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基督徒夫妻的发明
一位居住在澳洲墨尔本叫托尼.克拉克Tony.Clark的西人基督徒,有天在教会做礼拜时突发奇想,构思了一个可以架空的“睡袋”。回到家托尼和妻子莉莎Lisa一起设计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背包床”,经过他们夫妻无数次的试制,改进,最后经过厂家用特别材料精心制作成了一件创新产品——供无家可归流浪汉遮风避雨的“家”。
托尼和莉莎都是普通的基督徒,怀着一颗耶稣基督爱人如己的心,一直关爱着社会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常年在寒冷的夜晚为无家可归的穷人送上一盒热饭菜,为流浪汉送上一条御寒的新毛毯。小巷拐角,公园的长凳,桥洞下,废弃的建筑物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些毛毯很容易脏,携带不方便,很容易损坏,更是无法阻挡狂风暴雨肆掠。托尼和莉莎于是就发明了这个“背包床”: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背包床”展开时有点像一个小帐篷,只要把两个顶角用绳子挂在墙壁或是树干上,就可以支撑起一个临时的“家”。这个小帐篷里面还有御寒的睡袋,所有材料是防雨和阻燃材料,底部由防潮材料构成,可以全天候使用。帐篷顶上还有一个“天窗”便于透气,整个“家”卷起来可以放在一个旅行包里,这个包里还赠送一顶防止蚊蝇侵犯的纱窗帐篷和锁。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可以带着自己的“家”行走上路。
经过几年的努力,托尼和莉莎现在终于成立了一个慈善机构Swags For Homeless,组织和管理这个专供无家可归流浪汉的“背包床”产品。他们拥有一个硕大的仓库和生产基地,至今已经为澳洲各大城市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免费发放了超过一千多个“家”,基本上每周都会发放50-75个“背包床”。在这个机构里,除了莉莎领取微薄的工资,所有人都是无偿奉献的志愿者。很多基督教慈善机构和教会的订单络绎不绝,而每一个“背包床”的善款只要95澳元,也就是说相当于本地最普通旅店一个晚上的住宿费。有了这个“背包床”,很多无家可归的人,可以在狂风暴雨等恶劣环境里,有个安身之处,在寒冬腊月可以有个温暖的“家”。
为什么很多西方富裕国家还有那么多的无家可归者,那么多的流浪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之多,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社会上不少人对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有很多的偏见,的确有少数流浪者带来一些偷盗,抢窃和破坏等社会治安问题,一些地区的富人居民甚至采取极端行为,驱赶和禁止流浪汉进入他们的“领地”。澳洲因为日趋紧张的z /-府公房,也有不少人没有良好的理财观念,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财务,吃光用光或者染上毒瘾、酒瘾、赌瘾等无力自拔,导致沦落街头,还有不少人患有精神和身体疾病,被社会遗弃...,总之很多因素导致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越来越多。近年来各界人士都非常关心这个群体,很多教会和慈善机构常年为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做很多解决温饱之类实实在在的善事。很多西方国家的总统,总理和各大集团的CEO每年都要花一个晚上,亲身体验露宿街头的感觉,目的是呼吁民众给这些人一点爱心和温暖,z /-府也要加大力度安置好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不要一味指责或者视而不见,大家起来做一点点的实事。
而托尼和莉莎夫妻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用爱心为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做一点实事的基督徒。他们的事迹受到很多人的称赞,各大传媒都报道了他们的这个发明,还成为2013年澳洲最感人的10大新闻之一。这个“背包床”至今已经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和提名,有“澳大利亚创新奖”,“人q uan奖”,“最佳产品设计奖”,“当代设计博物馆红点奖”,“澳大利亚国际设计奖”,“动力博物馆设计奖”,“墨尔本体育产品设计奖”,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的“国际最佳设计奖”,世界著名的“爱迪生发明奖”,澳大利亚创新挑战赛的“冠军社区服务奖”,“澳洲总理设计奖”,冠雅国际奖的“社会设计”,狮子医学研究基金会“优秀社区奖”,西太平洋银行“社区领袖奖”等等,多个博物馆把这个“背包床”作为永久收藏品。
托尼、莉莎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合影(前排中和后排右是托尼和莉莎)
基督教的公益慈善事业有着悠久的传统,很多基督徒默默无闻地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圣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在《圣经》中,慈善是爱,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更是需要付出的一种行动。慈善是来自上帝的一种爱:“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在《圣经》中,耶稣的出生与救世行为本身,就是上帝对人类的一种“馈赠”。上帝要求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以公平、公正为出发点,善待他人,帮助他人。爱是一种命令,耶稣还说:“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祂要求人们给饥饿者、赤身露体者以衣食,收留无居所的人,安慰病人和看望监狱里的犯人。关爱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这个独特设计的“背包床”为无家可归的人带来温暖,感动了很多人,也鼓励了很多人投入到慈善工作,把耶稣基督的爱传递到各种弱势群体。
【作者简介】 奇妙故事:雅博网作者、蒙恩基督徒。曾经在大陆当过知青,工人,工程师和大学老师。80年代末来澳洲留学,后定居澳洲,当过工人,工程师和GIS应用高管,运行过连锁分店。四代基督徒家庭,从小信主,89年受洗,一直参与教会事奉,对新时代“网络事工”有特别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