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凭着这句话

2022-05-03 作者:吴富仁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179494631-3x2.jpg 
 
 
        经文: 马可福音7:24–30
 
 
        一、前言
 
        廿世纪分析心理学荣格,曾用集体潜意识来形容人心理深层的情结(complex),社会学家用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来说明在人类社会,我们习于使用概化方式,造成人与人的分别。然而主耶稣所带来的福音,却要打破这些惯性思考,此段经节便是如此。
 
 
 
        二、经文释义
 
        1.「以古人的传统废弃上帝的诫命」(可七1~23)和「外邦妇人的信心」(可七24~30),这应视为马可福音作者嚐试的比较;前者描述一群男性的犹太教宗教领袖,与主耶稣讨论律法的问题,对他们而言,律法之外不可能有拯救。后者却描述一位卑微的外邦妇人,前来求主耶稣的怜悯,她必然被视为一个没有律法的人,但她却在主耶稣身上找着拯救。
 
        2.当时的犹太人自认是上帝的儿女,而外邦人是无缘得救的犬类,所以主耶稣是故意引用犹太人的观念,来试探此女人的信心。结果那女人却回答:是的,主啊,可是桌底下的小狗也吃孩子剩下的碎屑啊!(可七28)可见,马可心中,所谓剩下的救恩,是要留给外邦人。马可福音六章33~44中记载主耶稣喂饱五千人的记事,马可记载剩下的饼与鱼有十二篮,十二可以代表旧以色列十二支派,但也可代表新的十二使徒所开展的教会,特别是外邦人的教会,而将剩下的饼与鱼收集起来,意思是主耶稣的救恩,不但给犹太人足够,连外邦人也有份于这救恩。
 
        三、思考方向
 
        1.根据以上分析,故思考方向设定为概化与偏见为人类社会之常态,以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作为引言。
 
        2.以主耶稣与妇人之对话,为讲章主轴。
 
        3.现代信息则以常见之社会现象作为结语。
 
 
 
        四、参考资料
 
        董俊兰,马可福音的见证,教会公报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张略、黄锡木,奔走风应的僕人──马可福音析读,基道出版社,2003初版。
 
 
 
        五、讲章全文
 
        傲慢与偏见
 
        骄傲及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出名着作,英文可翻成「第一印象」。在这本小说中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由于个性骄傲,与先天偏见,产生许多误解。后来经过几翻转折,才让对方真正认识彼此真正的内在,进而彼此吸引,后来他们相爱,而成为一对恋人。这本书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因为它正好显示出,我们人性裡普遍的弱点,因我们经常倚靠第一印象来判断人或事,请问你曾否摸着自己良心问自己说,我有偏见吗?你曾否用第一印象去决定好恶,后来却发现自己的无知与谬误吗?亲爱的朋友,其实很多偏见的产生,可能只是因为我们互相不了解罢了。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偏见最容易造成人与人间的误解、磨擦,甚至严重造成无法抹灭的伤害与悲剧。希特勒高举优越亚利安民族主义,故意製造事端与纷争,从而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原住民早期让平地汉人称为「蕃」,这字在台语用词裡,有着野蛮、没有文明、歧视的意涵;换个角度来看,原住民叫平地人「白浪」,这句话也有歧视与调侃之意,很特别的,住在同一块土地上,却彼此称对方为蕃,相信这些大部份都是因为偏见及骄傲造成的。
 
        在今日经节裡,主耶稣竟然形容外邦人是狗,这让许多圣经学者无法理解,为何主耶稣使用这偏见的话,这要对今天的我们说些什麽呢?
 
 
 
        外邦的妇人
 
        马可福音记载主耶稣传福音的地方,大部份都在加利利地区进行。但马可这段记事,应是主耶稣到外邦人地方传福音的资料,「耶稣离开那地方,到泰尔地区去。」(可七24A)泰尔地区位于现今叙利亚南部,加利利西北约六十公里处,主耶稣到此地可能想得着休息,但事不如愿,「他住进一家人家,不愿意有人知道,却隐藏不住。」(可七24B)
 
        「立刻有一个女人,她的女儿被污灵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见他,跪在他脚前。」(可七25)鬼附身是极其痛苦的,鬼附会互人成为哑吧(太九33),使人肉体抽惙到流口水(路九39),甚至像格拉森那位鬼附,会自己伤害自己,日夜在山裡痛苦喉叫;不只鬼附的人痛苦,连他四週的家属,关心他的人也痛苦,不知要如何是好,相信当她找到耶稣已经找不出办法!这时听见主耶稣来,就赶快跑到主耶稣面前,跪在祂的脚下。她是「外国人」在马太的记载内,这位妇人大叫:主啊!大卫的后裔,怜悯我!(太十五22)亲爱的朋友,这些记载一再显示她是一个可怜找不到出路的外邦妇人。
 
