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冰心在基督信仰上的属灵体验

2022-04-23 作者:大漠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冰心在基督信仰上的属灵体验.webp.jpg

 
  
 
  应该肯定地说,1917年至1949年这期间崛起的那些现代作家,无不受到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为,这些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着一种十分特殊的关系。这些作家中,有的接受过教会学校的教育,有的曾经皈依过基督教,有的在出国留学期间耳濡目染过异国他乡那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有的是在《圣经》和西方文化中接受了某些基督教观念和思想。所以在创作中,不管是题材的选择、作品的构思、还是艺术手法的采用,都渗透着一股子浓浓的基督教文化色彩。譬如,鲁迅推崇基督充满爱与牺牲的救世精神,许地山关注人性在受压迫状态下的苦难和挣扎,周作人从基督教文化中吸取人道主义的精髓,庐隐在基督教罪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其创作上的伤感风格,苏雪林在耶稣人格的感化下,细致地描绘人物对基督的皈依历程,张资平努力揭露神职人员一面教人认罪,一面背后作恶的虚假信仰,萧乾针砭教会中那些奴性十足的法利赛人,老舍不但揭露牧师的虚伪卑劣,还塑造了具有基督牺牲精神的理想人物。诸如此类的现象,几乎遍布现代作家的一系列作品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经构成一道鲜明而独特的风景。
 
  然而,这些作家中虽然创作出了具有基督教文化色彩的作品,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是基督徒,都是基督信仰者。绝大多数作家是将基督教的观念思想同教会是截然分开的,即便在思想观念上也不是全盘接纳的。他们肯定和接受基督教中有关博爱与牺牲的思想和观念,否定创世、复活与神迹等圣事。正如陈独秀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中所言:“我们不用请教什么神学,也不用依赖什么教义,也不用藉着什么宗派,我们直接去敲耶稣自己的门,要求他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深厚的情感与我们合而为一。我们对于基督教的问题,不但要有觉悟,使他不再发生纷扰问题,而且要有甚深的觉悟,要把那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的坑中救起。”周作人在《山中杂信》中更是直言:“要一新中国的人心,基督教实在是很适宜的,极少数的人能够以科学艺术或社会运动去替代他宗教的要求,但在大多数是不可能的,我想最好便以能容受科学的一神教,把中国现在的野蛮残忍的多神,其实是拜物教打倒,民智的发达才有点希望。”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作家认同和吸取了基督教中的博爱与救世观念,景仰耶稣那种为世人献身牺牲的品格和精神,并希望以此来启发民智,在思想文化上达到启蒙的作用,唤醒民众,拯救当时还处在苦难深重中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这些作家并不认为基督是神,而是把他当作人来看待的。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作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拥有基督信仰的基督徒。比如庐隐、苏雪林、北村、许地山、徐、冰心等等。不过,在含有基督教元素的作品中,我们很难区分出哪位作家是基督徒,哪些作家不是基督徒。单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深化与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去看,是很难辨别清楚的。但如果细心的话,我们却发现,他们彼此之间有一个特别显著的区别,就是作品中属灵体验的存在与否。非基督徒作家虽然在选择题材或者塑造人物或者抒情写意时,虽然也流露出一些“属灵”似的叙述,但切身的体会却难以表现出来,他们更侧重在题材与主题上下功夫。而基督徒作家所以能呈现出一些属灵体验,完全是由信仰而来,虽各不相同,但都可以从作品的细节中捕捉到作家个人的属灵体验。在这方面,最凸显与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冰心。这也是信仰者与非信仰者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著名女社会学家雷洁琼这样评价冰心的作品,说:“冰心博大的爱心,和着时代的脉搏,融入700多万字的作品,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话基本概括了冰心这一生的创作生涯,冰心自己在她90岁生日的时候,也曾挥毫蘸墨地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但冰心的这种爱,是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是不分阶层,不分贵贱的,甚至包括爱自己的仇敌。这既是她的处世原则,也是她坚守一生的信念,更是她在文学创作表现上的一个恒久的主题。只要读过冰心作品的人都会清楚,无论她的《春水》还是《繁星》,乃至被人熟知的通讯散文《寄小读者》,都把她的这种爱的哲学融入其中,成为人们喜爱的作品。这种爱,与中国传统所言的爱有着显著的不同,传统所讲的爱是不平等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含有等级与阶层和私欲的,更是狭隘的。而冰心所倡导的爱是博大宽广的,是超越世俗的爱,包含同情心,怜悯心,饶恕心等等。她的这种理念与哲学,完全来自她的信仰,对基督的信仰。
 
