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基督徒能过端午节吗?

2018-06-18 作者:张远来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s.jpg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它是继春节以后,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其浓厚的爱国与孝道的意义,而成为整个东南亚各国庆祝的节日。但和所有传统节日,及那许多美好的事务一样,端午节也在某些地方庆祝习俗中被掺入了不少迷信色彩。作为基督徒,我们该如何过好端午节?让我们从信仰的角度一起反思。

  一、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史载流传较广的主要有四种: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爱国大臣。当时面对虎视眈眈的秦国,屈原提出了一系列本可以挽救楚国于危亡的改革措施,但因其改革意见损害了权贵利益,屈原随遭驱逐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殉国。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了。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子婿建议一鼓作气灭掉一直对吴国心怀不轨的越国,但夫差听信谗言,赐子胥宝剑自刎。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便以这一日纪念曹娥的孝道,而渐渐形成了端午节。

  4、端午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史传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曾生活过一个叫做百越的民族。传说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来源的说法各异,但基本都与纪念爱国志士和弘扬孝道文化有关。中国文化有着朴实的国与家的观念,在人们朴实的心愿里,都渴望国家平康,家道兴旺。故,端午节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一个民族夙愿的表达——渴望爱国志士得到尊重,国可以公义富强,家可以兴盛发达。

  二、端午节的习俗

  本来面对这样一个崇尚孝道和爱国的节日,基督徒责无旁贷地更应该积极参与,以信仰之热忱,爱国之情操过好端午节。但却因为端午节在某些地区的庆祝习惯有了某种近似宗教的意味,故而引致某些基督徒的担忧,害怕过端午会涉及灵界问题。

  端午节的习俗很多,但流传至今最为主要的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1、賽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国际性影响的习俗了。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2、吃粽子

  粽子原本是以竹笋的皮,粽叶等包裹糯米等做成。最初吃粽子据传是楚国人担心鱼儿会吃掉屈原的尸体,故将粽子投入汨罗江以喂饱鱼儿,以保存屈原全尸。但渐渐的,粽子就成了国人独特的食物,吃粽子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节庆习俗了。端午节成了家庭喜庆的节日,那种带有忧国忧民情怀的纪念已经淡了,但表达家庭亲情的诉求却从未改变,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国家之民族富强,家庭之和睦兴盛,依旧是端午节历久弥新的主旋律。

  三、基督徒能不能过端午节

  1、反对的理由一:端午有“龙”

  某些基督徒对端午节的排斥主要是因为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等等,该习俗过去曾经在寺庙举行,并冠以了会令某些基督徒不释然的“龙”,故被很多基督徒视为迷信、涉嫌敬拜偶像和沾染属灵的污秽。

  但这种担忧误解多于真相。首先,这里的龙并非引诱始祖犯罪的撒旦,也不是启示录所说的大龙古蛇,而只不过是一种文化符号。

  其次,即使你对赛龙舟有心理不适,也不该因噎废食,而废弃这个端午节的文化及伦理意义。你可以不去赛龙舟,而可以去过节日。

  2、反对的理由二:圣经没有叫我们做的我们都不能做

  基督教里某些观点认为,只要是圣经没说要去做的,我们都不能做。当然,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圣经没有禁止做的,我们都可以做。其实,这样的释经都有问题。圣经不是百科全书,圣经给他们提出了一些信仰和伦理的原则,我们可以遵照圣经的原则,作出合乎真理的判断。比如,圣经提出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四个原则:

  凡事都可以行,只要有益处;

  凡事都可行,只要能造就人;

  凡事都可行,只要不受辖制;

  美善之事,都当留意而为之。

  圣经里没有记载端午节,但我们可以对照上述原则,积极过好端午节。

  3、美善之事都当留意而为之

  腓4:8 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

  罗马书12章17也教导我们: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所谓留心去做,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表述:

  [NIV] Be careful to do what is right in the eyes of everybody.细心地做好大众认为美的事。

  [现代中文]大家看为美好的事,要踊跃去做。

  [新译本]大家以为美的事,要努力去作。

  [当代圣经]要尊重别人,大家赞成的事,应该尽力而为。

  [文理本]勿以惡報惡、眾所善者則為之、

  [吕振中]众人以为美好的、务要筹谋。

  圣经的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如果大众都认可为美的话,我们更当努力而为之了。正如,耶稣的教导:太5:20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套用在端午节上,作为一个爱国与孝道之象征的节日,也许我们可以如此理解:天国的文化要求我们比那些追求高雅的人士更要热衷美善之事。对于端午节这种弘扬爱国与孝道,高歌公义与慈爱的节日,实在是一件基督徒该支持的美事。正如保罗提出的伦理观。

  4、切入传统文化是当下中国教会突破自己瓶颈的一个出路

  对于文化的张力,过去的教会有识之士提出补儒、合儒及超儒的观念。即,补足文化之不足,融合文化,及超越文化之局限。圣经教导我们,既不能效法世俗,又需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对那些裨益福音传播,有益伦理建设的文化习俗,都应当积极参与。我们需要谨慎而积极地推动福音与文化的接轨,把握一切我们可以把握的契机,见证我们应当见证的信仰。

  四、如何过好传统节日

  面对传统节日,笔者有点不成熟的想法:

  1、运用适合我们文化的方式,藉着有形的文化符号,装饰教堂和我们的家庭,表达我们内在的信仰理念;

  2、讲台信息配合节日意义,传达积极向上的福音真理,鼓励烘托节日氛围,提倡家庭伦理与孝道;

  3、适应普世文化,建立更加高雅的庆祝方式。比如,在祭祖的节期,以献花代替烧纸钱;在受难与复活节之间的周六代替清明节,反思死亡与救赎,生命与复活的意义;在父亲节和母亲节,我们可以配搭相关花朵,让子女为父母做早餐,馈赠相关礼物,增加节日气氛;

  4、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传统节日,凝聚家人,建立家庭聚餐。

  5、照顾有需要的人士,发扬基督爱的精神,使我们身边的孤寡老人,医院病人,都能享受一次节日的特别问候与关爱;

  6、配合社区服务,举办相应活动。

  7、教会制作有意义的纪念品,既能庆祝节日,又能表达背后文化与信仰的意义,且兼顾实用性,如此便是美好的福音见证。

  8、用信仰的真理归正节日原本的意义,还原节日的伦理意义,让节日赋予信仰的内涵。

  而对于那些有明显违反人性的糟粕恶俗,有封建迷信色彩,或者有属灵崇拜成分的东西,我们需要摒弃,取而代之以积极美好的现代意义的高雅、亲情,伦理与爱的表达。对这些传统节日,我们需要的不是否定,而是转化与改善。如此,好让一切有利传播爱与希望的节日,都能成为教会福音的端口。

【作者简介】 张远来:雅博网作者,现居广州。本人为专职牧师,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借古鉴今》、《危机与契机》、《中国教会体制的反思》、《灵恩运动反思》、《我信故我思》、《广州教会发展现状》等。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