

 

 

 

 
1
 
  众所周知,知行合一是中华思想文化的精髓,也是许多中国人致力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
 
  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例如,《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这两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理解一些知识或道理并不是特别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付诸实践。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何正确处理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觉察到知识有不同的层次,他所强调的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在实践中,孔子一生致力于通过恢复周朝礼乐制度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在认识论上,孟子强调的是“生而知之”。在实践中,他寄希望于个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的良知良能出发,个人的生命发生改变,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改变。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在认识论上,老子主张“绝学”和“弃智”,他强调直觉思辨在认知范畴的重要性。在实践中, 他主张通过减少欲望和限制知识来促进国家的和平和稳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在认识论上,庄子所提倡的是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在实践中,他提倡使用知识来保全个人的生命。
 
  2
 
  古代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国的思想家也从未停止过对知行关系的探讨。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朱熹明确地指出知的优先性,同时又强调行为的重要性。事实上,他坚持知行合一的观点。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继承孟子的“良知“思想,进而发展为“致良知”,即自觉地将内在的道德意识变为行动,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无论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是否读过古代哲学著作,但“知行合一”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文化之中,这是因为哲学决定着文化,文化则影响人类社会的行为。
 
  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如何看待信仰和行为的关系呢?我们的信仰和行为是否一致呢?我们如何才能活出在基督里的新生命?这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3
 
  在讨论内在信仰和外在行为的一致性之前,让我们简单地想一下什么是基督徒?什么又是救恩呢?
 
  使徒保罗在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论述到,“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以弗所书 2:8–10)
 
  对于救恩,保罗先做了一个肯定的陈述,“你们得救是本乎恩典,也因着信心。” 然后,他作一个否定的陈述,“这并不是出于自己”;接下来,他作一个否定的陈述,“也不是出于行为”。最后,他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基督徒。
 
  什么是恩典?“恩典”的意思是我们不配得到的,不应该得到的恩惠。换句话说,恩典是“不劳而获”的恩惠,它完全来自于神的伟大仁慈的品格,这不是神对我们内在任何事物的回应。
 
  曾经的保罗恨恶基督,逼 -/迫基督的教会,竭力消灭基督教,他的口中发出威胁和屠杀的气息,他的手中拿着文书和锁链,要捆绑那些信耶稣的犹太人。当他回想起过去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他知道什么是神的恩典,他也希望我们能明白。
 
  正如保罗在写给提多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从前也是无知、悖逆、受迷惑,服侍各样私欲和宴乐,常存恶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但到了神我们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爱显明的时候,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借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
 
  我们得救是出于神的恩典,不是出于我们自己,也不是上帝对我们对“良知”的认识和实践的必然回应,而是神所赐的礼物。
 
  4
 
  这个社会上,许多人认为基督教只是改造人,把一个坏人改造成一个好人。他们不想信主,也不想了解基督教,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没有坏到需要被改造的地步。
 
  这个社会上,许多人不只是空谈做好人,不只是空谈有责任心,不只是空谈为人民服务,不只是空谈为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确正在努力地做这些事情。
 
  因此,劝一个好人信主,比劝一个坏人信主要难很多。因为福音总是谴责依靠行为或者夸耀行为,许多人不能忍受这样的教导,他们是好人, 他们做了许多善事,他们如何受到人们的尊重。
 
  特别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与良知一致的时候,他倾向于排斥福音,因为福音要把这些东西从他们身上拿走,就是那些让他可以自夸的东西。
 
  圣经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好行为足够使他成为基督徒,那么他就是在定自己的罪。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一个人的得救,“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如果我们谈论行为,那么就是重新回到律法之下,这是一件徒劳的事。
 
  5
 
  面对救恩,我们必须谨慎地看待信心。
 
  “你们得救是靠恩典,凭信心”,信心不是救恩的根本原因,而是救恩到我这里来的一个渠道,一个工具。通过信心,这属于神的恩典的救恩,这个免费的礼物,就白白地赐给了我们。
 
  犹太人原是上帝的选民,但他们中间只有少数人信基督,大多数人不相信耶稣。保罗把犹太人比喻成一棵橄榄树的几根枝子,把外邦人比喻成野橄榄。
 
  “你若说,那枝子(不信主的犹太人)被折下来是特为叫我(信主的外邦人)接上。不错,他们因为不信所以被折下来,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神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爱惜你。”
 
  基督徒不应该因为信心而夸口,轻看那些没有信心的人。
 
  保罗说:“如果我有全备的信心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雅各说:“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 “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
 
  没有爱的信心是空的,没有行为的信心就是死的。
 
  6
 
  什么是基督徒呢?
 
  基督徒是像基督一样的,他是按照上帝儿子的形象被造的。“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正如保罗在写给提多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从前也是无知、悖逆、受迷惑,服侍各样私欲和宴乐,常存恶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但到了神我们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爱显明的时候,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借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
 
  有没有人自称认识上帝,自称基督徒,他的行为却否定了自己的信仰呢?
 
  有。对洁净的人而言,一切都是洁净的;对污秽不信的人而言,什么都不洁净,连他们的思想和良心都是污秽的。他们自称认识上帝,在行为上却否认祂。他们令人可憎,悖逆成性,一无是处。
 
  7
 
  信仰和实践的高度一致,应该是基督徒致力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
 
  主耶稣为我们牺牲自己,要救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并洁净我们,使我们做祂的子民,成为热心行善的人。
 
  基督徒要行道,不要只是听道,自己欺骗自己。因为人听道而不行道,就像照镜子一样,看过后就走了,随即忘记了自己的容貌。但那些详细查考圣经的人,那些身体力行的人,他们必在所行的事上蒙福。
 
  基督徒应该在各样的善行上做众人的榜样,他的言语纯全、无可指责,让那些反对的人无话可说、自觉羞愧。
 
  基督徒应该顺服执政掌权者,遵守法令,随时准备做善事。不要毁谤,不要争吵,要谦和、恭敬地对待每一个人。
 
  因为上帝拯救世人的恩典已经显明了,这恩典教导我们除掉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私欲,在今世过自律、公义、敬畏上帝的生活,怀着美好的盼望等候耶稣基督——我们伟大的上帝和救主的荣耀显现。
 
  结语
 
  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一切都是出于神,神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我们是神的工作,是神在基督里一种新的创造,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