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小传
第一章 童年时代
第二章 服事上的装备
第三章 神为摩根开路
第四章 不断的操练
第五章 在伯明翰的日子
第六章 在事奉上长进
第七章 初次访问美国
第八章 从伯明翰转移到伦敦
第九章 服事美国众教会
第十章 在威斯敏斯教堂
第十一章 在各地巡回讲道
第十二章 归回故土英国
前言
坎培·摩根(George Campbell Morgan)是二十世纪初叶最卓越的解经家,誉为"解经王子"(Prince of Expositors)。坎培·摩根生前并没有为自己立传,然而熟读他的书籍和聆听过他讲道的人会发现,他往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印证他的信息。摩根在先天方面并不比其他人优越,并不得天独厚;但是他虚心地从经历方面取胜,让失败作为成功之母。我们翻阅二十世纪美国许多被神大用的器皿,会惊奇地发现,许多人从摩根得着帮助,内中包括大布道家慕迪(D.L.Moody)、哈丁·西门士大学(Hardin-Simmons Universtity)的校长孙德福博士(Dr.J.D.Sandfer)、美南浸信会大会(Southern BaptistConvention)主席道得博士(M.E.Dodd)等。在英国,从摩根得益的,除了钟马田之外,还有曾在摩根门下受教的史百克(Theodore Austin Sparks),以及数不清的布道家和教牧同工。
摩根虽然已经逝世五十多年,但他遗留下来的六十卷解经书籍,是一份很丰富的属灵遗产。摩根的贡献是世界性的,世界各地都有人从他得着帮助。希望读者从这本小传,得着帮助;并让摩根成为你属灵的榜样。
第一章 童年时代
坎培·摩根(George Campbell Morgan)于一八六三年十二月九日出生于英国西南部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 shire)特伯里(Tetbury)村的嘉伟街(Cutwell Street)十二号的一间砖砌的房子。
摩根的父亲乔治·摩根(Geoge Morgan)原在英国中部哈德福郡(Herefordshire)的一间浸信会教堂任牧师。由于乔治·摩根性格顽强,择善固执,具有不恪守传统、不因循守旧的性格,在受到弟兄会(Plymouth Brethren)的教导的影响后,毅然辞去浸信会牧师的职位,携眷搬迁到格洛斯特郡,自资在特伯里村租了一个大厅,随着圣灵的引导,述说神的话语。
哈罗·慕安(Harold Murray)在《圣经导师》(Bible Teacher)一书中写道,摩根的父亲放弃浸信会的牧师职位和薪俸,内中有戚伯门(Robert Chapman)、慕勒(George Muller)等。戚伯门是休戚与公开弟兄会领袖,威信甚高,是中国内地会负责人戴德生的幕后支持者。慕勒是信心之父,凭着信心和祷告,在英国的布里斯托(Bristol)办孤儿院,抚养二千名孤儿。
摩根的母亲伊利沙白·伯莉坦(Elizabeth Fawn Brittan)是一位娇小、俏丽、优雅的淑女,对人多少有点苛求,但她品德端庄有礼,更是敬虔爱主。她的父亲--即摩根的外祖父--是诺福克(Norfolk)一间浸信会教堂的执事。
摩根和他父亲有一项明显的差别。摩根博览群书,学识饱满;而父亲乔治·摩根八十年来,只读一本书--圣经。不管怎样,父子俩都熟悉圣经,并以圣经为一生信仰的准绳。
摩根自小就身体虚弱,故此他的父母在他适龄读书时,没有把他送到正规学校读书,而是由父亲在家教导他识字;稍后则为他请了实习老师。一八七0年,摩根随父母搬家到威尔斯(Wales)的加地夫(Cardiff)。这一年间,他唯一的同伴,是比他大四岁的姐姐莉芷(Lizzie Morgan)。他的姐姐是这样爱他,以致姐弟两人之间的感情非常密切。不幸的是,在摩根八岁时,姐姐莉芷突然病逝。由于姐弟情深,他是如此哀痛,长期得不着安慰。
摩根在加地夫时,姐姐一直是他唯一的游伴;几乎每星期,姐弟都在玩"讲道"的游戏,他让姐姐莉芷和她的洋囡囡并排坐在一起,听他讲道。
姐姐莉芷逝世当晚,摩根从房子里跑到坟场,躺在地上哭泣不已,他巴不得和姐姐一样长眠不醒。
摩根心灵上既蒙受如此的创作,而他的身体又这么单薄,在他失去了求生的意志之后,就染上了当时很难治疗的FEI炎。那时,摩根的病情日趋严重,生命垂危。
感谢神,神预定这个孩子有朝一日会成为祂贵重的器皿;像撒母耳一样,摩根在睡眠中被神唤醒,摩根立时接受神所付托的使命,决意事奉神,摩根随着也不药而愈。