 
 
        拿儿女食物给小狗吃
 
        但主耶稣却回应她说:「先让儿女吃饱吧。拿儿女的食物扔给小狗吃是不对的。」(可七27)或许我们引用马太福音七章6节:「不要把神圣的东西丢给狗,牠们会转过头来咬你们;不要把珍珠扔给猪,牠们会把珍珠践踏在脚底下。」这可能是当时普遍的俗语,有神学家认为这是主耶稣回应的误植。但无论怎麽翻译或解释,主耶稣的这句话,有很明显的偏见及歧视。以色列人很早以前,就将外邦人看做是垃圾,甚至是牲畜,这句话将以色列人当成儿女,将外邦人形容作狗,意思是上帝恩典的优先权,上帝要给以色列的恩典,怎可能白白给外邦人呢!主耶稣讲这句话时,直接当这位外邦妇人的面,主耶稣不只当面拒绝,话裡还带有歧视及偏见。为什麽呢?
 
        亲爱的朋友,我相信,主耶稣存心不是要骂外邦人:「狗」,而是祂故意错误引用。因犹太人把自己当做是上帝的儿女,却将外邦人看做是「野狗」,祂透过这番话,除了试这个妇人的信心外,也是对这个讲法抗议。马可特别安排此经段,是在不信的法利赛人及经学士挑战祂不清气的经段后面,也就是主耶稣要对我们说,你们这些犹太中心主义者,你们用偏见、族群、不清气的心来判断人,但上帝却非如此,上帝看什麽呢?
 
 
 
        狗也吃碎屑
 
        上帝所看重的,偏偏在这位外邦的妇人嘴中说出。很特别,这妇人听到污辱人的话,她并没失望,也没放弃,伊反而应答:「是的,主啊,可是桌底下的小狗也吃孩子剩下的碎屑呀!」(可七28)这妇人充满坚定与智慧,伊承认那些偏见所带来恩典优先论,或是上帝的拯救先给儿女,但总也会有掉落下来的碎屑吧!给我们这些小狗吃吧!这妇人的信,在她的卑微与盼望,在她的坚定及智慧,都在此显现出来。
 
        主耶稣在旷野时,给五千人吃饱,后来大家都吃到饱后,拾饼碎及鱼,满了十二筐(可六43~44)。亲爱的朋友,马可隐喻对我们说,原来上帝宴席剩下的饼碎,是预备给外邦人的。主耶稣接下来说:「凭着这句话,你可以回家去了;鬼已经从你女儿身上出去了!」(可七29)亲爱的兄姊,上帝看重的,不是我们的语言、种族、身份、地位,上帝看重的,是我们单纯仰望至始不放弃的信。
 
        亲爱的兄姊,不要放弃,这是我们信仰上重要的功课,路加福音曾记载主耶稣讲的故事,一个人半夜敲门找他的朋友,要借三个饼,因为半夜,朋友一直拒绝,但终究因这人迫切恳求,便起来照他所欠的给他。(路十一5~8)永不放弃,有时正深藏着上帝应允及祝福。
 
 
 
        凭着这句话
 
        亲爱的朋友,主耶稣透过这段经节对我们说,你若不放弃机会,不管别人是不是关门,或有什麽污辱或偏见,不愿放弃,就永远有机会,上帝会照我们迫切的恳求应允。马太福音描述主耶稣对这妇人的回应,主说:「妇人,你的信心好大呀!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吧!」(太十五28)主耶稣讚美这妇人的信心,虽然马可福音轻描澹写,凭着这句话,主耶稣正告诉我们,凭着人信心的话,生命得以释放,被压制的得以自由,受控制的得以对抗撒但的攻击。
 
        对这世代的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很进步,但我们没办法避免的,是我们也活在充满偏见、互相误解的世界裡,我们很容易因为第一印象,或因报纸媒体报导,或种族、宗教的不同,甚至只因主张不同,而造成彼此间的不谅解或对立,因此亲爱的朋友,我们要学习这位外邦妇人,她有足够的智慧及宽容,在污辱及偏见的话语裡,不放弃每一个机会,很多时候,偏见的造成,可能只是一时的骄傲,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听见真实的声音,去认识怎样互相对待而已。愿我们时常充满对上帝的信,永远不放弃机会,就像圣法兰西斯的祈祷文说:在怨恨的地方,种下祢的爱,在伤痕的地方,有祢宽容圣手医治。愿我们都成为上帝和平的子,得祂祝福,因祂爱得医治,也得着祂桌上丰盛饼与杯,祂拯救的恩典。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