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焉知生
2015-03-30
作者:骆颂恩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经文:传7:2,4,8:8,12:6-7,13-14;约11:25,14:6。
自人类有史以来,生与死,就成为人一生中自然的规律。有人说:“人生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次旅行。”事实告诉人们:人一出生就已经进入了死亡的倒记时,只是我们都没有这种意识而已。对生与死的理解,会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及生活态度。因此,有许多宗教家、哲学家一直在研究“生与死”的话题,探索生与死的人生秘密。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而这种见解会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刚才所选读的几段经文,可以刻划出基督教生死观的基本框架,藉着这些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基督徒的生死观,从而帮助我们正确地面对生与死的问题。活在当下,过一个讨神喜悦的生活,并且喜迎永恒的未来。
一、正视死亡,坦然面对
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极其有限;正因如此,人对死亡往往有一种忧虑和恐惧,甚至在日常的生活中忌讳谈一个“死”字。孔门弟子季路曾经将关于“死”的问题向老师请教,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给出一个令人焦虑的答案:“未知生,焉知死。”或许正是因为孔子的这种人生态度,之后的儒家学者一直未曾涉及“死”这个话题,以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了对“死”的直面思考。发展至今,非但不愿思考“死”的问题,甚至连“死”字都不愿提起;从人们对“死”的种种纬称可以看出。比如:帝王之死称为“驾崩”,平民之死称为“离世”,老年之死称为“登仙”,少年之死称为“夭折”,正常之死称为“正寝”,意外之死称为“遇难”等等。人们之所以如此避讳“死”的话题,原因就是不敢正视“死”。然而,逃避死亡的话题并不能逃避死亡的事实,每一个人都要面对。基督教的信仰从不避讳“死”的话题,实话实说。传道者说:“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7:2)这节经文,《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更加直接:“活着的人应该常常提醒自己,死亡在等着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必须正视死亡呢?因为对“死”的态度,会影响“生”的质量。有智者将孔子的话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此话更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理!
生与死是多么相近的事,有时它只相隔一步之遥,活着的人不当认真思考一番吗!!人对死亡的恐惧感,往往来自人对死亡的无知;如果我们对死亡有正确的认知,便会坦然面对。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写过这样一段人生格言:“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但有一件事我们却清楚地知道,且一定会发生,那就是‘死亡’。聪明人会好好预备,愚蠢人则只知逃避。”此话可谓劝世良言。
整体圣经,自始至终都在讨论“生与死”的话题。圣经的第一卷书《创世纪》记述了人类的被造与死的由来,之后的很多书卷或多或少地也提到了“生与死”这一现实问题,直到圣经的最后一卷书《启示录》为“生与死”做出了最为圆满的答案——不再有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督教的信仰正是要探讨关于“生与死”的话题,也正是要解决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因此,我们有这一认知的基督徒就不避讳死亡这一事实,反倒以积极的心态正视死亡的来临。
大卫曾经向神祈祷说:“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诗39:4)对于死,每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会有这样的坦然,坦然接受死的事实。传道者说:“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争战,无人能免。”(传8:8)又说:“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12:6-7)
面对死亡,人似乎总是战败者,而且人的生命总是那么脆弱和有限。然而,神没有丢弃人类,神仍然是我们永恒的归宿。摩西满怀信心地向神祷告说:“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诗90:1)因此,死亡并非是轮回说,而是进入永恒的居所。在上帝永恒的计划中,他早已为人类预备了救赎的恩典,就是差遣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为全人类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以此可以作人类的救主。
圣经有力地宣告了基督福音的核心内容:“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其关键在于我们对基督信仰的选择,在基督里得享永生。
二、跨越死亡,进入永生
首先,我们当认识到死亡的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死亡的方法。“死”从何来呢?根据圣经记载,始祖违命之后,罪入了世界,死随之而来。经上说:“罪是从一人(即亚当)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即带着亚当的罪性生活)。”(罗5:15)
当世人都因罪而必须经历死亡的时候,耶稣基督降世为人,且主动为全人类解决了罪的问题:“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彼前2:24)基督的舍命与复活,已战胜了死亡,让我们的生命可以永存,使一切乐意接受基督的人,都可以因他宝血的救赎而跨越了死亡。耶稣郑重地向世人宣告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11:25)“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6:39-40)“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基督以十字架上的死,战胜了永远的死亡,我们今天在他的救赎恩典中,因信跨越了死亡,进入了永生,而这个永生全然是神的救赎所致,并非人为所致。因此,我们凭着信心在基督里宣告得胜,我们不再惧怕死亡,对于死会有一种无比坦然的心态。
信仰上帝的人虽然他的肉身也会死,但他们的死不是永死,乃是睡觉(参约11:11-13),当基督再临时,都要醒来。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阐述复活真理时说:“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林前15:52-54)
《使徒信经》最后二句宣信:“我信身体复活,我信永生。”蒙救赎的生命,超越了人自然的生命,更是越过了死亡,进入了永恒的荣耀中。保罗为此感叹说:“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林前15:55)今天,每一位已经接受耶稣作救主的人,都可以与保罗那样一同唱和这一胜利之歌。
三、敬畏上帝,珍爱生命
有几位青年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说着说着,说到有关来生的问题,并且希望能弄清楚它。一个哲学家走过,听了一会儿,笑一笑,没有回答他们的任何问题。青年们想知道哲学家沉默不答的理由,难道他同我们一样的无知?突然,哲学家开腔了,他说:“你们观察到了吗?正是那些不明白如何过此生的人,才会特别关注于永恒来生的事。”“但你认为死后有生命否?”有一青年又问。哲学家反问:“活着有生命吗?——这是关键的问题!”