在这之后,摩根随着父母,于一八七一年,从加地夫迁居到查尔登汉(Cheltenham)--这小镇同样在格洛斯特郡境内。摩根被父母送到道格拉斯男孩学校(The Douglas Collegiate School for Young Gentlemen)入读。这间学校在当地被称为格兰顿大楼(Gratton House);校长巴特勒(Joseph Leonard Butler)是个品格高尚、懂得教育心理学的年轻人,年龄仅比摩根大十五岁。
巴特勒一眼看出摩根是一个任性和顽皮的孩子。有一次摩根在上课前把蜂蜡放在校长巴特勒的座位上。巴特勒进课室讲课前,先坐在椅子上;当巴特勒再站起来时,粘上蜂蜡的椅子随着他的裤子离开了地面。巴特勒把椅子和裤子分开之后,一眼横扫每一个学生,然后巴特勒用很简洁的话说:"摩根你会这样作,我不觉得奇怪;但我确是深为失望。" 摩根日后忆述校长巴特勒对这个恶作剧的反应。摩根说:"我情愿校长体罚我,也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评语所感到的羞耻。" 摩根从此之后,非常敬重校长巴特勒;他婚后所生的四个男子,也都受教于巴特勒。
摩根除了在学校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家里也有很良好的家教。特别是他的父亲乔治·摩根,是一位专心致志于阅读神的话的人。在乔治·摩根的心目中,弟兄会的领袖达秘(John Nelson Darby)在读圣经时,有丰沛的亮光,能按正意解释圣经。在摩根所住的格洛斯特郡,就有一位甚具威望的艾理柯主教(Bishop Ellicott),向该地区的神学院学生,极力推荐达秘所著的《圣经各卷要略》(Synopsis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从父亲的言谈中,摩根对达秘这位属灵伟人早已心仪。
有一天,达秘到格洛斯特郡,探访摩根的父亲乔治·摩根。年仅十几岁的摩根,在属灵伟人达秘面前忐忑不安。只见达秘俯首垂询摩根学习的情况。达秘和蔼可亲的态度和证据,顿使摩根早先的惶恐一扫而光。
摩根十三岁时,即一八七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就在蒙茅循道会教堂(Monmouth Methodist Chapel)的一间课室里,对着五十多位与他同年龄的男女孩子,讲他一生中的第一篇道。当天听到他讲道的小朋友们,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孩子,会成为二十世纪最卓越的传道人,会成为当代的解经王子。那一天摩根所讲的题目是救恩(Salvation)。摩根在那样年轻的年龄,初出茅庐,竟能条理分明地把救恩这真理,作了完整的结构性的阐述。且看摩根是怎样把救恩这一信息分成段落的:
1.大的救恩--"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来2:3)
2.同得的救恩--"我想尽心写信给你们,论我们同得救恩……"(犹3)
3.永远的救恩--"祂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为永远救恩的根源。"(来5:9)
4.现在的救恩--"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救恩的日子。"(林后6:2)
正如上述,当日听摩根讲道的同学,并未意识到,讲道的同辈小孩子,将是来日举世闻名的解经王子。但当日蒙茅循道会教堂的查威克牧师(Rev.Samuel Chadwick),本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大布道家。查威克牧师听摩根这个小孩子讲道之后,惊叹不已,确信摩根长大后,将成为神所重用的器皿。
第二章 服事上的装备
认真说起来,摩根除了在格兰顿大楼接受一些基础教育之外,一直无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他长大后竟然具有渊博的学识,全靠自学得来。
一八七七年,摩根目睹家境不充裕,父亲收入有限,就决定找工作来帮补家庭。另一方面,他还打算在工余时出来布道传福音。格兰顿大楼的校长巴特勒非常同情学生摩根的心志,一方面暗中帮摩根找工作。一方面带他到查尔登汉编委会附近的乡村教堂操练讲道。
摩根当时才十五岁,他不像同龄的孩子们,一到星期日或假日,就尽情嬉戏游乐,而是宁可在粗野的农夫中传福音。这在他这样的年龄是不寻常的,至少也是早熟的。想不到,健壮的、体力如牛的农夫,竟虚心来聆听一个戴眼镜的、脸色苍白的、虚弱的年轻学生宣教。摩根这个小孩子,从小就立下志愿,要终生事奉神,并在年轻时抓住每个机会,在服事上装备自己。