  冰心从小就与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在教会医院里出生,并由传教士接生,14岁就进入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北京贝满女中,后又考入教会学校协和女子大学,接着又获得美国韦尔斯利大学奖学金,横渡太平洋留学。她成为基督徒就是在协和女子大学中,一个牧师的家里受洗归主的。协和女子大学后来演变为燕京大学,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正是在对基督的信仰与接纳基督教文化的过程中奠定了她在文学创作上的根基,传播爱赞美爱成为她文学创作上的主旋律。
 
  现代作家的作品中蕴含的博爱思想,人道精神与救赎色彩,其目的就是以此否定中国文化中的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宿命思想与奴性性格。冰心则是侧重对博爱思想的传播和赞美。所以如此,如冰心自己坦言的那样:“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
 
  在信仰过程中,冰心虽然是一位基督徒,但与很多的基督徒一样,并不看重一些宗教形式,忽略教会一些所谓的属灵活动。她把整个身心都用在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基督教真理博爱思想的赞美和传播,一个是对自己灵性生命的重塑。并在赞美和传播博爱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灵性生命重塑成一个充满着博爱思想的生命。她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系列的属灵体验告诉我们,她的灵魂已然是一片盈满了爱的湖泊,心有所动,便会荡起阵阵的涟漪。因为她在不断地寻求与上帝的联系,在向上帝叩问这奇妙世界的同时,也寄希望于基督教的救赎真理,能够拯救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她的爱心几乎与她的主基督一样博大和深广。
 
  所谓“属灵体验”是心灵性的,是触及灵魂的,更是与主基督同频共振,相融一起的。大凡基督徒都有类似的体验,也是基督徒专有的。那是一个“主在我里面,我在主里面”的一种美好,一种脱俗,一种境界。
 
  
 
  1919年冬季的一天,冰心由于身体原因缺席了《圣经》课的考试,病愈后去执教老师安女士的书房补考。就在回答问题的间隙,她抬头看到了这么一幅画。
 
  “一片危峭的石壁,上面附着蓬蓬的枯草。壁上攀援着一个牧人,背着脸,右手拿着竿子,左手却伸下去摩抚岩下的一只小羊,他的指尖刚及到小羊的头上。天空里却盘旋着几只饥鹰。画上的天色,也和那天一样,阴沉,暗淡。看!牧人的衣袖上,挂着荆棘,他是攀涯逾岭的去寻找他的小羊,可怜的小羊!它迷了路,地下是岐途百出,天上有饥鹰紧追着,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牧人来了,并不责备它,却仍旧爱护它。它又悲痛,又忏悔,又喜欢,只温柔羞怯的,仰着头,挨着牧人手边站着,动也不动。”(冰心全集第一卷《画诗》)
 
  这个画面,凡是基督徒都会知道这是福音书中“迷羊的比喻”(太18:2)的画面。走失的羊,指失望灰心的那类人,这类人远离基督耶稣,牧人就是主基督耶稣。迷羊的比喻和失钱的比喻、浪子的比喻,在福音书里是三个连接的比喻。这三个比喻同时强调个体灵魂的平等性和重要性。不管牧人找羊,妇人找钱,还是父亲盼浪子回家,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基督的救恩是无差别的,对于义人和罪人,基督是同样的救赎和赦免。冰心在这个描摹的画面里,让我们看到牧者对迷失羔羊的寻找,既意味着基督也会主动走向罪人,表现的是基督对世人的爱和关怀。同时,还看到上帝对一个失丧的灵魂的悔改是欢喜的,对上帝的信与悔改是结为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信就必须悔改。
 
