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马可福音释经讲道系列:新生活(2)讲章版

2012-08-20 作者:归原  
来源:回归信仰我也要投稿

      可2:23—3:6

      前次我们思想了有关安息日第一个故事,犹太人不明白神为什么要设立安息日及安息日有关的律例,虽然他们通过历史血的教训,但是他们仍然不明白神为什么要管教他们。耶稣通过门徒在安息日“犯了他们所认为的律法”及大卫吃陈设饼的事件教导他们:人的需要不受宗教礼仪的限制,上帝设立安息日并不是要枷锁人,而是让人得到安息;整本旧约圣经都指了一个安息日。而耶稣就是安息日的主,因此只有在耶稣里才能得到安息。这就是新次序里的新生活。

      今天我们来看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其实也很美,如果说第一个故事表达了自然界的美,创造的美,人享受上帝创造的恩典;那么这个故事是表达了宗教的美,关怀的美,人享受上帝拯救的恩典。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会堂,会堂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的功能是什么?首先我看会堂的意思:“一起聚集”。会堂是何时开始的呢?现在无历史资料可查,但历史学者认为会堂的出现是犹太人被掳到外邦后,不论在当地的犹太人还是在异国的犹太人他们聚集在一处敬拜神,而这个地方就是会堂,起初可能是放在某些人的家里,后来有了专门的建筑物。会堂是犹太人在那社会、政zh i动荡、黑暗时期的心灵依靠,敬拜中心、领听神律法、主持公义的地方。因此会堂的出现是为了让人得到更好的安息、敬拜、依托、伸展正义的地方。经文说在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我们从疾病的本身来看这个人,这是多么不完美的一件事,而这个人因着疾病也没有得到安息,反而是每天活在愁苦中,这只枯干的手成了他生命、生活中的重担。但是这个人来到了会堂,他为什么来到会堂呢?我在想他在寻找人生的答案,他在寻找出路,他在寻找安息。从经文来看他不是一次二次的来聚会,而是比较长久的,众人都知道他在这里,可见会堂并没有给他带来安息。

     耶稣进了会堂,这是一种很强烈的对比,一个寻找安息的人能不能在安息日得到安息呢?一个使人安息的地方能不能让人得到安息呢?另一方面若耶稣在安息日行这医治的事就是违反了安息日的有关条例,从条例的本身意义来看,条例的目的是让人安息,一但违反了条例就不安息了。因此犹太人反对耶稣就是认为耶稣破坏了安息的条例,使安息日不能安息。其实这二个角度的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达到安息,只是安息的本质不同。耶稣进了会堂,面对这位枯干一只手的人,可以说是对安息本质的一种检验;或者是一种强烈的排他。我们来看经文:众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不医治,意思是要控告耶稣。耶稣对那枯干一只手的人说,起来,站在当中。法利赛人窥探耶稣,“窥探”希腊文意思是“监视、暗中侦察”,其目的经文交待是为了要控告耶稣。这种态度是由一种日渐增强的反对情绪造成的,可见法利赛人跟耶稣关系已经达到水火不相容地步。从法利赛人的观点看,在安息日只要这个人没有生命的危险,是可以不医治的。我们来看这个枯干一只手的人,他没有生命危险,也不可能有恶化的危险,早一天医治和迟一天医治对这个人而言都是一样的,耶稣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一日,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故意医治这位病人来挑战法利赛人。耶稣对那枯干一只手的人说:“起来,站在当中”。这是耶稣向他们所遵守的安息日条例发出最底线的挑战,也是对他们所信仰的宗教发出本质上的挑战。耶稣在行动之前又再一次问法利赛人,耶稣指着这位枯干一只手的人问他们,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那样是可以的呢?这句经文有好几种解释:1、有解经认为耶稣所提这个问题,是众人不愿意面对的问题,要他们表明立场---有关律法的要求---他根据律法问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处理方法是什么?他们是否该帮助这人,医治他;或者他们要根据安息日的传统,拒绝医治他。换句话说,律法到底是用来救人的,还是用来害人的。耶稣问众人的话是从法利赛人问耶稣,在安息日该不该医治病人转向在安息日该不该行善。如果在安息日有能力行善,却不去行善,以致作恶,对不对?安息日设立如此多的条例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叫人作恶还是叫人行善呢?耶稣问题让他们觉得难堪,但他们不愿意选择正确的,因此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同时也让我们今天的人看到,宗教并不是一定会让人的心变得更有怜悯、仁慈;反而更让人的心变得刚硬、冷漠、无情。