不久,摩根在布道工作上找到一位同工,即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大卫·史密斯比摩根大好几岁,平时售卖属灵书刊。有一次摩根和大卫·史密斯两人,从查尔登汉前往伯德立(Birdlip)乡村,去带领一个祷告聚会,那晚,大卫·史密斯主持聚会,摩根则负责讲道。摩根读的经文是《以赛亚书》第五十一章六节:"你们要向天举目,观看下地,因为天必像烟云消散,地必如衣服渐渐的旧了,唯有我的救恩永远长存,我的公义也不废掉。"
聚会完,大卫·史密斯和摩根在月光下,从伯德立步行回查尔登汉,两地相距是六英里路。在路途中,大卫·史密斯率直地对摩说,向会众布道讲道,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展示你的恩赐、口才和知识的机会。摩根听了,起初想抗辩,到了末了,俯首无言。对摩根这年轻弟兄说,大卫·史密斯的忠告,实在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回到家里时不断思考这些话,情绪上几乎一蹶不振。感谢主,摩根意识到,他对同工的劝喻不应该有任何的误解,同工的动机和目的,纯粹是要他事奉得更合乎主的心意。
经过了几个星期的默想和祷告,另一次机会来到,又是轮到他和大卫·史密斯到伯德立村带领祷告聚会。这一次摩根读的经文是《马太福音》第十一章二十八节:"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读完这节经文,摩根接着讲道。这一次,他没有自我的意识,他把自己深入神的话语里面,他在神的光中倒下来,他根本没有办法讲完这篇道。但是奇迹发生了,神的话语--不是人的道理--征服了几位会众的心,他们当场决志,接受主耶稣作他们个人的救主。为着这次传福音的果效,摩根非常感激他的同工大卫·史密斯在事奉上给他提出的建议和勉励。
一八八0年,摩根正在找一份教师工作时,来到了外头花花绿绿的世界,接触到城市生活的林林总总。那年间,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大行其道,英国许多城市,成立现世主义会堂(Secularist Halls)。并且这些会堂在星期日集会,正面攻击圣经和教会。在美国带领这个运动的,是英格索尔(Robert Ingersoll);在英国,运动的首脑人物,是伯拉劳(CharlesBradlaugh),历三年之久,摩根受到当年知识界的不信风气的影响,信心动摇,甚至怀疑圣经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几乎否定了圣经是神的权威的话语。他于是取消了所有预约的讲道的安排,停止再讲道,把所有的书--不论是攻击圣经的,还是为圣经辩护的--都放入墙角的橱柜里,并在橱柜上加上锁头。那次的决心是那么坚决,印象是那么深刻,后来他在讲道时多次述及这件事。他说,时至今日,我似乎仍听见当年给柜子上锁时的喀喳响声。把书籍锁起后,他又到书店买一本全新的圣经,接着摩根对自己说:"我目前不敢肯定我父亲所说的,即圣经是神的话语;但有一样我可以肯定的,即如果圣经真是神的话语,如果我以毫无偏见的和诚实的态度来读圣经,圣经一定会给我带来不动摇的信心和不可摧毁的信念。"
摩根用客观的态度,诚心读了圣经之后,作见证说,圣经找到了我,神的话抓住我。从一八八三年开始,他不再怀疑圣经,他一直是圣经的学生,从中领受神的话语。
第三章 神为摩根开路
自从摩根的信心找到了新的立足点,更深地认识到基督的丰满,神恩待他,为他开了一条新路。他先在伯明翰(Birmingham)的卫斯理公会男孩学校(Wesleyan School for Boys)任初级教员。不久,又向一间伯明翰为犹太人的男孩而设的学校(Jewish Collegiate School for Boys)的校长拉微(E.Lawreneelevy)写信。当时只有十九岁的摩根,竟获聘请为该犹太学校的助理教员。拉微是犹太人的拉比,他对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的原文解释非常精确,精确性的程度是一般人所望尘莫及的。摩根成为拉微的助教,和他相处长达三年,这为摩根掌握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的要诀和门径,打好了坚实的语文基础。神为摩根准备了拉微这个良师益友,实在是在装备摩根成为解经家。