  冰心前来参加补考,得到了安女士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种情境下看到了这幅画,便在她的灵魂深处荡起了波澜,觉得上帝这种关爱每个个体生命的行为,在暗示、教训和安慰自己。在这个瞬间,她沉默,忏悔和感动,不禁让她潸然泪下。对冰心来说,平时就喜欢欣赏画作,但这幅“牧羊图”与其他画作不同。那些画作给她的是一种赏玩,叹其画作的美妙和技艺的精湛。这幅牧羊图给她的是超越凡俗的一种愉悦,一种感动,并直抵灵魂深处。这就是我们基督徒认为的,是圣灵内住所推动的结果。这么一种情境,就是我在主里面,主在我里面的真实具体的呈现。这就是一个信仰者的属灵体验,甚至可以说是基督信仰者身上发出的那种“圣灵感动”。
 
  冰心对这一属灵体验的细腻真实的描写,让她与那些非基督徒作家区别开来,尽管他们的作品中也含有基督教信仰元素。从现代作家的作品来看,凡是含有基督教元素的作品,大多是以理性的态度提取基督教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在信仰上的属灵体验是不存在的。这就成为信仰者与非信仰者在本质上的一个区别。冰心在基督信仰上虽然不太注重教会的聚会礼拜,但她内在心灵里迸发出的那种信仰情怀却是异常强烈和饱满的。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到带有基督教的信仰词汇,比如祷告、饶恕、博爱、赦免、救赎、基督、耶稣等等,展示了她真实的基督教观及与上帝交流的情境。
 
  1921年9月27日冰心写了一首《何忍》的诗,“他们的繁华中伏着衰萎,/灿烂里现出败亡,/无边的蒙昧中,/没个人警醒,/没个人提告,/然而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天父的面,/上帝的女儿!/对于这无知的灵魂,/又何忍欲前不前微微的笑?/他们在颂扬里满了刺激,/笑语中含着泪珠,/万里黑暗中,/没个人哀怜,/没个人援手,/然而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对于这堕落的灵魂,/又何忍欲前不前微微的笑?……”
 
  对基督徒来说,读过这首诗,一下子就会想起这么一段经文:“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太18;10)冰心正是从这段经文里得到了感应,创作出了这首诗。我们可以从这里鲜明地看到她在属灵上的体验。她准确地将基督教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重视传达了出来。不管是历经繁华后的败亡,还是称赞后的哭泣等等,这些在世间泥泞中的灵魂都会得到上帝的眷顾。显然,上帝的爱与关怀,基督耶稣的牺牲和救赎是对着整个人类的,是无差别的。
 
  可以说,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是冰心文学创作的基点,她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心之所发,笔之所至,无不呈现出一个“爱”字。在她的眼里,自然和生命,孩子和祖国,都在她的爱里滋长和繁茂。这种爱,显然是从她的信仰而来,如果以一个基督徒的角度说,是从神而来。是神先爱了她,给了她创作上的灵感。如她自己所言:“上帝是我的牧者,使我的心里苏醒。”也就是说,是神重塑了她的生命,让她的心灵和情感成了一片爱的海洋。
 
  在当下这个缺少聚会的日子里,领略冰心的属灵体验,自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信仰上的借鉴和启悟。
 

【作者简介】 大漠,2009年8月28日在沈阳东关教会受洗归主。2012年开始在《雅博网》网站做文字侍奉至今。先后在《信仰之旅》、《文化中国》及网站发表信仰文章近200篇。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