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圣经论语对读:学而时习之

2013-07-07 作者:石衡潭  
来源:本站特约作家我也要投稿

   圣经论语对读:学而时习之.jpg

  “學而時習之”——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独自学习。“學而時習之”中的“習”有两种含义:一为“温习”;一为“练习”、“实践”,“习”的原始字义是鸟翅飞,鸟不断地用翅膀练习飞,最后才能在天空自由地翱翔。《论语集注》:“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説,同悦,心中喜悦。读书有所会意,又能在实践中运用之,当然是件高兴的事。如现在人所说的没事偷着乐。

  引申一点来说,此句讲人与自我的关系,用中国传统术语来说,就是讲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孔子在很多地方都对此加以强调:“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14)“多聞阙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2:18)“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4:22)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4:2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过类似的话:“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7)学习的目的是要学以致用,把圣贤所教导的能够用于生活实践中,就等于学习了。后来儒学名家对此都多有阐发,如程颐、朱熹、王阳明等。程颐说:“须是识在所行之先”,“君子以认识为本,行次之”,强调知先于行且重于行。朱熹则提出“知行常相须”的观点,并指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王阳明说得最清楚明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后来,王夫之、孙中山等人都对此问题发表过精彩的见解。但在中国哲学的框架内,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圣经中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智慧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箴言》2:10)“义人的口教养多人;愚昧人因无知而死亡。”(《箴言》10:21)“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神的律法,我也必忘记你的儿女。”(《何西阿书》4:6)“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或作喜爱那美好的事)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与神。”(《腓立比书》1:9—11)

  爱心、知识与见识都是不可或缺的。爱心是动力,而知识与见识帮助人分辨好坏,确定方向。三者配合,保证人能接仁义的果子。若有人很有爱心,但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见识去将之合宜地实现出来,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果效。那就十分遗憾。

  在论语中,孔子弟子所学的主要是古代典籍文献,如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经;也讲学习为人,朱熹《论语集注》:“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还讲对人生的觉悟。“《白虎通》云:‘学,觉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性情,使自觉悟,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也。”[1]圣经中,要人们所学的主要是关于神的知识,也就是对神的认识,人最终的目标也是真正认识神,人要效法的是耶稣基督,要越来越像他。这才是真正的觉悟。“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箴言》1:7)“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他口而出。”(《箴言》2:6)“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哈巴谷书》2:14)“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立比书》3:8)

  圣经也强调认识与践行之间的联系,如同中国哲学中所说的知行合一。“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他。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翰一书》2:3-4)“凡住在他里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见他,也未曾认识他。”(《约翰一书》3:6)“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翰一书》4:7-8)

  论语此句亦可与圣经中所讲的信心与行为的关系相对应。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就是因信称义。但信心与行为、内在与表显是不能分开的。信心必然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行为与信心相符合。《雅各书》对二者的关系有非常清楚的说明:“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雅各书》2:17-18)“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各书》2:26)

  关于这段经文,美国学者提摩太·凯乐有很精彩的解释:“清教徒经过与雅各书2章的奋力博弈,得出结论,认为这部分的意思是:‘虽然我们得救是单单因着信,但若这信一直停留在单单有信,我们就没有得救;没有好行为的信就是死的,就不是真信,不可使罪人称义’。”[2]

  这一节还讲了“时”这个重要概念。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时者,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是也。”就一个人来说,小学阶段应该以学语文为主,而到中学可以学比较复杂的数学。中国古代教育多如此,西方教育也差不多。现在的中国教育违反了这一常理。数学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小学的数学很复杂。孩子们学不好是自然的,可他们不知道,认为自己笨,家长也同样。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愉悦没有了,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其实,孩子们长到一定年龄,稍微学一学,就都会的。完全没有必要在小学阶段费那么多时间学。而奥数班就是一个让正常孩子觉得自己很笨的地方,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中国学生经常在国际奥数比赛中获奖,但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还没有摘取过诺贝尔科学奖和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这是很说明问题的。当我们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我们着眼的是分数,而不是全面成长。有人将中国欧美教育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玩耍的年龄被逼学习,学习的年龄只想玩耍。欧美: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玩耍的年龄就玩耍,学习的年龄才学习。小、中、高阶段中国学生一般占优,进入大学阶段,欧美学生迅速超越。太看重起点,必将失去终点。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读书的乐趣,让人爱上学习。然后,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有信心,有行为,用行为来表达信心,以信心来坚定行为。

  --------------------------------------------------------------------------------

  [1]徐望驾校注:《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第2页。

  [2]提摩太·凯乐:《教会与文化》,载于《教会》2012年第4期,总第36期,第24页。


 

【作者简介】 石衡潭,本站作者。196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得主,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讲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副研究员。曾经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和在出版社出版专著共计三百余万字。主要著译有:《电影之于人生》(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获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电影之于人生二集》(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著作,山东画报出版,2009年),《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光影中的信望爱》(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论语遇上圣经》(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译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入选《中华读书报》2007年“图书100佳”,排第十六位),《自由精神哲学》(译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石衡潭博士所作的“透过电影看人生”、“影视之于人生”与“《论语》《圣经》对读”系列讲座已经在海内外进行三百多场,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建道神学院、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美国普世丰盛神学院巴黎分院、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沙巴神学院、金陵神学院、江苏神学院、中国油画院、南方航空公司等著名学府与单位,并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环球时报》英文版、《天风》杂志、香港良友电台、美国《侨报》、马来西亚《亚洲时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大力报道。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