这间学校既然是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办的,也就有一个责任,按律法对孩子们施行家教,好使他们成为遵行律法的好孩子。摩根身为老师,在监督沉重功课的同时,很自然地与犹太人家长有接触,使他有机会深入犹太人的家庭,了解到犹太人的风俗习惯。在摩根的解经书里,能够看出他对犹太人的民族习俗,有广泛的和深入的了解。
摩根的媳妇吉尔·摩根(JillMorgan)撰述摩根的传记《传神话语的人》(A Man of the Word)时,这样写道:
"随便翻阅一本摩根的书,你就可以发现他对犹太人的风俗习惯的充分了解。这些常识,有若色彩缤纷的线索,贯串了他所有的作品;又有如一盏明灯,使经文格外明亮闪光。在摩根的笔下,纪代被湮没的事物恢复了生气,使历史恢复了原来的面目,并和现代接上关系。"
一八八三年,慕迪(Dwight Lyman Moody)第二次访问英国,其间有三星期在伯明翰的宾力大厅(Bingley Hall)举行传福音聚会。这时期摩根作为义工,积极投入了慕迪主领的布道会。他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参加布道会,散会后还要到陪谈室帮助那些决志信主的人。虽然整天忙个不休,消耗了他不少的体力和精神,他因有份于事奉神,内心充满着喜乐。慕迪后来曾对摩根述及那次布道的情况:一八八三年在宾力大厅,神确实彰显了祂的大能,行了许多奇事,近似在使徒时代五旬节所发生的,其光景是慕迪毕生所未曾目睹的。
那一次在宾力大厅举行的布道会,非但宾力大厅坐满了人,邻近的市政大厅(Town Hall)和数间教堂要被借用来安置慕道而来的会众。当慕迪在宾力大厅讲道时,孙盖(lra David Sankcy)则到邻近的教堂巡回,轮流向会众献计。孙盖每当唱完诗,都能及时赶回宾力大厅的陪谈室,满有喜乐地辅导那些蒙恩初信的人。在那些忙碌的日子里,摩根只和孙盖谈过两次话,但是孙盖的态度是那么谦和及诚恳,使年轻的摩根深为感动。在摩根一生中,孙盖的歌声一直在摩根的耳边缭绕不已。甚至摩根后来主持布道会时,孙盖的献诗的余音似乎仍盘旋在摩根的耳际。
慕迪到伯明翰来布道,驱散了摩根前些日子的怀疑和不信,清涮了摩根学说在他思想上留下的任何残余。慕迪离开伯明翰之后,摩根抓住每一个机会服事主。一到主日和假期,他就到伯明翰的一些会所和伯明翰邻近的村落传福音,领人信主。
摩根在伯明翰任教的三年期间,还认识了一位照相馆的业主威尔福(Walter D.Welford),而威尔福也对这位犹太人学校的年轻老师摩根开诚布公。两人由于意见相投,感情融洽无间。威尔福曾数次拿着照相机到犹太人学校,为学生组成的足球队拍照片留念。摩根则经常借用威尔福的摄影帐棚举行聚会。聚会由茶点开始,接着有祷告,之后大家齐唱慕迪和孙盖最喜爱吟唱的圣诗,然后由摩根讲道。聚会完,威尔福以最拿手的本家水准,为全体参加聚会的人拍摄一张合照。
一八八五年,摩根开始写日记,他把每天发生的事很有系统地记载下来,这个好习惯保持了六十多年,为今代的教会历史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一年五月,摩根有一段日子病了,犹太人学校校长拉微给摩根一星期的假期,好使摩根休息和恢复体力。摩根乘此机会到伦敦--当日世界上最大城市--一游。伦敦之游开阔了他的视野,这包括属灵方面的见识。在主日,摩根很喜乐地在都市会幕(Metropolitan Tabernacle)聆听举世闻名的布道王子(Prince of Preachers)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讲道。司布真之所以比同时代的人显得伟大,是因为他忠于元首,高举耶稣基督。摩根又在星期四中午参加派克博士(Dr. Joseph Parker)在伦敦城市教堂(City Temple)举行的查经讲座。
一八八五年夏天,他已经严肃地思考,放弃教职,全时间出来传福音。在心里未完全清楚之前,摩根仍旧在学校教书,在课余则往郊区和村落传福音。在这一年,他结识了史威夫特(Albert Swift)。这段友谊,对摩根一生影响深远,他们成为可以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其亲密关系正如圣经中之大卫与约拿单一样。
到了一八八六夏天,摩根的里面有一个很强烈的催促,要他全时间事奉神。并非因为他的学校生活不愉快;相反地,他很受学生们欢迎,与校长拉微的关系也很融洽。他一直抗拒这种内心的催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在经济上缺乏安全感,他必须拨出部分薪俸来维持父母的家用;另一方面,他从未受过正式的神学训练。到了最后,这场内心的挣扎终于到达最高点,这里是摩根自己的叙述:
"我每个主日,每个假日,都在传福音,我于是决定,若是神的旨意,我将全时间出来传福音。我目前担任教职,至今仍未看到神在事奉方面为我开路。直至有一个晚上,整个晚上我向神交涉。从始至终,我对神说,我不能这样作,也不敢这样作,我对未来失去安全感。除非我被迫辞去这份教职,否则我不会自动辞职;一旦门为我打开,那么我就会全时间出来事奉神。我祷告完之后,第二天早晨,我到学校去,校长拉微在中午歇息时找我谈话。他说,摩根,很抱歉地告诉你,我就要关掉这间学校,我维持不下去了,我只能尽量在这期间削减我的开销,不久我们将分手。不过,摩根,不要焦急,你可以尽快找一份新职,再离开这学校。我就对拉微说,这一学期结束我就会离开。拉微很紧张地说,我没有逼你立刻离职,你不必做出过激的反应。我望着拉微,对他说,你是希伯来人,让我说一个故事给你听,我于是把我在前一晚与神交涉、与神摔跤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拉微。
拉微--犹太人的拉比--细心地听了我的见证后,激动地抓住我的手说,亚伯拉罕的神仍然活着,去吧,愿神祝福你。"
第四章 不断的操练
一八八七年,摩根正好二十三岁,当时英国救世军的名布道家吉普士·史密斯(Gipsy Smith)正在伯明翰的赫尔(Hull)布道。吉普士·史密斯布道的对象,是最穷苦人和贫民阶层。吉普士·史密斯把一个可容二千人的射击场改装为布道大会的会场。布道大会很有果效,许多人因此归向了基督,救世军于是要求摩根前往赫尔做跟进工作,组织一个为期两星期的初信造就班,其时摩根正是当地一个闻名的圣经老师。摩根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个差事。要为一个名布道家,像吉普士·史密斯,作跟进工作,并非易事;但不久摩根就显出了他本人的讲道恩赐,他原先打算只逗留在赫尔两星期,谁知一住下来就是长达十三个月,那些灵里饥渴的人日以继夜地来听摩根讲道,他们从摩根这年轻人身上得着神话语的供应。摩根到达赫尔四个月之后才首次遇到吉普士·史密斯,从此两人成为非常亲密的同工。摩根一直敬佩和赞叹吉普士·史密斯的,是吉普士·史密斯那种感动会众的能力。摩根起初有意加入救世军,但是救世军负责人卜威廉夫人凯赛琳(Catherine Booth)并不赞同。此外,吉普士·史密斯也不赞同,劝他站稳岗位好好教导圣经,说摩根适合一个人单独作工。吉普士·史密斯本人后来也因着对救世军的军训有不同的解释,而和救世军创办人卜威廉(WilliamBooth)分道扬镳。事实上摩根事事寻求神单独的带领,而救世军有严格的纪律,要求他过团体的生活。在摩根加入救世军和吉普士·史密斯商讨之后数天,摩根在日记上这样记载:"我今晚为我的前途问题有专一的祷告,祈求神藉着一封信来指引我。"第二天早上摩根收到母亲的来信,似乎也不认可他加入救世军。摩根这样写道:"母亲的信是回应了昨晚的祷告。"
摩根母亲来信的内容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历史的秘密;但是,摩根觉得神藉着这封信,指明他要离开救世军。
摩根离开救世军之后,就打算在伯明翰的卫理公会(Wesleyan Methodist)担任传道。当年若要获聘为卫理公会的传道,第一天要参加一个笔试。
一八八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摩根在卫理公会传道人笔试及格;有资格参加一八八八年五月二日在伯明翰的里田路教堂(Lichfield Road Church)的试讲。里田路教堂可容一千人,那天来听讲的只有七十五人,整个教堂显得空空荡荡,而评分的主考官是三位卫理公会的牧师。当日有资格参加讲道测验的候选人有一百五十人之多,实际被录取的只有四十五人,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被录取,可说竞争激烈。
摩根一站在讲台上,讲道的恩赐发挥不出来。近年来,他习惯向成千的人讲道,而听众都以渴慕的眼光,等待他话语的供应。那天他是来应试,是面对着一小撮人,他们是以挑剔的眼光,对他传讲的话语,予以评判,裁决他是否合格入选。
摩根的媳妇吉尔·摩根,对摩根讲道的习性进行了一番分析。她认为摩根首先很重视赴会的人数,人数越多,发挥得越好,话语越奔放,灵感越能涌流出来;人数越少,摩根的灵越下沉。她又说摩根讲道非常注重气氛,那次试讲,会场的气氛是批评性的和质疑性的。这使摩根现场的发挥大打折扣,差强人意,结果他落选。