基督徒对今生与来生的态度应该是平衡的。关注来生,并不厌弃今生,不仅如此,而且是要更加激励我们今生能够积极地活着。偏面强调来生,则可能是逃避今生的一种遁词。没能在今生把基督生命活出的人,象一粒枯干的种子。即使在泥土里,它也不可能有复活的生命了。
使徒保罗说:“我们活着,是为主而活,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活也好,死也好,我们都是属主的人。”(罗14:8)《现代中文译本》。这种对生活充满盼望的人生必然是快乐平安的,也充满着爱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信仰的核心所在。有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讲过这样一句名言:“单单理解死与生,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最终落脚点。战胜死,敬重生,才是基督信仰所关注的要点。”
人生最高的境界在于认识生命的意义,体现神创造的价值。当一个人解决了“死”的问题之后,他的“生”就显出其永恒的价值,他会以积极、乐观和勇敢的心态,度过自己的一生,认真对待人生。
生命是从神而来,其意义在于活出神的形象与样式,在生活中彰显神的美德,实现神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的美好计划。传道书最后总结:“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传12:13-14)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警戒我们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9:27)这两段经文都在随时提醒着我们,要敬畏神,珍爱生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可游戏人生,虚度光阴,放纵私欲,任意妄为;要追求一个以神为中心的人生,谨守他的诫命,把自己的信仰落实在日常的生活中,见证神的慈爱。
旧约的《传道书》又提醒我们说:“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当记念造你的主。”(传12:1)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
首先要珍爱生命。珍爱生命是上帝赋予我们的义务与责任,它包括顾惜自己的身体。使徒保罗说:“岂不知你们是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要毁坏那人,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林前3:16-17)那不规律的饮食起居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不良的嗜好更容易导致身体过早被摧毁。另外,不注意休息,过度劳作,也是不太珍爱身体的表现。有人说,人年轻的时候豁出命赚钱,年老的时候豁出钱去保命,这又何苦呢?请记住我们的身体是圣灵的殿,需要珍爱它。
再者,珍爱生命就是要关爱他人,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在关爱他人的时候,才显得更为伟大。我们固然要顾惜自己的生命,但决不能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等极端自私的处世方式。在关爱自己的同时,也要做到关爱他人,努力做到耶稣基督要求我们的“爱人如己”这一金律。
摩西曾向耶和华神祷告:“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90:12)这应该是每个基督徒的心声,因为只有在上帝的带领下,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更能彰显神的荣耀。
一个美国青年农民,在工作中无意碰伤了一个人,那人后来死了,青年被判处无期徒刑。刚被判 x ing时,青年心中很痛苦,这么一位爱生命、能劳动,爱自由的人就此断送了一生,所以非常悲观。
他在狱中得到一本圣经,当他读到《约翰福音》11章26节:“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时,心中大受感动,从此也得了安慰。便主动要求管监狱的人,准许他在狱中作一些有益于人的工作,不要叫他整天闲着无事可作。这位心灵手巧的青年在狱中发明了世界亿万人所用的拉链,他的名字虽然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体虽然已经死去,但他因信基督,心灵已经得到自由,并把自己的人生贡献在人类的利益上,他是不死的人。
综观圣经在这方面的启示,便已确立了基督徒对“生与死”的基本观点。面对人生,我们必须正视死亡,而不避讳死亡的现实意义,且坦然面对;满怀永生的盼望而跨越了死亡,因为神在基督里已经为我们预备了永生的保障;珍爱生命,而不轻视生命的意义,以敬畏神的态度去善待生命,每一天都过着荣神益人的生活,见证神的创造之美。
【作者简介】 骆颂恩:雅博网作者。上海松江人,生于一九六一年,籍贯浙江诸暨。自幼受父亲的影响,蒙恩成为基督的跟随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福音广播”成了我学习圣经的启蒙老师……八十年代末,参加过上海华东神学院(一年制)的培训学习,九0年八月回到本区教会作义工传道,直至二00一年三月被按立为该区教会长老,并作专职传道至今。于二00五年九月返校,再就读一年神学,获取了神学专科学历。二00八年至二0一0年,就读于上海电视大学的“行政管理”专科,并获得大专学历。不惑之年的学习生活,使我惊喜地经历到与童年时代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让我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成果,为主所用。笔者比较倾注于“归正神学”,因它给了我更坚定的信心和勇气,走侍奉神的道路。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