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与浪子
2019-04-13
作者:刘治国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经文:路15:11—32
我们以上所读的经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浪子的比喻”,有人称这段经文是世上最伟大的短篇故事。浪子的比喻给我们揭示的真理是非常的深刻的。或许在我们周围就有浪子回头的故事,对于浪子的回头人们都是欢喜快乐的,因此有这样一句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在圣经里面记载的这个浪子的比喻,看上去浪子的家庭似乎是一个不完美的家庭,但这个家庭里面却有父亲的爱、父亲的饶恕、父亲的接纳、父亲苦口婆心的劝导,在不完美中间似乎又有了完美。想想我们自己的家庭是完全的吗?是完美的吗?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要从这个浪子的故事里学习功课,使我们的家庭成为完美的、神所喜悦的家庭。在浪子的比喻里主要记载了三个人物:小儿子、父亲、大儿子。我们可以从这三个人物来和弟兄姐妹分享。
一、离家出走的浪子
在故事的开始,小儿子就说“父亲,请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分业意味着分家,小儿子的这个要求是很过分的。因为按照当时犹太人的规矩,当父亲健在和有能力操持家庭事务的时候,儿子是不可以提出分家分业的,否则就是对父母的极大的不尊重,甚至是藐视。依据当时的俗规,父亲大可举告于村民首长,陈述儿子的不肖,民间首长即可让村民将儿子以石头打死示众。这是律例,是原则。为父的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但故事中的父亲并没有这么做。他竟然把产业分给他们,这是为父的明智措施。那父亲为什么会把家业分给他们呢?因为父亲深知道小儿子提出分家业的原因,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父亲看着儿子长大,儿子的一举一动父亲是很了解的。既然儿子不愿意和父亲同住,勉强也没有意义,只能增加儿子对父亲的不满。父亲也不愿意儿子勉强的顺从他、爱他、与他同住。其实,我们的天父上帝,也希望人能甘愿的爱他、顺从他、与他同行。
小儿子向父亲提出分家业,明显地显明了小儿子不是一个孝子,可以说他是一个目无尊长、轻视亲情,被物欲所充满的人。或许小儿子认为在父家里过得生活不够自由,处处受到父亲的限制,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因此他想过自己想过的自由生活。可以这么说,浪子在他不稳定的青年时期,总以为父亲是严厉苛刻的。小儿子对父家的约束已经厌烦了,他误解了父亲对他的爱护和关怀,于是决心随从自己的心意而行。弟兄姐妹,你是否觉得信靠了耶稣,你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你是否把神的律法看成是对你幸福的限制。那些受了撒但欺骗的人总以为神是残酷无情的,他们以为神不住地监视着他们,为要责罚人并定他们的罪。但人的眼睛若因基督的爱而得以开启,就一定会看出神是满有怜悯的。
既然浪子认为父家是他生活的约束、是他自由的限制,为什么分到了家产还等了不多几日才离家出走呢?我想父亲分给他的当然包括了房屋、田地、钱财等,他就在这不多几日里把他们变卖,等钞票到手后立刻离开了令他厌恶的家。浪子并没有带着钱去做生意、做买卖,而是去远方任意放荡、浪费资财。在这里我们注意“放荡”一词,原文含有放纵、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意思。这样的自由已经不是真正的自由了,因为已经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了,反被世界、被情欲、被罪恶所牵引。这样的生活似乎是乐得其所,实则是罪中之乐。看,这就是浪子所认为的自由生活,当一个人认为自由是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候,其实他已经不是真正的自由了。同样,人离开神得到的自由不是真自由,人离开神的生活是走向堕落的生活。正如先知耶利米所说:“依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离弃耶和华的,那人有祸了。因为他必象沙漠的杜松,不见福乐来到,却要住在旷野干旱之地,无人居住的碱地。”(耶17:5—6)神固然“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但人还有躲避日光和雨水的自由。因而我们若故意离开上帝,就不能抱怨上帝不保守、不看顾我们。