摩根在失望之余,给父亲打了一个最短的电报,只有一个字rejected (被拒绝),并且日记上记着:"一切似乎非常黑暗,但神知道一切。"他的父亲乔治·摩根回电说:"在地上被拒绝。在天上被接纳。父亲。"(Rejected on earth. Accepted in heaven.Dad)。其实他父亲自从跟随弟兄会的道路之后,其本身的处境也是:在地上被拒绝,在天上被接纳。
摩根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解经王子",被列为近代最杰出的传道人之一,竟然在初出道时被摈弃出局,被认为不合格。这件事对后世的传道人,对一些受到挫折的初出来服事主的人,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和安慰。摩根这一次的失败,使他日后不敢夸耀自己,因为一切的恩赐都来自神,所有的荣耀都该归给神。
在摩根的试讲成绩公布前两天,一八八八年五月十五日,摩根邂逅了他的表妹安妮(Annie Morgan),一般人称呼她南施(Nancy)。一八八八年五月十七日,当安妮在摩根家里住了两天之后,突然听到表哥在卫理会讲道测验失败的消息;但是南施看出,她的表哥个子又瘦又高,表面看来其貌不扬,实则有潜质,有仍未发掘的才能。摩根在事业失望的时刻出现了表妹安妮,她生来秀丽可爱;他看出安妮是神赐给他的希望。安妮回家之后,六月间,摩根写一封信给她,信中说:"我可以和你分享的,是一个漂泊不定的传福音生涯。"安妮回信说:"如果我不能与你从楼梯的初阶爬起,我将会羞于在楼梯顶上和你会合。"
一八八八年八月二十日,摩根和安妮双双携手走进格雷顿市场(Market Drayton)的一间乡村小教堂,由怀特牧师(Rev.Timothy White)为他们主持婚礼。安妮从来不怀疑摩根会爬上楼梯顶上,在他们五十八年的结婚生活中,她总是扶持摩根往上爬,她从不妨碍他,或试图把他拉下来。
第五章 在事奉上长进
摩根结婚后,带着妻子安妮到处旅行布道,有一年之久没有固定工作。一年后,一八八九年八月,他开始在司达福郡(Staffordshire)的石头乡(Stone)的公理会教堂(Congreattional Church)服事。
一八八九年十一月三十日,摩根在石头乡的公理会教堂(Congregational Church)为他的好友史威夫特(AlberSwift)--其时任救世军创办人卜威廉的私人秘书--迎娶斯洛小姐(Miss LaursSlowe)主持婚礼。
在同一间公理会教堂,一八九0年九月二十二日,年已二十七岁的摩根,正式按立为牧师。摩根牧养石头乡的公理会教堂没有多久,就发现这间教堂的教友分成两派,这对立的两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这使摩根的处境非常困难。他左右不讨好,当他试图劝解时,总有一方怀疑他有所偏袒。
有一次,摩根到邻近的伊克勒索(Eccleshall)村庄去传福音;接着,他又抽空在主日下午去为伊克勒索的教会主持聚会。摩根积极推动伊克勒索教会的事工,协助他们翻新、装修教堂。石头乡有一派人支持他前往邻近村落的教会,向他们提供帮助;另有一派人则不满意他对石头乡本地教会没有尽心,没有把全部时间用来牧养本地教会。
一八九一年十一日,石头乡公理会教堂执事会的秘书,正式写信通知摩根,说若无执事会同意,他不得接受其他地方教会的邀请,不得擅自离开石头乡。摩根接到通知信后,情绪激动,他在通知信下款写下数点--明显地这几个要点,是他准备在下次执事会抗辩的理由。第一,不能同意不去石头乡,这要求太荒谬,不合理;第二,这书面通知不合法,不允许人抗辩,又不是全体执事通过,何况执事会无权发出这封书面通知;第三,出外兴旺福音绝不会削弱教会。
摩根知道,一个人在冲动时不要轻易做出任何动作,一旦做出错事,后果不堪设想。在未和执事会全面破裂前,他写信给老朋友克拉克(John Crake),把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克拉克。克拉克复信如下:"我亲爱的摩根,我很难过听到你和你教堂的执事们有争执,你处理这件事要十分小心,看起来他们的企图是逼你辞职,如果我是你,我不会轻易中计……在这期间,我若是你的话,我不会在数星期内到石头乡以外的地方带领任何聚会。……你现在有妻子要照顾,有父母要赡养,如果你破产的话,谁来维持你的家用。目前你只好留在石头乡,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石头乡,必须是你主动提出,是你另有出路,而不是这样被人逼走。要忍耐,不要冲动,至少考虑整件事几星期吧!"