  2、另有解经家认为这里的行善行恶、救命害命是一种平行片语:行善救命、行恶害命,救命被视为行善、害命即是行恶,非救就是害,非善就是恶。如果这种语句成立的话,耶稣这样问迫使他们面对安息日条例做出选择,遵守安息日条例而行恶,还是违背安息日条例而行善呢?我想犹太人根本不清楚耶稣所说的,怎么可能违背这些条例是行善救命呢?从这一点我们又看到人的冷漠、无情、刚硬、无知是人本身不得而知的,可能一个无情的人认为自己很有同情心,一个冷漠的人认为自己很热情,一个心灵刚硬的人认为自己很有柔顺、爱心;一个无知的人认为自己很聪明。这是我们生命中的盲点,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盲点的存在,然而宗教上的盲点更让这些盲点成为一个亮点,无知有可能成为敬虔、无情更有可能成为聪明。上次读书会丽君也谈到一件事,面对大街上各色各样的乞丐,有的是骗人,有的是被逼 -/迫、有的是真困难;不论如何,我们认为基督徒是有智慧的人,我们能分辩真伪,所以面对那些各色各样的乞丐,我们就会说这些都是假的,都是骗子。特别在一些大教堂门口会坐着一些乞丐,或者有些乞丐会来到教堂里面;但我们总会想办法打发他走,叫他快点离开。我记得七八年前,我还在江北牧区派工,有一次去某教会讲道,中午散会吃饭的时候,来了一个乞丐,可能他是饿了,他想留下来吃饭,但我们想用几块钱打发他走,但这个乞丐很坚持,最后我们还是给了他饭,他坐在我们不远的台阶上吃,而我们坐在边上的桌子上。这有点像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不过最后我站起来邀请他坐在我边上与我们同桌。不过,随着时间的变迁,现在看到乞丐也会想这一定是骗人,可能回家后想想认为自己很聪明。那次读书会后我也回家在想,为什么自己的心会变得如此多凝,结果并不是自己爱心增长了,而是无情的心增长了。

  3、耶稣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安息日行事的原则:在安息日什么都不做是不够的,在安息日正确的方式并非只休息、作礼拜就是最好的;而要在此日行善;也就是让我们通过整全的生命去帮助人、怜悯人。或者说通过安息日是检验我们的信仰及生活,我们所行的每一件事是否是行善。

      这个神迹的重点并不是医治,而是安息,这位枯干一只手的人他来到安息的地方寻找安息,但是他没有得到安息。当这位安息日的主来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得到了安息。通过这样的一个事件马可要告诉读者什么信息呢?对于今天我们而言又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呢?

      对于马可的读者而言他们虽然受到罗马z /-府的逼 -/迫,他们没有安息,他们想得到安息,但是马可告诉他们在基督里的安息并不是“日”的安息,是一种救赎的安息,就像这位被医治的人一样,他寻找安息至到生命中经历到安息日的主才得到真正的安息。可能我们暂时的会找到某种人、某种机构、某种z /-府部门,那里可能给人印象是一种安息的地方,但在那里是得不到安息的,就如会堂一样,你住在教堂里并不一定会得到安息,重要的是你的生命中碰到安息日的主,他会赐你安息。这是从这位病人角度来看,更重要我们站在耶稣的角度来看这个事件,安息日的主来到会堂,他要让那些没有得到安息的人得到安息,宣告安息日真谛是为了行善,这并不是说我们通过行善想获得救恩,而是让我们知道一个在基督里新生活的人,他的行事为人就是行善。弗2:8--10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然而我的善行并不会引来世人的表扬,而是受到世人的仇恨;就如基督在此事医治这位病人一样,这个神迹并没有产生惊讶、没有像以前所行的神迹引起众人的欢喜,将荣耀归给神。反而是众人的不满,这种不满达到极限,甚至两个党派的人联合起来商议怎样除灭耶稣的行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初期教会,当时的罗马社会很淫乱、腐败;基督徒在当时的社会有美好的德行,为什么基督徒有美好的善行反而会受到当局的逼 -/迫呢?这就是堕落后社会的真实写照,行善的人不一定在世有身体上的平安,反而是那些行恶的人在世大有平安。

   

    诗篇七十三:  

           我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

           他们死的时候,没有疼痛。他们的力气,却也壮实。

           他们不像别人受苦,也不像别人遭灾。

      你看中国有许多神的仆人,差不多一生被关在牢房里度过,但是他们所走的路是基督在世所走过的,是一条安息的道路。因此我们不要因恶人发富心怀不平,而要思想神。

   

   

         诗73:17 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

         诗73:18 你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

          诗73:19 他们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他们被惊恐灭尽了。

   

          诗73:22 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

           诗73:23 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着我的右手。

             诗73:24 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

       诗73:25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

      诗73:26 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 归原:雅博网作者,1998年蒙恩,2000年在圣经专修班进修,2001年开始传道,2014年再次入神学院进修,2016年毕业。现任瓯北恩约归正教会传道。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