路15:14说“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我们看见浪子自认为的自由生活给他带来怎样的厄运。这个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啊,浪子遇到了“屋漏又逢连阴雨”的不幸遭遇。为了肚腹的需要,他去给人放猪。路15:16节这样描述“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可怜的浪子现在的光景如此悲惨,猪尚且有豆荚吃,他却没有;猪尚且有主人雇人来喂养,他却没有任何人来关心和帮助,往日和他一起浪费资财的朋友都没有了踪影。还有,猪在犹太人的信仰中是不洁之物,是犹太人厌恶和远离的。可是,浪子在无可奈何之下成了放猪的。远在他乡的浪子,不但远离了父亲,也离开了信仰、他的神。他不仅是离家的浪子,而且是远离神的浪子。
在浪子山穷水尽的时候,面对眼前的苦难,他开始醒悟过来。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苦难,人不知平安的价值;没有疾病,人不知健康的重要;没有远离神带来的空虚,人不知有神同在的喜乐甘甜。生存的本能、良心的回归、父爱的呼唤,都在催促他:回家。他在内心里对自己说:“我父亲有许多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我们分析浪子的内心自白,至少有三层含义:1、目前的处境与从前家境的比较。在这里将要饿死,在父家口粮有余;在这里受雇于人,在父家雇用他人;让浪子得出的结论是回家。2、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浪子知道自己以前所行的有悖天理人道,让浪子得出结论是向父亲认错,向神认罪。3、给自己定位。象他这样放荡回家的人,还能再得儿子的名分吗?浪子给自己的定位是不配做儿子,把自己当一个雇工。浪子给自己这样的定位显明了他对父亲慈爱的看法还是多么狭窄。于是浪子就离开了猪群和豆荚,朝回家的路缓缓走去。
二、盼儿回家的慈父
有一个故事:一个基督徒有四个儿子,三个大的都很顺服听话,只有小儿子性情暴躁,迷恋罪恶,不听忠告,父母深为忧伤,天天为他祷告。一天,夜深人静,小儿子刚从娱乐场所尽欢归来,见灯光亮着,听见母亲在祷告。“上帝啊……只有这个小儿子年纪虽轻,但不知罪的可怕,求主使他早日回头。”他听罢,很不高兴,怪父母天天说他不好,在上帝面前也说他不好。生气起来,便收拾了行李,偷偷地离开家庭。
他住在一家旅馆里,没有职业,钱花完了,生活无法维持,无路可走。几次想到要回家去,二三个夜晚,他来到家门外,徘徊着,又没有勇气去叩门,站了许久,垂头丧气地走了。第四晚,他去推推那几个窗户,想找一个没关的窗户爬进去,但又失望了。他又回到门口想要敲门,但又不好意思,几次抬起手来,又都缩了回去。
环境使他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债务一直逼着他,他不得不回家,鼓起勇气,伸出颤抖的手去叩门。奇怪,他的手一碰到门上,门立即开了,原来门是虚掩着,并没有关。他轻轻地走进去,见父亲还坐在灯下看书,他觉得有点尴尬,一时寻不着合适的话,硬着头皮说:“夜已深了,门为什么不关,贼进来了怎么办?”他父亲一见儿子回来,喜得掉泪花:“儿啊,你离家那天,我们的家门从来没有关过,我与你妈妈只怕你回来不好意思叩门,所以每晚都将门开着,感谢主,现在你回来了。”这是现代版的浪子回家的故事。
我们回到圣经的记载,自从浪子离家出走后,我们可想而知父亲心中所有的伤痛和渴望。他天天盼望着儿子回家,吃不下,睡不着,许多时候在梦中梦见儿子受冻挨饿,被人欺辱。圣经对浪子回家,父子相见的那一刻记载的十分具体,也描述的十分感人。不是浪子先看见父亲,而是父亲先看见浪子。圣经这样记载:“相距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短短数语,把父亲切切盼望儿子回家之心,见到儿子时那激动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弟兄姐妹,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远离神的浪子。那么,请你起来,到你天父那里去,他就要在相距还远的时候迎接你。只要你以悔改的心向他走进一步,他就要急忙以无穷慈爱的膀臂怀抱你。
父亲对浪子的饶恕与接纳,使得浪子万分愧疚,用已经准备好的话向父亲认错:“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似乎浪子还没有说完,就被父亲打断了说话,因为父亲不愿看到儿子这样贬低自己的身份。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路15:22—24)父亲不愿意别人轻看他的小儿子。袍子、戒指、鞋子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是儿子身份的体现,主人地位的代表。在犹太人的习惯中,只有在家中有重大的喜事,才会宰牛犊摆宴席。可以看出儿子的回家,父亲是何等的喜悦和重视。