就这样,摩根被迫在石头乡公里会教堂范围内服事,这种强制性的幽禁作法使摩根和执事们的关系陷于僵持的状态,无望得到缓和。摩根的精神压力是这么大,他不久患上头部神经痛和慢性喉疾。五个月之后,摩根终于对执事们的限制通知书做出反抗,于一八九一年五月三十一日,前往迫近石头乡的鲁奇来(Rugeley)的公理会教堂讲两堂道,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他在鲁奇来村受到热烈的欢迎,他的工作满有果效。两天之内,有四人走到台前,决志信主。
几天之后--一八九一年六月间,鲁奇来村公理会教堂正式聘请摩根任牧师,每年薪俸一百六十英镑;虽然薪水比石头乡低,而鲁奇来村比石头乡小,但摩根很乐意离开石头乡,他在日记上这样记载:"很高兴离开石头乡,在这里两年,有着不同的感受,有时确实很痛苦,但对于我们信主的人,总是有益的。"
摩根在鲁奇来村公理会教堂服事两年,使他首先尝到弟兄相爱的甘甜,这良好的感受使他毕生难忘。在那两年静寂的生活里,他下苦功研读圣经。他在鲁奇来村立下志向,要在余生熟读圣经,和教导圣经。在鲁奇来村的第一个冬天,他潜心攻读希腊文;他从希腊文圣经,发掘出其中许多新的含义。审阅摩根后来出版的新约解经书,会看出他精通希腊文,能说出字根和字源的正确意思。
在鲁奇来村最让他喜乐的,是第一个孩子娃妮(Gwennin)的诞生。从娃妮这个女孩子身上,他看到姐姐莉芷的影子,莉芷逝世时所留下的心灵创作,终于被娃妮的出现而有所弥合。
一八九一年摩根发展了和曼多儿(Gregory Mantle)的浓厚友谊。三年前,摩根在伯明翰的里田路卫理公会教堂试讲时,曼多儿是考官之一。换句话说,摩根应试失败,身为考官的曼多儿,其评分有着一定的关键作用。摩根在鲁奇来村的讲道,为他博得了美好的名声,邻近的地方不少人慕名前来听他讲道,内中就有曼多儿。曼多儿听了摩根讲道之后,意识到当年对摩根的判断犯了错误,他奇怪当年竟看不出摩根实在具有讲道的恩赐,何况其信息内容实在充满了亮光和能力。至于摩根,有一般人所罕有的宽宏的度量,他不将落选的事放在心头。他不至于耿耿于怀,而是破除芥蒂,和曼多儿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
曼多儿为过去的失误,于一八九三年作了一件补偿的事:曼多儿运用他的影响力,将摩根推荐给伯明朝的威斯敏斯特路(Westminster Road)的公理会教堂。正当伯明翰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在考虑摩根的聘任时,摩根在鲁奇来村因着每天都讲道,喉咙的老毛病再次发作。此外,严寒的天气,削弱了摩根的抵抗力。而他心爱的女儿娃妮,虽有母亲安妮的细心照顾,从生下来就一直虚弱多病。一八九三年一月,摩根一家大小在医生的劝谕下,到威尔斯(Wale )海岸阿伯里斯微(Aberystwith)度假十天。在这期间,鲁奇来村教堂的讲台,则由摩根的新朋友曼多儿--往日的考官--暂代。
一八九三年六月,摩根正式到伯明翰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事奉主。
第六章 在伯明翰的日子
摩根结识了曼多儿,并与曼多儿成为挚友后,又认识了那年代的一个属灵伟人达尔(Robert William Dale)。
达尔是伯明翰卡尔街(Carrs Lane)公理会教堂的主任牧师,从一八五九年至一八九三年,达尔已经在卡尔街教堂担任牧职长达三十四年。摩根把牧师就职礼延期至九月,目的是希望达尔--名望涵盖全英国--度假回来,能参加摩根的就职大典。
摩根这时正三十岁,而在英国甚有属灵威信的达尔,则大摩根三十四岁,已是六十四岁。但是达尔对摩根这后辈,非常爱惜,也表现得非常谦虚。
一八九三年六月十九日,达尔从度假胜地美莉安(Merioneth),写信给摩根说:"亲爱的摩根,我将在两星期后的第二天,回到伯明翰,若你同意的话,你可以找我谈你牧师就职典礼的事。根据我个人的想法,就职典礼必须是严肃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绝不是一个闲谈那些琐碎的事的场合,多少年来,我拒绝参加许多无意义的牧师就职礼……"
一八九三年七月间,达尔伉俪邀请摩根到他们家里共进午餐。
达尔对摩根这位年轻的同工的起居生活、阅读范围、学习方向,问得很详细,在各方面都非常关怀。然而摩根在达尔面前诚惶诚恐,其情况正如摩根少年时代,在家里面对另一属灵领袖达秘一样。
摩根对达尔坦承,他学历不够,没有合格的专业训练,难于胜任牧师职位。
达尔不让摩根说下去,达尔态度庄重地说:"千万不要说你没有受过合适的训练,神有千百种方法训练祂的仆人,我将为你祷告,但愿你在事奉神时得着更多的喜乐。"
