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论语对读:交友之道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注释:
重:庄重。固:牢靠,稳固。
威:威严,有威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谓之威。”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衛靈公》15.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速。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
《礼记·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吕氏春秋·骄恣》:楚庄王曰:“仲虺有言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亡。”
《吕氏春秋·观世》: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兴处,有似于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于己,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
对读:
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原文“作磨朋友的脸”),也是如此。(《箴言》27:17)
解析:
论语中这段是讲君子为人的五个方面。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君子好学而不固陋;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则不怕改正。其中所说的四个方面,都没有太大的疑义,有争议的是交友这一方面,且有集中在对“如”字解释上。最通常的解释,就是对把“如”解释为“胜”,即说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这在经典中有许多佐证:“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吕氏春秋·观世》)“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也,君子耻其行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中论·贵验》)“南假子曰:‘夫高必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且《诗》不云乎?’”(《韩诗外传》)但后来苏东坡对此提出了质疑:“如胜己者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这一提问的确有道理,如果将“无友不如己者”的原则坚持到底,就会无限后退,到最后没有人可以成为朋友。《中论》似乎早已预见到后人会提出这一问题,它作了一个辩护:“诗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言朋友之义,务在切直以升于善道者也。故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而植者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吾之偾也,亦无日矣。故填庳则水纵,友邪则己僻也。是以君子慎取友也。”(《中论·贵验》)这种辩护有道理,但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太大帮助。后来,有不少学者又在“如”字的解释上做文章,将“如”解释为“似”、“相似”。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不要交与自己不相似的人为友,就是说交友要交志同道合的人,就是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郭店楚简《缁衣》中的一段话也支持这种理解:“子曰:唯君子能好其匹,小人岂能好其匹?故君子之友也有向,其恶有方。此以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诗》云:‘君子好逑’。”(郭店楚简《缁衣》)意思就是:只有君子才会喜爱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小人则不可能,因为小人是因利相交,而非以道相和。君子交友是有一定指向的,而他们厌恶什么也是有原因的。这样的话,与君子熟悉的人就不会迷惑,而对君子不太熟悉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怀疑。《诗经》中说:君子有很好的朋友。这样一来,矛盾似乎得到了一丝缓解,但其实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就是说:不管是第一种解释还是第二种解释,就是说不管是胜过自己还是与自己相似,都不能够完全解决苏东坡所提出的问题,因为第二种解释只是比第一种解释的范围稍微扩大了一点而言,与相似自己的人当然要比胜过自己的人多得多,但世界上总还有与自己不相似的人,那拿他们怎么办?杨树达先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说了几句公道话,也可以说打了个圆场:“友谓求结纳交也,纳交于胜己者,则可以进德辅仁。不如己之人而求与之交,无谓也。至不如我者以我为胜彼而求与我为交,则义不得拒也。”(《论语疏证》)
在此,我想结合《论语》中的另一句名言来试着解一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7:22)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有好的东西,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即使他在整体上不如我,即使我在许多方面比他强。在此,不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的朋友,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宋赵善璙在《自警篇》卷二中也说:“见己之过者视天下皆胜己也,见人之过者视天下皆不如己也,此智愚所以分与?”聪明的人总是谦逊自处,转益多师;愚拙的人则往往因一叶之障而不见泰山。我觉得这是孔子讲交友之道的另一个方面,当然,也可以说另一个层次。“无友不如己者”是对于莫逆之交而言,对于志同道合者而言。这是自己自觉地主动地想结交的朋友,可以通过他们砥砺自己,提升自己。“必有我师焉”意义上的朋友可以说是泛泛之交,或者说并非自己有意识地通过自己努力结交的朋友,他们更多地是与你不期而遇,但你处理好了与他们的关系,也会获益非浅。这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结合起来就全了,也就通了。