三、家中浪子的生气
浪子回家,父亲高兴、仆人快活,该是合家欢庆。可是,有一个人不大高兴,他就是父亲的大儿子,小儿子的哥哥。当浪子回到家里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时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他无病无灾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弟兄姐妹,大儿子为什么会生气呢?从他的话语里来看似乎有理,“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进了你的产业,他以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路15:29—30)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知道大儿子其实是家中的浪子。
原因之一,大儿子没有体贴父亲的心意。大儿子虽然整天与父亲朝夕相处,但他从来没有分担父亲对那失丧者的焦虑和守候。他似乎从来没有顾及父亲的心事。当小儿子离家出走后,父亲从来没有得到大儿子一句安慰的话;父亲最大的心事就是放心不下小儿子,但大儿子却对此不闻不问。小儿子回家,对父亲来说是何等大的喜事,但是由于大儿子没有忧父亲之忧,当然也不会乐父亲之乐。大儿子人虽在父亲身边,心却远离了父亲,难道不可以说他是家中的浪子。儿子若不体贴父亲的心意,他就是浪子。同样,一个基督徒若不体贴天父的心意,他也是浪子,单用嘴唇的亲近是神所不喜悦的。耶和华神曾藉先知以赛亚预言说:“这百姓用嘴唇亲近我,心却远离我。”神所要的是什么呢?箴言23:26节说:“我儿,要将你的心归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悦我的道路。”
原因之二,大儿子在父家里的心态不正确。从他埋怨的话语中可以得知:他认为自己在父家里的生活似乎是没有酬劳的服役,而刚回来的浪子却得到了优厚的待遇,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他生气的原因。他的话显明他向来是以雇工的精神而不是以儿子的精神服务的;他的话也说明他之所以放弃罪中之乐,原是为了所应得的财利。如今他的兄弟既要在分享父亲的恩赐,大儿子便认为自己受委屈了。他嫉恨他兄弟所得的恩宠。他竟然不肯承认他的兄弟,在他父亲面前冷酷地说:“你这个儿子”。虽然如此,父亲还是和蔼地对待大儿子,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儿子对于父亲的劝告到底有没有接受,耶稣没有讲下去,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当时这个比喻正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写照,其结果如何,却要要听众自己来决定。
四、浪子比喻的背景
耶稣所讲的这个比喻中的人物,其实在现实中确有所指。大儿子代表耶稣时代那些不肯悔改的犹太人,以及各时代中轻看他人为税吏和罪人的“法利赛人”。他们因为自己既没有在罪恶中纵情恣欲,便自以为义。耶稣基督根据他们自己的立场对付这些吹毛求疵的人。他们如同比喻中的大儿子,曾经享受上帝所赐的特权。他们自称是上帝家里的儿子,却表现着雇工的精神。他们做工不是出于爱,乃是为了要获得赏赐。在他们看来上帝是一个苛刻的工头。他们看见基督邀请税吏和罪人来白白领受他的恩典——这恩典就是拉比们希望单借功劳和苦修得来的——他们便大为不悦。那使父亲的心中充满喜乐的浪子回头,反倒激起了他们的嫉妒。
比喻中父亲对大儿子的劝告,就是天父对法利赛人温和的规劝。“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不是工资,而是恩赐。你也应象浪子一样,只能接受这出于天父的慈爱而你所不配得的赐予。正如保罗所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
圣经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里面看见我们自己的形象。对于我们今天所分享的内容,弟兄姐妹不妨在自己身上找一下,我们身上有没有大儿子或小儿子的错误呢?如果你象小儿子一样感觉在父家受到约束、受到限制,那你应该知道离开父神就是你苦难的开始,得到的自由只是暂时的罪中之乐;如果你象大儿子一样虽人在父家,心却与父亲远离,不体贴父亲的心意,父亲欢喜快乐地接纳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浪子,而你却不肯承认他是你的兄弟,你就表明你在家中不过是个雇工,而不是上帝的儿子。所以,你要与神同心,想神所想的,爱神所爱的,关心神所关心的,这样,神的心定会得到满足。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