达尔的话给摩根极大的鼓励,同时给摩根莫大的勇气,去接受新的挑战,一切的不安、疑虑,因着达尔的话一扫而光。
非但如此,达尔和摩根在伯明翰开始交换讲台,一八九三年八月,达尔到威斯敏斯特路公理会教堂讲道,而摩根则到达尔带领的卡尔斯街公理会教堂讲道。
卡尔斯街公理会教堂,非但是公理会在伯明翰很有权威的教堂,也是全英国公理会教堂中具有领先的地位。
英国的基督教作家约翰·詹姆士牧师(John Angell James)曾著有《得救后的热心慕道者》(The Anxious Inquirer After Salvation)一书,该书在出版五年之后,就售出五万本,共销量震撼了整个英国基督教出版界。约翰·詹姆士牧师生前就是伯明翰卡尔斯街的主任牧师,他在卡尔街牧养长达五十年之外。
约翰·詹姆士牧师在晚年时,一踏上卡尔斯街的讲台,就默默地向神祈求,赐给他一个适合的接棒人,继续牧养卡尔斯街教堂。早在一八四三年,在英国南部汉普夏郡(Hampshire )安杜弗(Andover)村的一间小学任助理教师的达尔,当时才十四岁,因着阅读到《得救后的热心慕道者》一书,受到感动,就忏悔得救。十年后,达尔成为约翰·詹姆士的助理牧师;一八五九年约翰·詹姆士去世,达尔就转正,成为卡尔斯街的主任牧师。
摩根踏上卡尔斯街教堂的讲台,是他一生的转捩点,因为卡尔斯街教堂非但是英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教堂之一,并且在国际上甚负盛名;最难得的是,摩根八月间在卡尔斯街教堂讲道后不久,就收到达尔的信,希望在九月十七日,再度与摩根交换讲台,这封认可了摩根在卡尔斯街教堂的信息,证实许多信徒从他得着供应。达尔在信件中又述及,他健康欠佳,每分钟都会一蹶不振。由于达尔晚年患上忧郁症,不时情绪低落,终于不能于九月十七日,如愿到威斯敏斯特教堂讲道。在达尔临死前几个月,摩根仍不时到达尔家中去探访。正如华伦·魏经(WarrenWiersbs)在《与属灵伟人同行》一书中所记载的,摩根有一个缺点,就是每天要抽八根雪茄烟。达尔见证说,摩根可以不吃饭,也不能不吸烟。摩根的喉疾,久治无效,并不单单因着讲道过于频密,这与他戒不了烟也有一定的关系。
摩根初次牧养一个大型的伯明翰教会,许多事都要亲力亲为,不便假手他人,同时又要负责讲台,释放信息。这么沉重的事工,使他不胜负荷,一八九四年二月,他开始觉得浑身不舒服,到了三月间,有一次头痛得难以忍受,而喉疾又发作,连右边的颈部都感到痛楚。摩根不得不去找霍斯特医生(Dr. Walter Foster)诊治,霍斯特医生前不久才为达尔治病。
霍斯特医生建议摩根休养三个月,教会的执事们也一致劝摩根要爱惜身体,放下工作。摩根夫妇于是带着两个孩子,到法国海岸外的海峡群岛(Channel Islands)度假。与摩根情同手足的史威夫特也由美国赶来,与他共同度假。摩根度假期间,颈部仍然痛楚不停,摩根被迫于五月二十二日作了一个小手术,才解除了颈部的疾患。病痛虽然解决了,女儿娃妮忽然觉得身体不舒服,摩根师母决定先带娃妮回娘家,留下摩根继续在人之岛(Isleof Man)上休养。谁知道,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娃妮骤然病故。摩根师母安妮考虑到摩根刚动过手术,精神不堪打击,就托人之岛上的朋友婉转相告。摩根听到女儿病故厄耗之后,十分悲戚,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姐姐莉芷的死。摩根说,我的莉芷终于会晤了我的娃妮。
一八九五年三月达尔逝世,摩根甚感悲痛。达尔过世后,卡尔斯街教堂留下的牧师空缺,迅即由约翰·朱伟德(JohnHenry Jowett)补上。约翰·朱伟德非常出色地牧养卡尔斯街教堂,以致美国著名的布道家毕尔逊(Arthur Tappan Pierson)赞誉卡尔斯街教堂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堂。
约翰·朱伟德在卡尔斯街出色的献身精神,激励了在威斯敏斯特路服事的摩根。摩根认识到,神给每人的恩赐不同,他从神所领受的专长,是要他更深地认识神的话语,为此他也曾在鲁奇来村许愿,要在余生教导信徒们读圣经,解释圣经的真义。摩根从圣经中挖掘到的宝藏,使他在伯明翰的讲台上的信息,充满着亮光,会众挤满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内心总是充满着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