《论语》中还有一段文字可以作为佐证。“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19:3)这里说,君子尊敬贤者而包容大众,赞扬好人好事而怜悯、同情那些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贤人,对于人就没有什么不能包容的;我要不是贤人,那也是别人拒绝我,而我为什么要拒绝别人呢?总的意思就是:孔子主张对一般的朋友或者对所有的人要包容,要有同情心,但要注意不要受坏的感染与影响,而要尽量去发现和学习每一个人身上的优点。同时,还要尽量与在多方面胜过自己长于自己的人结为挚友,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努力追攀,这样,才会使自己生命长进。的确,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会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一方面应该学会适应环境,与人为善,使人受惠;另一方面也要独具慧眼,能够甄别,得良师益友。明末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在所著的《交友论》中说的一段话可以说总结了这两个方面:“交友之旨无他,在彼善长于我,则我效习之;我善长于彼,则我教化之。是学即教,教而即学,两者互资矣。如彼善不足以效习,彼不善不可以变动,何殊尽日相与游谑而而徒费阴影乎哉。”[1]
关于交友之道,《圣经》《箴言》中许多说法与《论语》相同或相近。《箴言》27:17这一句相当于“无友不如己者”的一种形象说明。情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就像铁磨铁一样,越磨越快,对彼此都十分有益。这就是所谓互相砥砺,共同提高。《箴言》也讲到交友不慎的坏处和良师益友所带来的好处:“滥交朋友的,自取败坏,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亲密。”(《箴言》18:24)“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做伴的,必受亏损。”(《箴言》13:20)《箴言》还具体指出了哪种人可交,哪种人不可交,如好吃懒做的人:“我儿,你当听,当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导你的心。好饮酒的,好吃肉的,不要与他们来往;因为好酒贪食的,必至贫穷;好睡觉的,必穿破烂衣服。”(《箴言》23:19-21)“谨守律法的是智慧之子.与贪食人作伴的、却羞辱其父。”(《箴言》28:7)恶心恶眼人:“不要吃恶眼人的饭,也不要贪他的美味;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他虽对你说,请吃,请喝,他的心却与你相背。你所吃的那点食物必吐出来;你所说的甘美言语也必落空。”(《箴言》23:6-8)“你不要嫉妒恶人,也不要起意与他们相处。”(《箴言》24:1)不能保守秘密的人:“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大张嘴的,不可与他结交。”生气易怒的人:“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恐怕你效法他的行为,自己就陷在网罗里。”(《箴言》22:24-25)不忠诚的人:“患难时倚靠不忠诚的人,好像破坏的牙,错骨缝的脚。”(《箴言》25:19)反复无常的人:“我儿,你要敬畏耶和华与君王,不要与反复无常的人结交,因为他们的灾难。必忽然而起.耶和华与君王所施行的毁灭,谁能知道呢?”(《箴言》24:21-22)
当然,人最知心的朋友是耶稣基督。只要你愿意并亲近他,在你人生的每一级台阶、每一个小站,他的手都会拉着你,把你带在他身边,告诉你当走的路,不会滑向死亡线。他的爱长阔深高,胜过世上一切。“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约翰福音》15:12-14)
【原题目】圣经论语对读第十课论语与圣经的交友之道
[1]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编纂:《东传福音》,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第二册第215页。
【作者简介】 石衡潭,本站作者。196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得主,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讲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副研究员。曾经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和在出版社出版专著共计三百余万字。主要著译有:《电影之于人生》(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获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电影之于人生二集》(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著作,山东画报出版,2009年),《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光影中的信望爱》(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论语遇上圣经》(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译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入选《中华读书报》2007年“图书100佳”,排第十六位),《自由精神哲学》(译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石衡潭博士所作的“透过电影看人生”、“影视之于人生”与“《论语》《圣经》对读”系列讲座已经在海内外进行三百多场,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建道神学院、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美国普世丰盛神学院巴黎分院、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沙巴神学院、金陵神学院、江苏神学院、中国油画院、南方航空公司等著名学府与单位,并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环球时报》英文版、《天风》杂志、香港良友电台、美国《侨报》、马来西亚《亚洲时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大力报道。